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訂做西裝試身

上次同事的婚宴當天,除了在青山洋服買一套西裝外,還特別跑到了福華飯店樓下的豪柏登選了布料、量身訂製了一套西裝,而上星期五,則是去做了第一次的試身(不是沙西米刺身喔!),這星期二又去做了第二次的試身,而此次畢竟是我人生第一次訂做西裝,所以感覺很新鮮、特別,蠻有趣的。

整個訂製西裝的流程是這樣子的:第一次去時,師傅會先請你選擇西裝布料,面對滿牆的西裝料子,從咖啡色、藍色、深藍色、淺灰色、深灰色…各式色樣應有盡有,還真是眼花撩亂不知該從何下手,還好師傅當時果然有經驗,知道我們不知道怎麼挑,選了當季幾款比較受年輕人喜愛的花色給我們看,我們也很快地就找到自己中意的布料與花色,決定了兩塊150織的深色嵌有淡淡直條紋的料子,作為我們人生第一套訂做西裝的基本材料。

接下來師傅就開始幫你量過身材各個部份的長度寬度,(胸圍、腰圍、臀圍、肩寬、上半身長度、下半身長度、手圍、腿圍、「該邊」高度…等),當師傅量到大腿跟該邊時,還真有點害羞。量好後師傅會先粗略地跟你討論一下整個西裝的款式,根據最近的西裝款式流行,似乎是兩顆釦子當道,然後不像以前的西裝褲一樣、在兩條腿的褲頭前方會有打折的部份,然後以年輕人的款式來看,也偏向較為合身貼身的大小,墊肩也不會太厚,其他的大概就像是褲子背後的口袋要兩個還是一個、西裝後面尾巴是剪一刀還是兩刀、側邊褲子口袋要斜的還是直的等。等所有都決定好後,付了訂金,就約定下次試身的時間、先回家去了。

所謂的試身就是在西裝整個做好完成之前,利用半成品在製作過程中大略先做幾次的試穿,也就是布料裁減都大致進行到一定程度,師傅會先用簡單的針線將幾塊布接合在一起,製作成西裝與褲子最原始的版型,陽春的半成品讓顧客做試穿,然後再根據顧客試穿的狀況還有反應的意見,作為修改的依據,繼續做西裝的修正。所以在試身的過程中,大概就是穿上一件長得像是乞丐裝的西裝與褲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布料上面都是缝線穿來穿去、完全沒有遮蓋,相當的明顯,就看起來很像乞丐裝的補丁一般,見圖,褲子的部份更像是兩個布料管套起來而已),然後師傅就會用一堆大頭針先把幾個部份折起來穿過去,讓整件西裝更符合你的身形,靠師傅的感覺先調整好全部狀況後,師傅會再問你覺得哪裡需要修改,你就可以跟他討論,比如說袖子可以再短些啦、褲頭的位置啦、釦子的位置啦、褲管可以再窄一點之類的,如果他覺得不適合或是會影響動作他也會跟你說,提供專業的意見,最後兩個人達成一致共識後,大致上就完成了一次的試身。

試身的過程就可以體會以前國王貴族們,有著專屬的裁縫師的感覺,看著師傅專業地穿著西裝背心,脖子上掛著皮尺、嘴中咬著幾個大頭針,真的很有達人的味道,希望最後拿到西裝的時候,能夠合身漂亮,穿出去能夠表達男人的知識、知性、有內涵的感覺,哇哈哈。

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冬至

每年冬天幾個重要節氣,母親總是會去弄一些吃的來應景一下,例如補冬,就會燉煮補品,像是當歸排骨啊、藥膳羊肉爐、燒酒雞之類的,讓大家在冷颼颼的冬天補補身子、強健體魄;而冬至到了,則是一定會煮個甜滋滋、熱呼呼的湯圓,溫暖了全家人的味蕾還有心情。今年冬天的冬至,則是我第一次在外地,沒辦法跟家人一同吃著燙口的湯圓,心裡還真有點遺憾跟酸酸的感覺,冬天的天氣與那帶著灰色的天空,總是讓人心底浮起想家的心情。

22日星期六剛好是今年的冬至,放假日子早上就狠狠地給他睡了個長覺,補了補本週雖然不忙、但也卻因為明年計畫案關係花了不少規劃與思考的精神,約中午時分,才悠哉的揉著眼睛、抓著蓬亂的頭髮,整理整理、梳洗梳洗,一個人懶懶散散地出門吃了個中餐(點了個羊肉麵,沒想到還真是有夠難吃,湯頭有點像是喝著有些油味的白開水一般,只有羊肉還堪吃),勉強地吃飽喝足了還租了些漫畫回家看,打定主意今天整天就是變身完全的宅男型態,看漫畫、電視、電影、上網…。

就這樣時間也飛快地到了晚上,想起今日是一年一度的冬至,也還真想吃個湯圓,於是乎騎了個車去台大旁的台一牛奶大王看看,想說買個湯圓吃吃,沒想到果然如預期一般…還真是有很多應景卻又懶惰的傢伙啊!(還是說也都是外地人一族呢?),一長串的人龍從台一的門口開始往右方蔓延,至少初步算一算也有六七十人以上吧!我的天,根據前進的速度算了算,八成也要排個半個小時以上,天氣又這麼冷,實在很不想排隊,但卻又想吃湯圓。當下靈機一動,乾脆自己來煮湯圓算了!雖然家裡沒有電磁爐、瓦斯爐,也沒有鍋子、湯杓,但,我還有前陣子才剛買的熱水瓶啊!大略在心中盤算了盤算,應該是可以煮沒問題,於是乎就立刻騎車直接殺去您最方便的好鄰居小七買湯圓去。

跳入第一間小七時,直奔最後方的冷凍櫃,東看西看只有蝦餃、蛋餃等火鍋料,找不到湯圓,問了問店員也才知道今天湯圓早就被買光了,大家還真的很愛跟著潮流耶!(自己還不是一樣),還好台北什麼不多,就是小七、全家便利商店最多,去了另外一家小七就立刻找到了夢想中的湯圓,噹、噹、噹、噹!桂冠花生湯圓!

回到家,拆開了湯圓擺在旁邊先初步退冰,看了看水量,嗯,OK,按下了再沸騰的按鈕,稍微想想該怎麼煮,就在旁邊期待了起來。因為水一直保持在保溫的狀態,很快地水就滾了,興奮且開心地叮叮咚咚把十顆湯圓全部都丟了下去,聽著叩叩湯圓撞到熱水瓶底的聲音,雖然擔心這樣亂煮會搞壞熱水瓶,但也來不及了,哇哈哈哈!十顆圓滾滾的湯圓就這樣靜靜地躺在瓶底(見圖一),而溫度顯示也相當盡責地從原本的一百度跳回了八十五度,我熟練地將蓋子蓋上,再次按下了再沸騰鍵,繼續乖乖地做著等待的動作。

大概過了三分鐘左右吧,效率超高的熱水瓶又響起了表示沸騰的音樂聲,我打開了熱水瓶蓋,呼!滾燙的熱水翻著,氤氳的蒸氣瞬間朦朧了我的眼鏡,摘下眼鏡看見湯圓還呆呆地躺在底部,反應快速的我立刻拿起細長的攪拌湯匙,一顆顆地把自閉的湯圓摳起來,叫他們來水面上呼吸,也因為熱水瓶打開後就沒有持續加溫,在把每一顆都挖起來以後,又立刻地蓋上瓶蓋,繼續按下再沸騰鍵。

而這次沸騰後不讓它跳掉,直接持續地按著再沸騰鍵讓熱水瓶保持著煮沸的狀態,過了一分鐘打開蓋子,哇!十顆湯圓正舒服地泡著熱呼呼的按摩浴缸、跳著舞、轉著圈、搭配著旋轉的氣泡與撲面而來的蒸氣,還真讓人有種開心的感覺。(見圖二)

迅速地用洗乾淨的馬克杯撈起十顆湯圓,(沒辦法,沒有長的大湯匙,小湯匙又怕撈破,花生餡跑出來鑽進管線裡,會把熱水瓶搞壞掉),哇!好棒喔,整碗熱呼呼、燒滾滾的湯圓大功告成!看看十顆應該吃不完,還特地分了三顆出來給住在斜對面間的房客(那位愛唱歌的帥哥不在,可能回家吃湯圓去了),一起分享冬至這溫暖的感覺,(沒想到那傢伙還給我穿著四角內褲來應門,真帥氣)。

這樣一個冬至,雖然是個獨立一個人在外過的冬至,沒有跟著父母一同吃著湯圓,但透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活動,也暖了自己的心情、也跟別人分享了暖意,這個冬至,也同樣是個舒服溫暖的日子。

後記:後來熱水瓶先生也相當爭氣地沒有壞掉,只有瓶底的部份黏了幾坨湯圓的軟呼呼殘骸,用餐巾紙擦掉後,再用水沖一沖,整個熱水瓶就大復活,回到他原本的崗位:單純煮熱水之工作。此次還真辛苦他了,謝謝他一個晚上的努力,讓主人能夠舒服地吃著好吃的花生湯圓,也沒有罷工讓窮主人白白損失了三千六,大家未來如果想煮湯圓,手邊又沒有其他工具只有熱水瓶的話,或許也可以試試看喔!哈哈。

常識分享:冬至:是個很重要的節氣,也是個重要節日。這一天的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民間以「冬節」「至節」「亞節」「長日」稱呼它。曆書記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台灣有一句俗諺說:「冬至大過年」,是說這天與過年同樣重要。過冬至節,最要緊的是搓湯圓。民間的冬至湯圓分紅、白兩種,老輩人說:「不吃金丸(紅)、銀丸(白),不長一歲。」可見人們對冬至湯圓的重視。(資料來源,教育部學習加油站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綽號

絕大多數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個綽號,尤其是在求學時期,幾乎人人都會被其他朋友同學冠上一個特殊的名稱,一直到了工作,週遭的同事比較客氣了,才會直接用名字來稱呼你,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否?自己以前求學時期的不同綽號呢?而這些綽號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背後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故事或糗事?

我的綽號大致上有兩個,都是國中時期開始的,其中一個綽號我其實始終沒有弄清楚他的產生原因,但這個綽號也是跟了我最久的一個綽號,直到了大學研究所,到現在國防役開始工作了,才幾乎比較少聽到這個熟悉的詞彙在我耳旁響起。國中的時期第一個綽號是:「小陳」,第二個綽號是:「小龜」,其實這兩個綽號的使用期間是有重疊的,在國中三年中,有人叫我小陳,也有人叫我小龜。

小陳這個綽號的由來是這樣的,當我從國小的超級小蘿蔔頭升上國中的小蘿蔔頭時,國中安排了個抽籤儀式,讓所有入學的同學抽籤來決定班級,但實際上其實那些籤都私底下安排過,根據學校的調查,將國小成績較好的同學們、或是有背景的都分在同一份,而這些比較有背景成績較好的同學們就容易被分在同一個班級,其實也就是現在不被允許但當時相當盛行、所謂的能力分班。當天的我不知道什麼原因缺席了,就沒有參與到抽籤的活動,而是隔天才去補抽籤,隔天母親帶著我到了學校,看了裝著便條紙折成小籤的信封,裡面也只剩下一張籤了,拿出來一看:七班…於是,毫無選擇地就定下了升上國中所加入的第一個班級,一年七班。

開學那天,懷著既緊張又害羞且興奮的心情來到了班上,除了一兩個有著熟悉臉孔的國小同學以外,全班都是不認識的傢伙,相當嘈雜、亂哄哄。第一節課開始,我們的級任導師也出現了,是個看起來也挺嚴肅、但也算是斯文,帶著眼鏡的男生,專教數學。開學的第一堂課第一個活動就是點名,確定所有的學生都沒錯,於是乎老師就一個一個開始唱名,然後底下的蘿蔔頭們就答有。吳政達、有!范炘倫、有!莊琬婷、有!莊敏君、有!朱銘祥、有!…陳婷婷、有!史玉芬、有!鄭良安、有!陳冠廷、有!有!(!?),老師先露出了一個疑惑的表情,又念了一次:陳冠廷?有!有!(!?!?)一樣是兩個聲音的回答!我也悶了,誰啊?難道跟我名字念起來這麼像嗎?老師說,兩個都給我到前面來,當下的我也就納悶著摸摸鼻子站起來,懷疑地看著另外一個同學,一起走到台前。

到了講台前面,老師問,誰叫陳冠廷?我說我是,沒想到另外一個同學也說他也是!老師大概也是第一次遇到如此有趣的狀況吧,仔細重新從頭至尾看過點名單後才發現,還真的有兩個陳冠廷,而且姓名完全一模一樣,連字都一樣!也就因此,我從國中時期就發現,原來,原來我是個菜騎啊名字……。直到大學聯考查榜單時更有感覺了,全台灣大概不下十個以上的陳冠廷,實力還頗不錯的,都考得挺好,人數可能還跟那些什麼婉君、志明有得拼。

級任導師朱老師也是第一次遇到如此有趣的狀況,當下只好決定,那時身材較為高大的另外一個陳冠廷為「大陳」,而嬌小瘦弱的我就是「小陳」了(當時國小畢業,身高……148公分……),而另外更好笑的狀況,是後來發現,班上還有個陳建志…跟我老爸名字一模一樣,完全命中,3A,原來,菜騎啊名字也是會遺傳的………。

小龜這個綽號是在國一下學期出現的,而原因我實在不知道是為什麼,而這個綽號因為更有親切性,也受到某些有特定喜好、愛搞笑的同學之愛用,當初的我對這綽號也沒什麼覺得討厭或難聽的,想想烏龜也是個可愛的生物,除了偶而牠用來控制全身、思考的部位容易被拿來用做某器官比喻以外,其實對於這個綽號並沒有特別厭惡的感覺。上了高中,也是因為剛好有同個國中的同學,特地故意殺到我們班外面,叫著小龜小龜,也因此讓這個綽號持續延續使用了下去。一直到後來還因為自己愛畫畫,想說反正綽號都是這個了,就利用小龜這個綽號畫了個小漫畫圖示,當作自己的簽名,不論是簽畢業紀念冊或是畫漫畫時,都會留下這個小烏龜的圖示,連到了國防役新訓三個月結束,大家互留簽名時,我也在其他人的照片背後,畫上一隻有著大大的頭的小烏龜,很多我的朋友或同學回去翻翻畢業紀念冊應該都可以看到這隻有著可愛水汪汪大眼睛的小烏龜吧。(見圖)

綽號之於人生,似乎是個密不可分重要的一個部份,也是回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份,從一個看起來眼熟但卻想不起來他是誰的人叫你的綽號,大致上就可以猜測出這傢伙是你什麼時期的朋友,然後腦子中才調出那個時代的檔案資料,想著當時有趣的學生生活,笑著與朋友聊著、談著……。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工作狂人

最近看了菅野美穗主演的日劇:「工作狂人」,在日劇中,女主角松方弘子(菅野美穗飾)所主演的雜誌社編輯是一個相當投入工作的女性,每當工作上有任何事件發生或是採訪必須執行,他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將百分之百的精神與元氣都放在工作上。例如已與男朋友約好一起共煮一頓晚餐,但卻可以因為工作的事情決定告訴她男朋友取消這個約會,而回到工作崗位上,即使兩人已許久不見;也例如爲了工作可以半夜兩三點接了電話就立刻去採訪當事者,然後再回到公司繼續將稿子寫完,即使男朋友才剛跟他說想要分手;許許多多工作上的事情,都不問辛勞地全力以赴,在這種故事背景描寫下,一方面感覺菅野美穗真的擁有相當好的演技,將這個女主角演活了以外,另外一方面也覺得,工作上與生活上,該如何去取得一個平衡,好像並不是這麼簡單的課題。

自己工作也已經即將屆滿一週年,在工作的這段日子中,也看了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在工作上不同的心態與表現,屏除一些對於工作沒有熱情、失去興趣的人不討論,這些人們可能只求能夠有個平穩的生活、正常上下班即可,工作的事情不應該帶回家繼續、更不可能影響他的其他事務,工作擁有不會擺在第一位。但在人的職業生涯上,如果自己有個明確的目標想要達成而必須努力於工作、或是對於工作內容上相當有熱情的人們,若是遇到私生活上、其他領域發生與工作衝突的事情時,該如何取捨呢?

舉個工作狂的這部日劇裡面的劇情來說好了,當你在跟一個相當重要的客戶應酬中,喝著酒、聊著天,但若此時女朋友打電話來跟你說她家遭小偷,她現在相當地害怕、無助,面臨這樣的困境,當你如果決定去陪女朋友,這個生意可能就談不成,對於公司是幾千萬的損失,而若你決定留下來,你對你這個心愛的、彼方的女朋友,難道又不會心疼她孤單一個人嗎?再舉一個例子,當妳身為一個雜誌的編輯,今天有個線民要跟妳爆料,爆的料可以影響這個雜誌的銷售量,甚至登上新聞頭條的版面,但這個時候妳已經與妳許久不見還因為工作有所不安、爭執的男朋友約好今晚要一起煮頓晚餐吃,而這樣的情形下,妳的選擇又是什麼?

我想這或許是沒有一個確切答案的問題吧,如何去兼顧工作與愛情或私生活,人人心中都有一把自己的尺,衡量孰重孰輕,或許有比較好的解決方式,比如說先緩一緩其中一方,先處理某方面的事情,但如果真的遇到這麼棘手、似乎沒有一個能夠兩全其美方案的時候,每個人內心的尺,大概就會發生作用了吧?哪個東西對你比較有價值?哪個東西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或許有人會把感情放在工作之後,但這樣能說他錯嗎?說她現實?說他無情?說她狠心?

把握住自我人生重要的課題與中心思想,踏實地、努力地往前邁進,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別人的觀感與觀點,只是參考罷了。(不過前提我想當然是對社會沒有害、不犯法的狀況下才成立)

後記:工作狂人日劇由日本漫畫所改編而拍攝,女主角為菅野美穗,當中還有速水茂虎道這位帥哥一同主演,劇情其實還蠻有趣,也蠻有一些可以深思的點,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心痛的感覺

心痛就像是在呼吸道之間裝了個彈簧床,吸進去的空氣與味道、看到的事物與顏色、聽到的聲響與音樂,撞到彈簧床又反彈了出來,透不到心的最深處。全身上下連最末端的指尖,都靜靜地透著無力,嘴角沒辦法牽動,腦中似乎是空、卻又不然,而心正在此時悄悄地結冰中…

甜蜜的紅色炸彈

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真是個炸彈滿天飛的時節,大概也是因為年紀差不多了吧,週遭的人不論是同事、朋友、或是以前的同學、學長、學姐一個接著一個排隊結婚了,從上個星期六開始一直到明年的年初,目前大約已知要參加的婚宴就一共有五場,而且每場幾乎都必須參與,不是好同事、就是好同學好學長,掰著指頭算了一下,五場下來的花費,還真是個大開銷,不過看著喜宴上新郎新娘開心地建築著自己的人生里程碑,其實也蠻替他們高興的。

上個星期六,公司的好同事主管鎮宇結婚,在台北補請婚宴,地點就再臺北的世貿中心大樓三十三樓的俱樂部,看著他與另外一個同事永鑫(另外一個年初要結婚的同事)兩個在今年年初開始就忙東忙西、準備東準備西地籌備著自己的婚禮,從找飯店、拍攝婚紗照、決定喜帖、弄訂婚、準備喜餅、聯絡人…等,一方面替他們高興的同時,也覺得結婚還真的是件挺隆重且麻煩的事情。一場婚禮,在東方變成兩個家族的問題,不單單只有新人雙方,通常是連雙方家長的意見都需要顧及與考量,人多嘴雜的結果下,就是忙碌地如蜜蜂一般,多了不少事情出來。

原本預計星期六當天白天要與另外一位同事永孝一起去台北各西裝店走走看看,準備砸大錢訂做合身的西裝來當作出社會的第一套戰服。但在星期六婚禮的前一天下班前,鎮宇臨時告知我希望我幫忙伴郎的工作,突然接到消息的我,還真傻了一下,因為在台北並沒有非常正式的西裝可穿,而訂做的西裝根本不可能當天可以拿,還真讓我著實煩惱了一個晚上。

隔天按照預定計畫,根據之前網路上找的資料,選擇了青山之洋服與嘉裕西服兩家成衣西裝販售店面來先看看有沒有可能找到很合身的西裝,結果到了中山北路跟南京西路交叉口的青山洋服試穿後,還真的找到一套很合身覺得不錯的直條紋西裝,看了看整體感覺、側面、背面,除了後臂的部份有些不是相當合身以外(根據店員說,那是因為要留點空間給你整隻手臂移動旋轉之用,不會這麼不舒服太緊身),其他都還蠻滿意的,價格上也還算可以接受。可惜永孝找不到一套適合的西裝,比較傾向用訂做的,於是在掙扎煩惱的同時,也決定先去訂做西裝的地方看看先,再決定要不要回來買這套。

一行三人(還有一個女同事盈如,負責提供意見的)殺到了福華飯店樓下的豪伯登西服店(也是網路上人家相當推薦的),果然看見狹窄的店面擠了不少人,牆壁旁一整排堆的都是人家訂做的襯衫,裝在大概上百個提袋中吧,光看到這樣就讓人放心了許多,表示至少品質應該是值得信賴的。等了一陣子後師傅才有時間招呼我們,師傅請我們先挑西裝料子,決定何種質料與花紋的西裝布料,看了整面牆壁滿滿的深色淺色西裝料,一時之間還真不知如何下手,而師傅了解我們第一次訂做西裝,也大概也知道我們沒什麼概念,還推薦了幾款當季幾個國際知名品牌都類似做過的花色與紋路,果然有經驗就是有經驗,所拿出來的料子都相當地年輕、也不失穩重。永孝當下馬上就決定了其中一塊布料,然後請師傅開始量起身材,決定訂做了,倒是我在當時龜毛了許久、想了很多,看到布料花色也蠻心動,也決定做了另外一塊布料的西裝。而且兩個人挑的布料都是150織的布料,還算蠻高級的,也讓我們兩個大失血不少。

量完身材、決定大致的版型、付完訂金後,走出福華,想著今晚還要當伴郎的工作,雖然覺得有點超出預算,但還是決定殺回青山洋服去買那套試穿覺得還挺合身好看的西裝,很不好意思地又拖著另外兩個同事回到中山站,買了西裝,永孝也趁機買了三套襯衫還有一條領帶,馬上換了,就直奔婚宴會場而去。

大約五點半到達婚禮會場時大家已經差不多準備了一個段落,擺好花、新婚照片、謝卡、收禮金的,鎮宇也向我跟永孝介紹了總招待(除了當伴郎,還當招待,永孝只當招待),告訴了我們今天各桌座位的安排後,就陸陸續續有賓客到了。預計六點開始的場子因為大家都姍姍來遲的結果下拖到了七點左右才開始,我跟永孝忙著接待客人也有點累昏頭,看了看,雙方新人面子都還不小,一些相當資深的主管級人物(我們教研所所長、台灣松下的董事長與總經理)或是鎮宇以前的指導教授們(蘇豐文教授、還有一位忘記名字的教授)都到場,喜宴也即將開始。

兩位伴娘與另外一位伴郎都在門外等好,我也把招待的牌子拿下來以後就到門外準備,兩個伴娘一個比我高、一個比我矮,當然就沒得挑地跟那位身高比較適合的站在一起,其實還蠻剛好的,勾起手,聽著婚禮安排的人員告訴我們要怎麼去走、速度大致多少後,聽到司儀說:「歡迎新郎新娘進場~」,門就敞開、由第一對伴郎伴娘先行入場,其實當下看著第一對進場還真有點害羞與緊張,等到前面兩位走了一半後,總算換我們了,旁邊的伴娘勾著我的手,開始邁步進場,一開始還走太快,被後面的工作人員提醒:慢點!慢點!雖然以前已經有一次的伴郎經驗,但當時看著全場注目著我跟旁邊那位伴娘,還是令人挺害羞的,走到後面同事的桌子旁時,還爆出笑聲與掌聲,讓我還不自覺得吐了吐舌頭,倒是旁邊那位伴娘走到後半段時似乎很想提早結束這個令人害羞的走紅毯行程,走得還挺快速的,一直拉著我往前狂衝,挺有趣的。

整場婚禮舉行過程,還有新郎獻唱然後去牽著新娘上台的橋段,也有祝福小卡片抽獎的節目,而我竟然被抽中了!拿了個精緻糖果小禮盒,還真覺得幸運。婚宴都相當順利且甜蜜,菜色也都不錯、很好吃,真的有賓主盡歡的感覺。整場下來我們同事也聊天、搞笑、拍了不少有趣的照片,整個很令人開心。

這個婚禮算是我在台北工作以來第一個參加的、工作上同事的婚禮,從今年初以來,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進入這麼一個單位,因為這個單位組內的同事們、或是其他比較熟的同事,大多都是國防役的,年紀相近,每個人都相當的好相處,個性都超好,幾個男生也都很有內涵、甚至都挺帥的,可惜都有女朋友了,否則還真想介紹給自己的幾個女性朋友,畢竟肥水不落外人田。而這個婚禮也相當開心,算是個很不錯的經驗與回憶呢。

隔天上班從幾個同事帶著相機中把照片傳出來整理好,其中也有同事幫我拍的根伴娘一起走紅毯的照片,看了看才發現原來伴娘身材還真不錯、也長得蠻可愛的,應該算是我賺到吧,呵呵。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曲高和寡與大眾通俗

上個星期台灣來了一個所謂將現代藝術商業化相當成功的日本人:村上隆,還在台灣造成了不小的風潮,不少名人都慕名去聽他的演講。根據此人的背景,小時候的村上隆就知道藝術必須與金錢做結合,否則無法成功去支持藝術所造成的龐大開銷,而他也成功地將許多動畫、漫畫的相關元素運用進他的創作中,而造成了日本的一種後現代新的藝術形態,常常被人家拿來舉例的,例如他的為LV所設計的櫻桃包;他在2003年所創作的「Miss Ko2」巨乳短裙美少女,以50萬美元在紐約賣出,2004年的跳繩噴乳美少女「HIROPAN」也以49萬美元售出,今年更以類似米老鼠變猙獰之作品「727」,賣出114萬美元的天價。

這樣一個傢伙的作品(見圖),其實讓我感受到了這個有趣的課題,怎麼樣的一個作品才能稱之為藝術?所謂的藝術有沒有領域之別,會不會因為領域的問題而無法成為藝術?藝術的影響範圍又是什麼,一定是曲高和寡的才稱為藝術,又或是大眾通俗也是?

早期人家說,那種文藝藝術的電影,就是看你進電影院時,多久可以睡著的程度來界定,越早睡著的就是越藝術的。這樣的一個現象狀況,是不是可以推論是,一般藝術是普通人無法領會而感到無趣的?而村上隆的爆乳系列作品,卻又可以引起龐大的動漫族群、御宅族群的共鳴,也被稱之為後現代藝術?但卻也遭受各種不同的撻伐與討論。

同樣的繪畫對象是裸女,有些是藝術的表現,卻也有些被歸類於色情的範疇;同樣的一個模特兒走秀,有的是為了藝術的裸露,有的是色情的肉體販賣;同樣的電影交媾情結,有的是藝術的犧牲,有的是色情的慾望;這樣的一套標準似乎不是一個很確定、人人都可以理解、每個人都可以評斷的,而如此的一個課題,似乎也回到了一個價值觀判斷的典型狀況,不同的價值觀造成是否為藝術的結果就會大大的不同。

在我慢慢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後,我覺得所謂的藝術,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純粹是看不同的人所評斷,大眾很容易就把藝術這樣一個詞彙拿來標定一個物品或事情,如果一個東西被許多人歸類為藝術,則大家就會覺得:「嗯嗯,好像真的蠻了不起的,應該蠻有一回事,需要好好琢磨琢磨、學習學習」,而當另外一個東西被歸類為非藝術範疇,則就會變成:「沒水準、搬不上檯面、沒什麼好去深入了解學習的」(即使是個回家很常拿出來偷偷看的色情片)。

通俗大眾被道德標準綁得死死的,藝術的界定跟著別人走,聽別人說、講別人所講的話。但在我的認知裡面,我覺得所謂的藝術應該是只要讓人看了能開心、愉悅,真切地從內心中發出舒服的感覺,深沉的思維與正面的邏輯,並有相當的探討空間,而非那種一般肉體的發洩與快速簡易的放鬆,然後結束後是什麼都沒有得到的。
也就是說,我覺得如村上隆的小花系列一樣,看了這個作品,你會從內心真正地感覺到快樂,並且被當中的微笑感情所傳染,開心地莞爾;從幾米的一些圖畫中,可以體會出無助空虛的寂寞之感,然後有所共鳴與思考;從一個故事中可以體驗出作者所要描繪出的不論是波瀾壯闊的一生或是社會現實的表徵,進而觸動心底深處;從一幅畫中感受到畫家溫暖的筆觸、活靈活現的故事剪影,體現人生的經歷;這些都可以稱為藝術。而這樣的一個感覺,卻又因為個人的價值標準不同而有所不同,對於同樣一個東西,可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也因此,藝術可以是曲高和寡的巨匠孤僻之作、更可能是大眾通俗的快樂感染小品,不論是歷史久遠、或是現代裝置。

但在這樣的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有一個東西是百分之百可以確定的,只要是被大多數人歸類為藝術範疇的作品,都是價值連城、要花不少的銀兩才能去擁有,但是如果單純只是要觀賞的話,站在Web 2.0時代洪流中的我們,倒是可以去隨意且快樂地慢慢欣賞許許多多的賞心悅目之創作。



村上隆相關作品與網站:
1. 公司官方網站
2. 作者作品介紹

所有圖片與連結版權屬於作者原公司,若有侵權請告知,我會立即將其移除。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我可愛的老媽


前陣子因為老媽上了些網際網路跟Office課程,現在也開始幾乎天天上網,寄發e-mail,跟朋友聊skype,所以最近也跟老媽來來回回了不少電子郵件,每封都很有一個母親之愛的濃厚味道,加上媽媽偶而的搞笑,一方面覺得莞爾的同時,另一方面也覺得深深的感動與溫暖。(提供其中一個信件來往串給大家看看,最後一句真的很經典)

----- 原始信件 ----
寄件者: 老媽
收件者: 兒子
寄件日期: 2007/12/11(星期二) 下午5:37:52
主 旨: 謝謝!
冠:火焰之舞,門票收到了! 謝謝你的孝心,媽媽很高興。但是也擔心錢夠用嗎?媽媽要告訴你,自己生活要先顧好,有餘力才幫助他人,就是對親如父母、配偶、子女、兄弟也是如此。(子女有能力再生啦!)你太善良,心很軟,媽媽總是擔心一輩子會吃虧。

冠廷 說:
喔喔,有收到了就好,錢很夠用,放心,每個月其實還是有一些零用錢可以花,最近自己也沒什麼特別需要買的東西,除了昨晚講的西裝以外,所以其實都還好啦,不用太擔心,生活要開心比較重要,希望你們看得愉快。:)

冠冠

----- 原始信件 ----
寄件者: 老媽
收件者: 兒子
寄件日期: 2007/12/12(星期三) 上午10:11:33
主 旨: Re: 謝謝!
冠廷:西裝之事,媽媽覺得,花很多錢訂做或買一套西裝,平常很少穿的話(一年只穿兩三次),很不經濟。雖說男性服裝,流行變話不大,但三年五年還是會有所差異,到時穿會很奇怪,丟掉有可惜。不如買一套萬元以下的,將省下的買平日能穿的衣服,將會更理想。如果買現成的比較保險。這是媽媽的建議,你自己琢磨,考量吧!

冠廷 說:
目前我想訂製的,是那種婚宴或是研討會都可以穿的西裝,我現在的工作型態中,會有挺多研討會要參加、也有一些拜訪廠商的行程,有時候也會有上台報告或演講的場合,西裝穿到的機會還蠻高的,加上參加婚宴,或是幫忙做伴郎司機之類的場合,一年絕對穿上不少次,(十次以上一定跑不掉吧)所以其實應該是蠻需要的。

不過我這星期六會先去看看那種直接在外面賣的,試穿看看,看合身與否,順便看看價格,如果價格差距很大,或許也會直接買成套的也有可能,主要是希望能夠買個合身好看,穿了會很帥的西裝啦,不會亂買的。: )

冠冠

----- 原始信件 ----
寄件者: 老媽
收件者: 兒子
寄件日期: 2007/12/12(星期三) 下午8:07:53
主 旨: Re: 謝謝!

冠冠:OK啦!你說了算!常穿一套西裝 ,也不好!家裡有一套乾爹的,也可替代穿。買好看一點的,要能匹配我帥兒子。 愛你喲

冠廷 說:
嗯嗯,OKOK,我知道了,其實也是因為我太瘦小了,訂做才有需要,如果我的身材跟一般人一樣胖胖的,到處買都有,我會認真找找的。: )

我也愛你~
冠冠

----- 原始信件 ----
寄件者: 老媽
收件者: 兒子
寄件日期: 2007/12/13(星期四) 下午4:30:50
主 旨: Re: 謝謝!

冠冠:希望你能吃胖十點。

*****************************************************************

後記:看到最後一句,嘴角帶著笑,但眼淚都快噴出來了,爸媽兩人因為是白手起家,雖然後來小有成就,但對自己仍舊與早期一樣,相當的節省,很多地方都捨不得花大錢,但對我們三個兒子卻都是完全無私的奉獻,一點都不會覺得可惜,想起這個事情都心酸酸的、很捨不得,這輩子這種血緣的牽掛,這種情,真應該要好好的記在心底,好好的還...

圖片來源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深入了解、獨立思考、價值判斷


不知道這是否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在台灣,新聞媒體可以操作輿論、政黨可以愚弄人民、名嘴可以什麼都懂。

上星期看了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偉大城市,台北」,其中鉅細靡遺的介紹了台北這個都市的各個面貌,包含全球著名的101大樓、龍門核能發電廠等建設,節目中也不只一次提及了這些偉大的成就靠得是台灣在地的先進技術與人才,讓我看得蠻感動的。但其中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從這個節目的觀點來看,台灣人是腳步相當迅速、資訊變遷非常快速、適應力很高的一個國家人民。這樣一個觀點讓我反過來想到,這是否也是台灣人在上一段提及的缺點中,另一個同樣狀況造成的優點?

其實這個概念以前的文章就已提及,只是在這裡因為這樣一個觀點而造成我再度地對於這個想法作深入的思考。這個概念就是之前所探討過的「填鴨式教育」之遺毒。

在早期教育模式中訓練出來的台灣人民,習慣於速食式的思考,也就是說,很多事情變得習慣直接知道答案,不想了解過程、甚至有得時候不喜歡思考,這樣會有幾個現象出現:不喜歡閱讀長篇的文章、根據一些片段性的資訊即立刻做出判斷、上課中不喜歡老師對大家提出問題、二元式的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非黑即白、非零即一)…等。

這種生活模式會造成的缺點有:對事情沒辦法很深入的去了解,無法探究真正許多事物的本質精神;粗糙的心得判斷,根據過於表面的事情來決定好惡,而表面性的東西是可以被塑造、被美化的;知識方面的僵化,沒有創造力,無法提出客觀的分析與新穎的見解;容易分群體,而不同群體之間無法做討論,根據群體來決定對錯而非針對本質的最高價值來判斷。延伸以現實面的狀況來舉例,也就是:媒體容易操弄輿論、而事情容易快速淡忘;兩個政黨團體的支持者沒有討論空間,只要知道對方是不屬於自己政黨支持者,站在這樣的前提下認為所說出來的話一定是沒有意義、不能參考的,連聽都不想聽;做為一個長官說什麼就做什麼的員工是相當有成就的,執行力很夠,但卻無法扛起開創性的責任;事情討論常常如打高爾夫球上果嶺一樣,穿過來穿過去,打高空,無法集中討論內部重心,根據淺層的資訊來做討論;單純化太多事情,容易鑽牛角尖,把很多事情看誠泰絕對…等。(大家可以想想生活週遭是否有這種類似的情形)

本來就我本身的觀點來看,填鴨式教育造成的後果是完全沒有益處的,但從上次的國家地理頻道節目中,才覺得,似乎也不是如此的絕對,在某些情況下,其實是造就了台灣某些優點的。反省分析如下,在這樣的一個習慣中,台灣人會呈現一種容易接受新觀念的狀態,也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中心意識跟思想,所以只要能夠說服他,就很容易改變!(但或許最難的一點是最初如何說服他聽?而反過來以壞的一面來說,也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另外,台灣人對於新的觀念與文化接受程度相當高,排斥性很低,而這樣的一個狀況正好符合世界目前資訊爆炸與快速變遷的潮流,較容易跟上世界邁進之腳步。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更映證了很多事情不是絕對的,應該是光譜性的狀況,尤其是社會上的一些人文性的知識跟價值、是多面性的,是有很多探討空間的,很難有所謂的絕對對與絕對錯,只端看你站的角度而已。

也因此,這篇的題目才會定調為「深入了解、獨立思考、價值判斷」,很多問題在做決定前,大家應該必須深入的去了解問題本身,不論是各項數據或是許多的資訊,不能單純從一些表面性的東西看完就算了,例如像是看了新聞的報導,才短短的三十秒或是一分鐘的報導,就馬上有所決定跟想法,更何況,那些新聞報導在「質」來說,就必須再三檢視了,別談直接吸收會有什麼後果。去知道各種深入的資訊之後,就到了獨立思考的步驟,這裏的獨立思考不代表說是完全不聽人家的意見跟想法,而是說,別人的意見跟想法是別人咀嚼過後的產物,是他根據他自己的價值觀所闡述,不見得適合你,這些資訊只能當作參考,不是絕對,獨立思考的重點在於「提煉」出「屬於你自己」的心得,不踏上人云亦云的問題點,是相當重要的。最後透過前面兩步驟的處理後,把這些想法在心中轉了轉,催化過、消化完,配合你自己的價值觀做出你自己的判斷,不論是最後覺得是支持什麼、想要幹嘛、決定方向或是感覺好壞,都才是真正的產出。經過這樣一輪的東西,才能變成自己的中心思想,真的跟別人辯論時才能抓到重心,而不是在一些很奇妙的地方打轉,或是只是談些表面性的知識而已。

(根據這樣的結論,我講了落落長的一篇意見也只是參考而已,哈哈哈。)

插圖:羅丹,沉思者(Augeuste Rodin1840~1917,The Thinker)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我不是沒主見、我只是很隨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男生跟女生一起出去,不論是出去玩或是出去吃飯,當需要下決定的時候,女生通常會說一句:「我都可以啊?隨便啦,你決定好了!」而這樣的一句話若是這個呆頭鵝男生信以為真的話,立刻決定了一個點,然後二話不說的就帶著這位女性朋友(不論是女朋友還是普通女性朋友)殺去他心裡想的地方的話,大概在這位女生心裡就被打落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了吧。

真正最容易發生的狀況就是當女生說出那句話時,男生就會說:「那我們去吃XXX好了?」,然後女生就面露難色:「可是那很難吃耶」(皺眉),接下來男生就會再想一個:「那我們去吃OOO好了?」,女生聽了這個建議,嘟了嘟嘴:「可是我也不想耶。」(扭),男生很有耐心的,雖面露難色但繼續提了:「那△△△呢?還蠻有名的,很好吃喔。」(期待眼神),「嗯…,可不可以不要啊?」(異常小聲)。

如果這個時候男生受不了了,急躁的說:「那你剛剛還說隨便?都可以?很奇怪耶」,如果男生說出這樣的話,那就掉入第二個深淵了,女生一定也拉不下臉認錯,也會回:「我就是都不想吃嘛,不行嗎?」,接下來氣得轉頭就走,翻臉不認人地走向另外一頭街角,留在原地的男生又懊惱又後悔又摸不清腦袋,握了握拳頭,雙手互相扭了一下,臉孔也歪曲了幾下,露出不解疑惑又帶著生氣的表情衝上前去追著消失在人群中的女方了。

其實女生就是沒辦法承認他們「懶得想」這件事而已,並沒什麼大不了,當女生說出:「我都可以啊?隨便,看你決定好了」(笑)這句話時,請諸位廣大的男性同胞們,在心中用自己的編譯器、轉譯器、翻譯機把這句話解讀成:「我懶得想啦,你來想,然後我決定要不要去!」(害羞的笑)。如果能夠能知道這樣的一個定律的話,男生也沒什麼好生氣的了,女生就是這樣一種心情的動物,在某種情形下其實是沒有主見,沒辦法立即去想到什麼解決方法,但內心裡卻是有相當程度的偏好喜惡的,才會造成希望人家提供意見,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當下再決定要不要去、想不想吃、好不好玩。

如果,你是愛著這個女生,或是對這個女生是有意思的,那請放寬你的心胸,體貼到女生的想法,讓你自己內心的翻譯機強大一些,加入各種不同的話語轉換模組,來對付這個上帝所創造:說話隱晦不明、情感飄忽不定、感性第一、身材火辣又讓你魂牽夢縈,的女生~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SlideShare and Web 2.0


SlideShare是最近研究一些資料時,常常在各大部落格中看到的一個相當有用的內嵌功能的網站,主要精神相當類似Youtube,不過Youtube著重的在於短片的分享與散佈,而這個網站顧名思義,就是做投影片的分享與上傳,全球的網路使用者透過網路把自己精采萬分的投影片上傳至網站上,分享給大家,而且可以透過像是Youtube一樣的內嵌程式碼功能,把投影片加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再讓大家觀看學習。(分享一個上面抓的美景圖給大家看看)

最近比較有在研究Web 2.0跟e-Learning 2.0,心得部份大概就像是前幾篇提及的那樣,大致上知識呈現片段化、快速化、生活化、學習者中心(Learner Center)等相關方向的趨勢,然而在去看了看幾個現在國際上炙手可熱的網站中(如:MySpace、Facebook、Hi5、Youtube、SlideShare、CyWorld…等),同樣地,也是有使用者為中心的狀況,從網站上的個人空間、個人簡介、個人的我的最愛(Favorite)、個人的群組(Community)、個人的朋友…,變得在一個網站上幾乎可以經營出一個使用者為中心的網絡。

而在這些網站的經營上,也不難發現一個固定的模式出來,每個人在一開始接觸了這些網站後,不論是在其他人的部落格中發現內嵌的好用功能、或是在社群交友網站上想要拓展人脈,於是就上了這個網站,接下來就是要在上面做註冊的動作,第一個可以發現的,大多網站對於建立一個新的註冊者採取相當寬鬆的政策,很多時候只要一開始有個電子郵件信箱即可完成註冊動作,讓使用者可以迅速地就使用這個網站的一些基本功能,而將一些比較需要大量資訊的功能放在後半段。另外一個重點,這些網站註冊完成後第一件事,幾乎都是可以立即去編寫個人的資料,如個人的照片、自我描述、興趣、性別、生日、想參與的社群…;而從社群的建構上,則是不論從興趣上、學校中、研究領域等方面來建構,而且幾乎所有的網站都有這種特性,只是各網站的重點發展內容不同,有的是為了交友、有的是為了知識的求取、有的是為了分享,而在模式上稍微有所區隔。

在網路上Web 2.0的解釋五花八門,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釋或想法,這樣情形很清楚的就可以讓大家了解到,現在沒有一個所謂的「定律」的存在,以這樣一個專有名詞來說,每個人都可以去定義它的意思、賦予它一個意義,而這個意義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則就是透過廣大的網民(更貼切本土化說法,鄉民)來做評斷,你所提的意見沒有參考價值或是亂掰的,自然沒有人會傳遞出去,沒有人會引用,而相反地,如果你的意見或想法是相當精闢入理的話,自然就如同「病毒影片」一般,快速傳染似地散佈出去。就我的想法中,當然Web 2.0的精神著重在所謂的分享(Create)與創造(Share),但我覺得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形容所謂的Web 2.0,那就是使用者為中心(User Center)。

但目前看起來,所有的網站都持續地在對這個目標發射子彈,真正確實命中目標而得到龐大機會的已經幾乎底定,其他人只能變成後繼追隨者,而當中目前可能可以考量的機會為何?想得出來的話我就不用在這邊苦苦笨笨寫部落格了,大家可以多多想想,現在這樣子資訊變遷快速的網路時代,網路創業成本相對降低很多,如果有個好的創意想法,錢絕對不是問題的,到處都有人捧著錢想找投資,這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特殊的狀況吧,挑戰變多,但相對地,機會也同樣變多。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幹嘛把對方當白癡?


剛看完一場精采的亞錦賽中日大戰(中華對日本),前六局先發的投手楊建福成功的壓制了日本的打線,雖有安打,但卻零星,讓日本隊只得了一分,甚至再後面第六局下半兩出局的時候,靠著彭振閔的一個安打加上陳金鋒的兩分打點全壘打,一度還超前日本隊,讓他們所謂的王牌投手達比休還擔負了半局的敗戰投手身分,可惜後面被日本隊打下大局,連續的安打不停產出,中華隊中繼投手又不穩定的情況之下一舉被攻下六分,最後派出救援王球兒、上原等日本各聯盟明星投手,持續壓制中華隊的打線,終場以十比二大勝中華隊。看完比賽後雖然失望,但也覺得中華隊的前幾局的確打出了一場好球,面對日本隊王牌投手達比休的各式球路,完全看不出有以前打壞球的那種壞習慣,都打得到,也選得不錯,可惜都沒有穿出去,要不然就是被日本隊的美技所化解,整場比賽看下來還是挺開心的。

賽後,記者訪問現場散去的球迷,記者問到其中一位球迷說,對於中華隊今天對日本隊表現,有沒有什麼感想?這位球迷回答,今天比賽精采,對上日本隊,還是要讚賞日本隊的精采表現,的確是一隊相當有實力的球隊,他們的實力不容抹煞,但中華隊盡力了,所以明年再加油沒關係…。這樣的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且動容,轉了台,看到了正在播出的政論節目,高談闊論的言語、大聲來大聲去的句子、一張張扭曲的臉孔,讓人從原本的熱血好心情,又回到了烏煙瘴氣的台灣社會政治現實中,心理有所特別感觸。

看著球迷如此客觀且心胸寬廣地由衷讚賞對方球隊的言語,反過來看看這些知名的政治名人、名嘴、主持人,怎麼覺得怎麼比都比不上呢?我們可以對著國外的競爭對手如此的寬大,再反過來看看國內兩黨藍綠的對峙,怎麼可以對另外一方如此的極盡挖苦、攻訐、批評之能事?假設以投票結果來分析好了,扣除沒有投票意願的選民,藍綠兩方假設大約是五五波的狀態,這樣的五五波情形,換算成人口數,都是幾百萬的數字在起跳,難道?這些族群都是傻瓜笨蛋嗎?難道,不是跟你同樣政黨傾向的人,通通都是白痴智障嗎?全部都是被欺騙的一方?沒有判斷力的一方?完全只爲了自己利益的一方?

相信這個答案在我們客觀的立場來看,是不可能的。假使這幾百萬人中,扣掉一些真的比較沒有自我主張,沒有深思熟慮,說難聽點真的是被操弄的人的話,難道剩下的沒有所謂的高知識份子?沒有一些教授,沒有一些很有思考邏輯的人嗎?即使少(假設兩個族群絕大多數都是被操弄,或是如以前討論一樣,直線思考非黑即白的人群來說),但也不代表沒有吧。我想不論是哪一方,一定都有很多是想為了台灣好的人們,是想要對這塊土地有所貢獻付出的人們,是有想法的人們,所以就其因來說,只不過是「價值觀不同」而已。

也就是說,其實應該是站的角度不同,看事情的態度不同,造成判斷的結果不同,支持的想法也不同,很多的事情,換個角度就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解讀。假設以一個情形來舉例好了:看到路上越來越多人在十字路口發著房屋的傳單,或是假日有人拿著賣房屋的廣告招牌站在街口指揮交通,你會覺得這是經濟好還是經濟差的表現?有的人會說,你看,這種時薪一定很低的工作也有人搶著做,經濟一定很差,時機歹歹;可是,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解讀,哇,你看連這種站在路口這麼輕鬆的工作,也有人願意出錢來聘人做,可見有其效益,經濟真的還不錯耶。以這樣的一個例子就可以大略體會一下,一件事情不同解讀角度造成不同結果的判斷,也就會造成支持對象不一樣的結論。

所以說,常常看到各政論節目或是在跟親朋好友談論到政治時,似乎都覺得對方陣營的通通是求利益者,或是認為對方陣營的所作所為通通都是自私有目的的,覺得問題都在對方身上…。談起對方就覺得不解,怎麼有人會支持那樣一個政黨?怎麼有人會被騙?然後那個政黨真是無惡不作、壞事幹盡、全身上下沒一個好處,壞胚子一個。不跟自己相同陣營的,就打落十八層地獄,沒有談論的空間,沒有優點,只有缺點,批評到底。難道國民黨統治這麼多年來,沒有正面貢獻之處?難道民進黨接手這八年來,沒有正面貢獻之處?我想是不可能的吧。

因此,大家應該回歸於客觀基本面來看事情,面對一個對手,一個好的競爭狀況下應該是可以讓國家進步的,而不是讓國家退步的。面對對方,好的應該要好好讚揚,不好的要理性檢討。客觀地了解到一件事情如同石頭一般,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會有不同的外貌,就變成一個人應該更要蒐集完善的資訊,了解石頭的各面,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判斷,決定如何支持,這樣的一個態度才是積極的、有益的。如果哪天,我們可以聽到如同這位球迷讚賞日本隊一樣的話語:馬英九說:「阿扁總統的這項政策我相當支持,我願意到國外去幫忙他宣傳」,或是聽到陳水扁說:「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提議相當的創新確實,我想請行政院長來請教他如何執行的細節」,這樣的話語如果出現的話,相信台灣會更上一層樓的。

後記:兩場亞錦賽看下來,看得出來有國際經驗或水準的選手的確心理狀態會比較強,也造成表現會比較穩定,例如曹錦輝、胡金龍、陳金鋒、林恩宇等,曹董即使在滿壘的情況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胡金龍整場優異漂亮的守備更是一絕,開路先鋒有一定的打擊能力,加上游擊區多次美技刺殺,真讓人不禁佩服其果然有大聯盟的水準,已經變成胡金龍的Fans了~:P。此次輸給了南韓跟日本,已經不是以往貧打的問題,而是投手部份,中華隊的中繼投手戰力真的需要多再好好加強。
(圖片來源,Yahoo新聞)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起、承、轉、合


最近因為部落格的關係文章漸漸越寫越多,也發現似乎要寫一篇好的論述文,如同一篇好的音樂一樣,是有一定的架構需要遵循的,也慢慢能夠深刻的體會以前國小寫作文的時候,老師一再提及的起、承、轉、合四個順序架構,但我覺得這種文章架構大概只適用在論述概念、表達理論的論說文中,一般較為偏向的故事性的散文就比較不需要這種模式了。(以整個結構面來看,這部份是「起」的部份)

就如同這篇我想提及的主軸是想闡述所謂論說文中起、承、轉、合四步驟的重要性,我的第一段就會有個類似引子的段落,提起一些原因、初步的想法、或是最近遇到的事件背景,來點出主要的主題,引出文章的重點,讓讀者一開始就可以大概綜觀全貌,把你想說的大概抓了個底,雖不全然清楚很細節的想法,但可出不知道你這篇大概需要表達的是哪個方向、哪個領域的知識。(以整個結構面來看,這部份是「承」的部份)

接下來大概就進入到第二步:「承」的部份,這部份用這個字有點承先啟後的味道在,透過第一段的引子,接續著原本中心想法,開始接著進入到整篇文章的重心主軸,將想講述的整篇大道理有條不紊的整理好清楚開始說明,不論是從文字運用的流暢度、到舉例、再到應用以前所學的各項方法:映襯、層遞、對比等,讓整篇文章能夠清楚的說明,將作者本身的意志傳達給讀者知道。(以整個結構面來看,這部份還在「承」的部份)

「轉」的部份已經是文章的後面準備要結尾了,這個步驟主要是做文章重心的收尾動作,從這個段落開始,作者必須做個大略的結束與歸納,大致上把想法開始收歛,才能接下來做最後「合」的部份。(以整個結構面來看,這部份一樣在「承」的部份)

文章的最後是「合」的步驟,這個段落的文字重點在於從剛剛的一些結論中再進一步的點出作者的心得與結語,並且可做一些延伸式的思考,把相關的主題或是未來有可能的發展做個發想的敘述。另外舉個更貼切的例子,如果寫過論文的人就知道,其實這樣的一個架構與撰寫論文的各個章節順序也是不謀而合,論文的章節順序為:摘要、前言、背景、問題探討、方法論、實作、結果、心得、未來工作、參考文獻,這樣一個順序跟起承轉合四步驟是一模一樣的,從一開始的大略架構說明,然後以背景與問題點出探討核心,接下來進入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述,從想法面規劃解決方案,然後實做,最後呈現結果與從中所習得之知識和心得,然後再寫下不足之處與未來可彌補之地。(以整個結構面來看,這部份一樣在「承」的部份)

以這樣的架構撰寫出來的一篇論述性文章,如果作者本身的文筆不差,相信應該是可以清楚的傳達給讀者完整的概念,比較能夠讓閱讀者跟著很標準的邏輯走,不會搞錯,也比較能稱得上是一篇好的論說文。(以整個結構面來看,這部份一樣在「轉」的部份)

本身因為寫了部落格的文章也才漸漸有這樣的感受,並不確定是否有其他的模式或撰寫架構也可以使用,只單純從以前寫論文的心得、還有寫部落格文章的經驗中,好像有這樣的感覺,其實很多類似的文件也是這樣,例如像是研究所推甄常常用到的研究計畫書、或是工作時常接觸的計畫書、求職會用到的履歷,應該都很容易遇到,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大概在工作上、學業上,都會有不錯的展現吧。(以整個結構面來看,這部份就是「合」的部份)

[備註]圖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樂曲原稿,來源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對面住了個愛唱歌的帥哥

約一年前剛準備來台北工作時,找了現在這間套房,房租並不低,當時看房間的時候,對面另外一間套房的房客正好在家,敲了敲他的門,開門的是一個長相斯文、氣質出眾的一位年輕人,頭髮的造型有型卻不誇張,帶著一點書卷氣,給人第一眼印象就相當有好感,聽說在HP上班。我很不識相地當著房東的面問了他這邊的環境,他也非常好心且仔細地回答了不少問題,感覺相當誠懇,沒什麼大缺點,加上離公司很近,也就租了下來。

工作開始的這一年中常常在走廊或是回家的途中遇到,也都相當客氣的會打招呼,上次從中壢搬了大東西來台北,在樓梯間看到我左右支絀的模樣,還相當貼心的回到四樓幫我開大門,有禮貌地與母親打招呼,又讓我對這位斯文的帥哥在心中加了不少分數。這個男生年紀可能也比我大個一兩歲而已,在HP上班,似乎有些潔癖,爲什麼呢?首先大概解釋一下我住的環境,我現在住的地方是台北的一棟外觀看起來有點歷史的五層樓公寓,房東將他這層房子裡頭完全重新裝潢過,隔成了五間小套房,公共空間從四樓的大門進來開始,就鋪了磁磚,有一塊約兩坪左右的入門玄關空間,擺了個鞋櫃,再走進來一些,就開始只有比較狹窄的走道,兩邊就是五間套房的第二道門,以及天井旁邊一個小區塊的洗衣機擺放與晾衣服空間(整層配置如圖),其他的房客通常都將出門的鞋子擺在門口,然後就穿著襪子或光著腳丫就走回房間。

但這個斯文帥哥卻是特別在玄關處又擺了雙拖鞋,每每都是脫了鞋子後,穿著拖鞋走回房門口,再把脫鞋放在房門,光腳進房,不但如此,帶女朋友回來時,女朋友也直接穿著高跟鞋進來,然後高跟鞋擺在進來的第二道門前,脫鞋子進房。其實我並不會特別在乎他女朋友把鞋子穿進來,畢竟看過這傢伙,覺得只是個有潔癖的好人,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平常看著他們口擺了拖鞋,還不只自己,連女朋友也跟著做,猜想應該是對於衛生相當重視的傢伙,大概不大願意將外面的髒東西帶進房間,心中也暗暗有趣覺得好玩。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狀況,就是他洗的衣服都不會晾在外面的天井旁曬衣處,那時看房子的時候就有聽他提起他都在房間裡開除濕機晾衣服,沒想到還真的是如此,從來沒看過這傢伙把衣服拿出來晾過,甚至看他有點潔癖的樣子,還懷疑他是不是真有用到我們公用的洗衣機?想起他在房間裡晾衣服,雖然開了除濕機,但也應該會讓房間蠻潮濕的,他也能忍受,也還真有點服了他。

最好玩的是今天了,住了快一年,常常在晚上回家時,吃著晚餐的時候,耳邊就會聽到有人在唱歌,但卻不是相當清楚,只有在最大聲哼的時候會很明顯,本來以為是樓下或是隔壁棟的哪位仁兄開著卡拉OK唱歌,不以為意,但常常聽到都是同一個音調,而且都是最大聲哼的時候才聽得到,今天好奇心作祟開始找起源頭,打開窗戶聽聽外面,發現外面車聲嘈雜,根本聽不到,就確定應該是從裡面不知道是哪面牆傳來,一開始根本沒懷疑到對面這傢伙,還先貼了另外一邊的牆聽了一陣子,聽不出所以然來,換了這傢伙跟我相鄰的水泥牆,一貼上去馬上聽到熟悉的高音,原來是這傢伙!而且你們猜他唱的是哪首歌?是首超級經典的西洋老歌,相當有名,可是我就是想不起來歌名與歌詞是什麼?!好像是老鷹合唱團、還是邦喬飛?歌詞裡面好像有:「(副歌開始)喔~~~(當然是英文,聽起來就是喔~~~,但不知道是什麼英文字,且這裡最高音)… take me…when I come to…you are…(這裡還有一小段)喔~~~(這裡再度重複副歌)」,天啊,想不起來是哪首歌的感覺真痛苦,難怪記得之前張智星教授好像也有研究類似的演算法,想要做個只要有一小段旋律就可以找歌的軟體,現在的我真的很想要有這麼一個搜尋引擎,等我找到是哪首歌再貼上來給大家知道吧。這位帥哥持續唱了這首歌兩三次後,還換了首閩南語歌,而且似乎也是個蠻有點歷史的閩南語歌,但這首就沒這麼有名,我就沒聽過了,他喜歡的歌曲類型差異也挺大的,不過都偏愛老歌就是。

可惜這個帥哥有女朋友了,似乎也是個上班族,常常看到黑色高跟鞋擺在房門口,有時還是只有女生一個人來,可見有他的鑰匙,要不然我還真想好好認識,憑他的外表,如果相處起來發現人真的也很不錯,介紹給週遭的女生朋友真的是個很好的媒人生意,又斯文、人感覺還不賴、有禮貌、愛乾淨、HP上班應該也蠻有點墨水,挺完美的。以後看能不能多接觸看看,當個朋友似乎也是個好選擇。

後記:如果好死不死這篇網誌被這位帥哥見到,或是有人認識類似的傢伙,請別生氣,我沒任何惡意,覺得是位有趣的傢伙,分享給大家知道一下,如果認為不妥再砍掉吧。:P 說著說著,剛剛唱完歌跑出去的他,又批哩啪啦的穿著拖鞋回來了,不知道等會會不會又開始唱起歌來呢?

重新建立連結與感情

這大概是觀光局拍攝的宣傳台灣觀光的短片集錦,從這樣一個短片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台灣在世界上與眾不同的特色與美麗,都是與這塊土地有相當連結的一些影像,透過各層面不論是文化、藝術、美食、科技、人情味等觀點介紹台灣,樣樣都是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人事物。雖然沒有旁白但似乎可以從那些出現在當中的影像裡聽出他們所要細述的話語,我們從這樣的一個宣傳短片的角度來重新回味體認台灣這塊土地的美,經過這樣的一個動作建立起之前文章所提及的土地情感連結,然後努力將這土地上較為灰暗、誨澀不堪的一面,慢慢消除、持續進步。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和e-Learning 2.0

自從開始工作後,從原本的數位學習理論與研究世界變動成開始比較接觸產業界後,開始有一些經驗與實務上的領悟,加上現在世界資訊變動迅速、大量知識的產生,開始流竄在網路的線路上面,傳統的學習模式漸漸有所變革,從原本的知識控制者從「只有」老師,傳遞模式只靠著「講授」,沒有其他吸收知識的管道的一個教學模式與型態,已經開始變成透過網路,做隨時隨地無限制的學習,也因此,認為在新一代的學習中,所謂的e-Learning 2.0的名詞,著重的應該是在於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這塊。


最近針對這方面的資訊做了些研究(就是透過網路)後,也發現不少相關學者早已有如此的認知,甚至也早發展了許多想法,在這邊提出來做討論與分享,首先我們可以先看一張圖,是國外的一個部落客Tony Karrer所寫的,他是TechEmpower這家公司的執行長與技術長,對於數位學習有蠻深入的研究,我覺得他提出的許多觀點與想法,還有投影片,都相當地精采,這張圖列了三個數位學習進程的比較:e-Learning 1.0、e-Learning 1.3、e-Learning 2.0。而從這張圖觀察可以發現,數位學習的演進有一種特殊趨勢:學習知識的片段化、融入生活化與時間迅速化,所學的知識變得越來越小片,而且越來越根據需求(on-demand)地發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然後學習時間越來越短暫(為了應付快速變遷的時代與工作?)。


接下來看第二張圖,也是這位先生所在部落格中所提出的,從這張圖則可以發現,其實學習越來越沒有固定型態,也就是變成所謂的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的時代,而且越來越呈現合作化(Collaborative)的趨勢,其實大家應該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以我們這些技術領域的程式設計師來說,遇到問題都是上各大技術論壇尋找其他人的解法,透過其他人的回應來做解決,自己有所認知也是透過論壇與大家分享,而且幾乎都是片段化地針對單一問題所做的解決方法解釋,而非一個大題目的介紹,其中的精神也是圖中所提及的分享(Share)與創造(Create)兩大部分,透過Social Bookmarking的共同知識創造,來找尋散落在茫茫網域海中大家的想法與知識,著名的網站就是維基百科(Wikipedia)之類的。

接下來分享的是美國數位學習大師Jay Cross所自行錄製並放上Youtube的一個片段,題目就是「何謂非正式學習」(也是他的研究領域跟強項)的十分鐘片段(也相當符合新一代學習趨勢,短暫快速的目的),他再當中也提及到一個常常被大家講起的特殊點,現今在企業界內部所推動的學習或訓練的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模式百分比分布大約是20%對80%(另外有個大師Marc Rosenberg在他所撰寫的書Beyond E-Learning 2006中則提到則為2-5%對95-98%,比例更懸殊),但企業所規劃的經費上面比例正好相反,正式學習約80%而非正式學習則為20%,相當有趣,其中是否有什麼機會呢?
從這樣的機會當中是否能發展出某些新的數位學習趨勢或是應用,我想應該是相當重要的問題,不論是更底層地去應用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或是企業內部的訓練模式是否有什麼創新變革,應該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切入。



以下提供一些網站資訊做參考:
1. Tony Karrer的部落格
2. Jay Cross的網站
3. Jay Cross的Youtube的網址
4. 工研院學習服務網:思維大師Jay Cross:變動世界的領導統御

日本搞笑組合-UNJASH

貼這種有趣的文章或是笑話壓力最大了,因為每個人的笑點不一樣,其實不見得大家都覺得好笑。早期很久以前小時候覺得志村大爆笑很好笑,蠻多高低不一的笑點,不過這大概是最近看到覺得還蠻有趣的一個日本搞笑團體,從PTT的JOKE版有個叫做黑子的所分享的,貼兩個有在Youtube分享的影片給大家看看,偶而輕鬆一下,看看大家覺得好笑不好笑?:P

UNJASH-偶然的對話


UNJASH-購物頻道


有更多好笑的UNJASH,還有黑子喜歡的陣內智則的搞笑篇,UNJASH的在小絢的BLOG以及黑子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國家認同、土地關懷、經濟發展


之前的文章比較討論到個人性的價值問題,但就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組成的基本元素即為個人,且站在一個巨觀的高度看下去,即使是以國家等級來看,也與從個人的層面來看,有類似相通的狀況或意義,其實是蠻值得討論深思的。

站在整個國家的立場來看,有點像是商業上的競爭一樣,國家跟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不會有永遠的敵人,只有純粹的國家利益。來複習一下公民與道德吧,國家的組成要素為何?答案為人民、領土、政府、主權四者,以台灣來說,實質上似乎已經完全是一個國家,礙於國際現實卻無法被承認,這是另外的議題。主要在這邊想要討論想想的是,以目前這樣四個國家組成元素中的「人民」這項作為討論重心,因為整個國家機器運作、發展方向、生活型態,大多不為後面那幾個所主控,反而是由人民這個因素來決定,因此,一個國家內人民的狀況與文化,就會影響國家本身的強弱、進步與否,在這個前提底下,好好地去探討台灣的國民性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台灣從最早期清朝統治、荷蘭西班牙統治、日本殖民、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一直到現代幾個不同的時期下來,其實呈現了一種可納多元文化的特性,對於外來文化的排斥感並不大,相當地有彈性。但這幾個時期我們取幾個離現今較為接近的時期來觀察,將教育、環境這兩個面向也考量進來作為國民性的參考指標的話,可以發現,其實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是複雜奇妙的。現存的某些阿公阿罵接受日本教育,他們在心裡可能認為自己是日本人;現今的中壯青年這代,也是談起來最敏感的一代,由於從小到大接受的是國民黨時期的教育,大概認為自己是中華民國人,但弔詭且有趣的事情是,當時所謂的中華民國的教育,在領土議題上,是將重心放在對岸的所謂秋海棠一塊,所以當時所學習的,大略都是有廣大的領土、悠久的歷史、豐富的人文那一套,黃河、長江流域在各個季節盛產的農作物,各個省份的鐵道縱貫、橫貫,整個地理的氣候、雨量…等,台灣本土所佔的部份相對極為少數,這樣的狀況差不多一直持續到我這個年紀的人,都還是接受這個模式的教育,但當真正的長大面對國際時,才發現似乎不是這麼一個情形,下一段繼續深入探討這個矛盾情結的重要性;而最新的一代則是分成三個部份,中國歷史、台灣歷史與世界歷史三大塊,對於台灣本土性的歷史、地理則有比較平衡的處理手法,而新的一輩的小朋友未來長大後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時會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暫時還不知道,未來可期。

台灣在邁向下一個十年,需要的開創性人才大概就是我們這代前後的年輕人,這樣的中壯青年從小到大所建構的價值觀對於未來的發展,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小時候所接受的中國角度的史觀與地理觀,長大後卻沒有一個能夠符合原本思考模式的現實狀況,當中的些許矛盾看起來不嚴重,但實際上卻是很直接的影響到了這篇文章想討論的主題最前面那個辭彙:「國家認同」。也就是說,台灣人對於這樣的現狀並沒有一個很中心的國家認同心理,某部份的人會說我就是認同中華民國,認為自己是一個國家,但是總覺得有那麼點虛虛的,而在國外與其他國家的人民所提起中華民國時,通常也需解釋一下何謂中華民國,似乎就是有這麼點不踏實,小時候的中華民國說的是那對岸的花花世界,長大了卻有點感受到摸不著,深入了解後也發現跟我從小到大土生土長的生活環境似乎也有那麼點不一樣,國家認同問題延伸至此,變成了土地認同的矛盾,對於這塊生長至今幾十年以上的土地,很不了解,對於這個土地上的歷史,也是懵懵懂懂。

這樣的心情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對於這塊土地沒有真正貼心的認同時,就沒辦法呈現土地的關懷,對於這塊土地的感情幾乎沒有,只覺得似乎是一個提供住所之處,在這邊能夠糊口賺錢養家,僅止於此。這樣的心態底下,所作所為就著重於利益導向,只要能夠讓我賺錢、能夠讓我發財,即使污染它、破壞它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看著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人事物,不會有感動,也不會有愧疚,人跟人之間沒有關懷,人跟土地之間沒有情感的連結,政治人物選舉時期的親吻土地、下田插秧、在榕樹下與老人泡茶聊天,這些行為總覺得透漏出來無盡的虛假與冷冰冰。換個情境想想,當我們知道我們家附近的這條小河是從哪裡流下來的,而這條河在以前有多少人整治過,下游又灌溉了哪些農田?鄉下老家的稻田原本是個甘蔗田,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甘蔗田,爺爺曾經跟他的死黨一起偷著火車掉下來的甘蔗,穿著破鞋子走上好幾公里的路程去上課;小小的古鎮許久以前竟然是個超級繁華的市場集散地,大船可以沿著河從海口一路開上來,在此上下貨,貨品從茶葉、樟腦、木材一直到布匹等,千帆依山。當你發現你的生活開始跟這塊土地有了連結,那麼一絲感動從心底抽芽出來,如此的心態,是否才能夠讓你的生命有所其他的動力,不單只為了自己的家庭打拼,想起戰爭就不想挺身,而會為了這個國家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與未來的子孫,願意有所付出與犧牲。

眼下經濟發展變成一個兩黨角力的攻防戰,大家認為經濟搞好,什麼都沒問題。但站在我的思考角度與立場,雖然經濟發展是重要的,但是這篇文章所討論的問題更是需要我們大家的關注,這樣說不代表不管經濟發展(這就是所謂零一問題的癥結點,很多人習慣非零即一),我們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持續的關注這個國家認同的議題。當政治汙濁的時代開始,年輕人遠離政治、討厭政治,有心人操弄政治、玩弄輿論,社會的中監份子、有能力的領導份子不在國家機器之中有所一席之地,而只完全投身於科技發展,人文關懷的部份消失了,造成的惡性循環對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們都不會有好處。而反過來想想,當這土地上的人民能更經過「國家認同土地關懷經濟發展」這個過程中的前兩段,對於國家有認同、對於這塊土地有關懷、進一步的努力地工作、思考、用功,這樣進而反應出來的人民生產力與競爭力,不才是如同前文所述,是從心底深處發出的能量,這個能量才是真正堅強厚實的,經濟發展更是可期,無堅不摧。而當這樣的態勢形成過後,大多數的人民都知道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的真正重要價值為何之後,統一與否的問題變得輕如鴻毛,容易迎刃而解,不會變得像現在一樣,想維持現狀,但卻說不出一個說服力極強的理由,想統一也是、想獨立也是,想著、喊著UN for Taiwan也心虛虛,都一樣。

照片來源:
新埔曬柿餅 http://photobible.blogspot.com/2006/10/taiwan.html 用心攝影部落格
放天燈 http://www.anz.com/Taiwan/taiwan_chin.asp ANZ Taiwan
跌倒台灣 http://www.voc-kenniscentrum.nl/gewest-formosa.html VOC-Kenniscentrum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我朋友去參加101登高賽

結果他被警衛帶走了...


...因為他在上面轉狗屎

From PTT Joke
Author:jokesp

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本(Industry Culture & Human Capital)

今早去參加了人力資本與數位學習研討會,會中第一個Keynote Speech就談到了一些跟人力資本相關的概念跟想法,加上今年開始進入社會工作的我,以及一些所見所聞,覺得台灣的企業文化在世界上來說似乎也是相當特殊的,不論是號稱全球工時最長的驚人勞動力、或是曾聽過的一只皮箱走天涯的業務精神等,都可以看出台灣人與眾不同的文化特性。

其實即便是我自己在去年應徵目前這份工作的時候,也是被同樣的文化所影響,在去年我根據通知到了各處去找面試我的長官或是同事時,我抱持著是一份「求」職的心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工作了一年後的現在,看到現在正要來應徵研發替代役的學弟們,同樣的看到、在他們臉上,有著我以前的表情與態度,對於任何風吹草動都相當敏感,且帶著害羞、謙虛、不好意思。感覺上,在台灣這個社會工作環境,通常是你去求得一份工作,而不是一份工作希望你來上班,去應徵職位,都好像是希望對方有點「施捨」性的味道,給你一份糊口的工作,(這樣說可能也太偏頗,相信許多更高層級的職位與工作或許就不是這樣),但是對於一些基層的工作類型來說,幾乎都是有這種狀況,求職者的地位總覺得比較低落卑下,而資方總是有種高高在上的味道。

而相較於傳統產業,相信台灣今天有許多高科技或較為先進的產業可能或許沒這麼明顯,早期的產業將硬體或者在現實上觸摸得到的事物才視為重要資源,如廠房、土地、機台、資金,也或許是因為勞動力成本太低,工作取代性高,不必太專業的人才需求,所以員工在一個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不是這麼地重要。但由於產業持續進步,勞力密集、取代性大的工作漸漸外移,取而代之的是高附加價值的腦力密集產業,需要有規劃性、創新性、世界觀的人才與人力的投入,透過創意跟點子的發想與規劃,所產生的計畫再外包給技術底層做實作,就是研發二字的真諦,卡位附加價值高的一端所帶來的高收益。這樣的狀況下剛好台灣處在一個轉型期,也就是漸漸變得事求人:需要創意性高、世界觀、有活力、宏觀的人才,這個需求越來越大,找尋一個好的人才對於公司的助力有時比資金挹注還要好,而這樣的的趨勢造成「員工」二字漸漸變成「資本」的一個重要部分。

一個聰明的公司的徵才留才模式是如何的?我覺得應該會有以下幾個標準動作,首先,精確的尋找人才,透過各種管道或資源,了解人才培育的搖籃處,搶先地與其合作作人才培育計畫,例如說找尋各大專院校知名學者或研究者的實驗室,做緊密的產學結合,透過某種程度的合作模式,將公司某塊研發產能或資源投入實驗室,除了獲取相關研發成果以外,更可以做前期的人才培育,將企業本身內部所需求的人才做職前訓練,提供優渥(在於企業眼裡或許並不是什麼大金額)的獎學金制度,安排人才匯流的管道;或是建立強大的人脈資訊網絡,相關領域專才資料庫的建立,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提供人才面試的福利措施,例如面試的開銷全額負擔等,之前就聽過國外公司面試,是負擔你的機票、住宿、甚至妻小想要看環境的話也一併全額負擔,這樣的模式來吸引真正的人才,才再去進一步的提供完善的公司制度與福利來吸引並留住人才。

第三,自由且有熱情的工作環境,在以前討論的文章裡面曾經提過,許多真正的熱情與活力來自的是興趣,而不見得是相對應的薪水或福利,怎麼利用某些手法來提供熱情與活力來源?(成就感?)且給予一定的自由空間(非壓榨式、責任制);失敗的容忍機制(提供彈性的點子提供作法,並容忍一定程度的失敗率與風險)。為什麼這麼認為呢?因為我相信研發人才的創新性不是用逼的可以逼得出來的,反而是提供多元活潑的工作環境反而能夠激發一些成果,而這些成果轉換成計畫書或者企劃書,也才是一個相當有價值、高報酬率的產物,這樣的比較之下,比起每個月斤斤計較性的去限制員工的薪水、控制某些經常性開銷支出,可能投資報酬率跟效果會來得更好些,甚至有些時候是不成比例的。

但上述所探究的企業性可能比較偏向研發相關的領域,若是站在服務業的角度來看,又或許不是完全以這種的模式,而是要展現制度與服務精神,應該會有不同的做法跟思考角度。

在資本主義下的社會中,資方與勞方的角力一直存在,而勞方通常都是被壓榨的一方,即使有多好的福利,開公司賺大錢的永遠是老闆,而這樣不成比例的模式底下,若是資方能夠釋放一些資源在於培養企業內部的人才或是更善待員工,相信運用這樣的模式進而所產生的企業能量才是完整的、更堅實的,也是更附有變化性跟適應性,有活力地生存在這資訊爆炸、知識快速變遷散播的世界裡面。回過頭來,其實勞資雙方並沒有誰尊誰卑的問題,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我想不只存在於社會上,應該在公司中,即使有聘僱之關係,也應該要有這種認知與體會。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高爾:十五種避免氣候危機的方式(Al Gore: 15 ways to avert a climate crisis)

首先想講的,是沒想到美國的前副總統高爾這傢伙,原來是個還蠻有趣的演講者。之前知道他開始注意到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議題,並持續推動相關的綠色活動時,以為他是個穩重、一板一眼的人,沒想到看了這個演講短片後,才發現似乎有點不大一樣,一個成功的傢伙的確有其過人之處,幽默的態度、有趣的故事成功的帶起了大家聽演講的心情,之後卻又能相當有說服力的舉出許多數據來證明所述,最後再告訴大家簡單直接的方式,如何讓這個環境更好,實在是不簡單,分享在這給大家知道,順便也讓大家了解這個全球注目的議題以及它目前最有名的幕後推手,希望這個地球能夠不要再被糟蹋下去了。:)



後記:這個網站TED,其實從1984年開始,本來是一個一年一度在加州蒙特利(Monterey)舉行的研討會,會中邀請許多的名人來做各式的演講分享。而到了現在,網路科技發達,他們將許許多多的名人、專家、成功人士的精采演講都放在網路上供大家觀賞聆聽,並且完全免費,他們說他們的目標為:擴展理想(Spreading Ideas),正也符合了許許多多這個世界上那些努力的人們的概念,開放式的精神,不論是在課程上(Open Courseware)、程式上(Open Source)。TED網站裡面演講的領域包羅萬象,相當豐富,從文化、自然、科技、藝術等許多面向來討論(舉個有名的例子,珍古德(Jane Goodall)的演講Jane Goodall: What separates us from the apes?),大家有興趣可以多去逛逛看看,真的很不錯。(順便當作練英文聽力吧)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喜多郎(KITARO)

最近電視上不論是在廣告中或是節目上,都有人在介紹今年11月25日喜多郎來台音樂表演會的資訊,名稱為:「愛與和平」,在節目跟節目的中間都很常看到喜多郎的一小段演奏狀況與音樂,昨天更在一個電視特輯中,稍微了解了喜多郎這位日本國寶級的音樂藝術家的一些背景,而在這幾天聽下來的感覺上,覺得這種音樂還真的蠻有特殊風格在其中,於是就著手去找了找相關資訊。

首先先擷取一段維基百科中對喜多郎的介紹
喜多郎(1953年2月4日-),日本著名的新世紀音樂作曲家,原名高橋正則(Masanori Takahashi),在1953年於愛知縣豐橋市出生,他的家庭是信奉神道教的。喜多郎這個藝名是他的朋友根據一套日本的卡通片「ゲゲゲの鬼太郎」中「Kitarō」這個角色給他的綽號。

雖然客觀的來看我是標準的一日歌迷,根據父母親的反應,似乎這位知名的音樂家從他們那個時代就已經相當有名,而我卻是最近才聽過他的名字與作品。但是最近聆聽喜多郎幾個作品後,總覺當中還蠻有值得玩味、且感動之處,除了下面分享的祭以外,還聽了如太始、大蛇等曲目,光從這幾首聽起來,喜多郎這位音樂家似乎很擅長於營造雄偉壯闊卻又帶點靜謐蕭瑟蒼茫景象,透過整首曲子的延續鋪陳,似乎就如同在眼前看到了遼闊無涯的大地景象,頗有登泰山小天下那種味道。相較於國外的古典交響音樂,喜多郎的音樂作品更容易貼近東方人的心境,聽起來就是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來,感覺上除了喜多郎本身是東方人以外,似乎也是因為作品中加入了不少東方的元素與思想,有日本本土的上古傳說的意象、有中國佛教的手法或思想、更有包含了愛跟和平的信念,看了幾個MV,也發現,雖然使用的樂器有包含電子化的樂器,像是電子小提琴、電子琴等,卻並不會因此有任何負面影響,所以,音樂能真實的感動人,曲子夠有深度就夠了,而不見得完全是所使用的工具吧。

另外突然有一番感觸的部份是,其實對於音樂,我並不會只去聽流行音樂或是只欣賞古典音樂,這兩個截然不同型態的音樂類型,其實聽的時候都各有各的心情與感受,不能一併論之說哪個比較好或比較差,因為都是快樂、舒服的。但聽完喜多郎的音樂之後我才有一點點感覺認為,流行音樂有時能引發的共鳴,範圍較小,也就是可能需要特別有所感觸或是領域的人,才比較會有認同、聽起來覺得很好聽、被感動,也就容易出現那種特定歌手的支持者,某些人就是愛聽梁靜茹的療傷音樂、有些人就是愛聽游鴻明的情傷歌曲、也有人喜歡周杰倫的俏皮曲風…。但是以這種古典型、藝術型音樂的範疇來說,它的感染力卻是廣泛且強烈的,聽一曲音樂家嘔心瀝血所創造出來的音樂,就像看一個偉大感人的故事或是景色一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幅作者想建構的景象就在你的面前搭建起來,波瀾壯闊的進行曲、寧靜優雅的四季歌頌、矛盾掙扎的心靈怒吼、神秘古老的傳說故事、纏綿悱惻的愛情樂章…等,整個傳達的感動是直接深刻的,每每聽到這些音樂曲目,總是會讓人頭皮發麻、四肢浮起雞皮疙瘩,皮膚像是被柔軟輕細的小掃把刷過一般,雖然不見得都有深刻去研究內涵與背景,但卻直接從音樂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作曲者的心情,那種舒服的感覺,真的很像運動完那種感覺,腦子放出腦內啡,真是種另類的嗑藥!

又或許,流行音樂所談的、編織的較為是人類情感中淺層的部份,沒有針對某些感情作較為深入的刻畫與探討,所以感動是暫時的,比較無法持續的,通常流行歌曲聽個幾遍後,大多會有習慣的感覺,似乎沒有一開始那麼好聽。但是這類型的音樂,常常是作者心情精煉出來的精華,深刻的去感受人生後,或是見證經驗生命或自然過後,所反應出來的結果,這樣的情感值得一再雋永,也更能讓人留連體驗,久久不能自己。

誰說一日歌迷不能寫推薦與心得?還是跟大家分享這個最近的想法,聽聽下面Youtube上所分享的一個喜多郎的作品,喜多郎自己說:「這些歌曲是我寫的,但不是我作的。」,從我的觀點翻譯來看,我認為喜多郎想傳達的是,這些音樂、音符、樂章其實早就存在在這大自然、這人類社會、這萬物太古,他只是寫下來,卻不是無中生有的創作出來,表達了他謙虛、自制、尊重且敬畏萬物的一面。

喜多郎-祭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資訊、知識、思想、社會關懷


首先引用王丹在自由時報所發表之「給青年一代的第二封信」當中所述:

**************************************
王丹:從知識到知識份子

一個人從掌握知識到成為知識分子,之間其實有很漫長的道路,需要很多的努力。這樣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做為一個學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廣泛吸收資訊,增加自己的資訊數量,做為未來發展的一個必要基礎。但是正如我上封信中所說的,我認為僅僅是資訊並不就是知識,沒有經過思考的資訊,往往積累愈多,反倒影響判斷力的形成,因此,我們要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做為學者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資訊經過整合,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我們對於撲面而來的大量資訊已經知道有所選擇,也了解了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沒有必要去掌握的。

第三個階段的任務,就是要把知識變成思想。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很多的修養,已經不是大部分學者可以達到的了,因為它要求的已經不僅僅是學習能力,而是人的內在素質。漢娜.阿倫特說過:「與思想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求知,而是為人的方式。」

第四個階段,就是一個具備了資訊、知識和思想的人,他一定要有社會關懷,對正義有不迴避的堅持,對他人有深刻的同情。他的知識和思想,一定圍繞著與現實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有關的核心組織與開展。
**************************************

當時父親轉交這篇文章給我閱讀的時候我著實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震撼,王丹於文中所提及的四個階段,跟我平常在心裡想的基本模型不謀而合,第四階段比較特殊,或許有人覺得有道理、有人認為不是這樣,但是至少前三段的過程演進,我覺得是相當有其根據的,也剛好因為最近仍持續接觸數位學習相關領域,對於學習這塊還是有許多的興趣,想要探究一些人類學習行為或是學習歷程相關的知識,看完這篇文章後,映證我自己的學習感受和與人相處的經驗上,也在許多地方發現很多體認。

這篇文章整個重點在於四個階段的演進:資訊、知識、思想、社會關懷,四個步驟的知識份子演化過程。一開始的資訊擷取很容易懂,如同王丹所講的,從開始當學生的時代即開始,單純的接受老師單一方向的資訊傳遞,除了學前家庭的環境價值觀教育之外,人、這個空瓶子開始裝入東西,而這樣的一個階段,通常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反正就是一直記、持續地去吸收一些純粹的資訊,那些標準、已驗證、絕對的各項資訊,例如數學中的加減乘除、數量,語言、寫字,自然定理、地心引力…這些萬古不變的資訊,而這個階段通常也是最輕鬆、門檻最低的,按照這個階段的需求,大概所有人都幾乎比較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很容易就吸收進去,然後表現出來也都不會太差。

資訊累積到了一定程度,變得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需要篩選需求資訊了的一個階段,有點像是到了高中時期,如果還是有著通識教育的模式,全科學習,也就是說如果還是每一科都要深入研讀,大腦的能力變得開始稍微不夠用了,(當然這邊提的是把極端狀況屏除於外,也就是天才或是腦力有問題的狀況),必須開始篩選所需要的知識,大概也因為如此,才會有分成不同類組的產生,對理工方面比較有興趣的就選擇自然組,對社會人文較為有興趣的則選擇社會組。除了學校以外,同樣地在網路上也有類似的情形在發生,資訊爆炸的時代,配合Web 2.0精神的發揚進而影響傳播速度的加速,透過網際網路,各式各樣的資訊在全球各地「流竄」、「閱讀」、「吸收」、「再傳播」,如此大量的資訊源讓人們不可能將所有的資訊都塞入腦中,也因此,人會根據自我本身需求,例如工作、求學、生活等方面的狀況,來決定所吸收的資訊,哪些該轉變成知識,存在所謂的長時記憶區中,而哪些是不需要的,單純閱讀之後就拋棄,也因此,之前也有人提出如何在爆炸的資訊量中提煉、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的方法論。

變成知識後通常會有一個現象,就是記得起來,也會講,但卻是膚淺的只是把人家的話或是文章,遇到同樣的案例,再同樣舉出來而已,有時不見得是深刻體認而瞭解的一些知識,在新聞媒體上常常會有這樣的例子發生,評論者口沫橫飛的評論許多事情,舉出很多名言錦句,但有時深思過後,才發現不見得是那麼貼切、甚至搞錯方向,隔行如隔山這句話也有種類似的味道,不同領域的人們,比較沒有這麼輕易地,能夠去深切體認那個專有領域的某些特定知識與經驗,(不免也讓人「由衷」佩服某些評論者可以跨行業的去判斷是非對錯與他人想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進入到目前我的體認中比較難的階段,以兩個字來形容,就是「內化」階段,這些知識儲存在大腦裡面,隨時隨地都可以提取拿出來使用,但是沒辦法去形成自我的「主義」,也就是人本身的一生中、生命裡,所奉行不悖的「圭臬」,這樣的一個過程是複雜且需要時間的,當在生命的進程中,逐漸體會、了解、經歷許許多多不同的事件,在這樣經驗的嘗試體認中,才真正地去映證了某些知識的實質內涵。

舉個我最近的例子來說,直到最近開始比較研究產業、技術相關性,然後開始接觸工作時,我才真正很實際的體認到Amara’s Law:「We tend to overestimate the effect of a technology in the short run and underestimate the effect in the long run.」這句話的貼切性,也才真正的打從心底佩服這樣一個人,能夠如此貼切地以一句話形容這樣的一個產業現狀。所以,我們真的必須認真地去尊敬那些在自己領域行業中有所成就之人,或是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人,或許他們有的時候不見得能夠很確切的將他腦中的知識透過言語傳達給你知道,但是很多的經驗跟能力,就如同上段所述,已經內化成他身體的一部分,已經變成他自己的資產,而這些,就是常常聽到的know how,有時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有種進步到「智慧」的領域了。資訊、知識的大量成長與傳遞迅速,也變相地推動了讓人類的分工變成如此細密的催化劑。

最後一個階段是比較值得討論的,真正的知識份子是否要做到所謂的社會關懷我相信是見仁見智的,這可能是王丹個人的「主義」,但就我的觀點來說,我也相當贊成這樣的一個論點,在繁複困難的知識份子成長過程裡,一個人已經成功的到達了某種領域,這樣領域之下,通常這麼一個人是會比較有能力去影響其他人事物的,有這樣認知的人,通常在行為上、工作上、學業上、人際關係上…許多的人生面向中,通常都可以處理得不錯,而這樣的結果也應該會造成他的社經地位(?!有點難聽)較其他人高些,資源豐富的同時,對於這個社會、人群,如果能夠擁有崇高的社會關懷想法,了解到許多的人,不見得能夠享受他能享受的生活、體驗他所體驗的快樂,反而是為了生命在掙扎、在揮汗,然後能運用其影響力,不論是從教育中、從權力上、從物質上,多所著力,這個人類社會,才會往更好的地方走,更有幸福的感覺與味道。(人性惡劣的一面應該也可以列入討論,容後再說吧)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之我見


最近開始研究行動學習相關的應用情境跟需求,所以開始研讀了一些資料,不論是從硬體的發展趨勢來看,或是以軟體上的開發狀況切入,又另外在考量了人(學習者)的使用習慣看來,都各有一些不同的發展狀況,而在這些資訊的了解中,大概對行動學習這個議題漸漸比較有些概念,大概分享如下。
以剛剛所提到的三點來評估整備度:
1. 硬體發展趨勢
2. 軟體發展狀況
3. 學習者使用習慣

大概剛好是從高到低的三個方面,也就是說目前行動學習整備度最高的應該就是硬體相關狀況,而且剛好在台灣硬體產業蓬勃的發展之下,站在硬體方面的角度來看,台灣在這個部份是相當有其優勢存在的,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相關應用如:WiMax、WiFi、3G…等通訊硬體技術研發,台灣在世界分工上都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不過在整體環境的硬體整備度上倒是不見得有國外先進國家做的完善,也代表台灣現在開始準備進入另類的M型社會(Mobility),甚至是進一步的U型社會(Ubiquitous)是相當必需的工作。不過也因為台灣的硬體研發環境優勢,加上目前各項行動載具的大量生產與突破革新,如:iphone觸碰式螢幕的創新手機、各項寬頻上網的技術與規格問世、手機節電技術發展越來越好等,行動硬體相關的研發可謂相當的成熟與完整。

就軟體面來說,則是由於漸漸大螢幕手機的誕生,配合硬體的高效能,新版本的Windows Mobile 6.0平台上市,綜合以上相關配合,很多原本在個人電腦上面才能運算執行的軟體程式也逐漸可以移植至手機上面,閱讀的模式也對使用者較為輕鬆,不會再只能盯著小螢幕看著窄窄少少的文字或是圖片,但用行動學習領域的角度來看,軟體相關的發展還是必須配合使用者的使用情境才能做研發,而現在行動學習的發展狀況來看,目前還是沒有什麼特殊的運用情境在世界上發展,大多仍是使用ipod下載用聽的教材做練習,也有看到國外的廠商做行動學習的員工訓練,不過使用的是比較偏重像是PDA或是SmartPhone功能比較強大的載具。

反而是在使用者習慣上,行動學習目前並沒有標準的應用情境或是模型出來,國內各家廠商都想在手機上開發一些相關的學習應用,來敲開行動學習的市場,但是都有點散彈打鳥,盲目的開槍的味道,久而久之有點陷入了為了行動而行動的開發學習模式,忘了真正的學習應該是使用者為中心,行動學習四個字的重點應該是在後面兩個字,而非前面兩個字。但雖然知道重點為學習,使用手機的重點應該是能夠幫助學習者在學習行為或是學習模式上能有所突破跟助益,學習者為中心的最高指導原則應該還是不會改變的,但以國內各數位學習相關業者的規模與能力,在這方面較無研發產能。

另外還要考量的一個重點是台灣的在地性(Localization),台灣國內與外國的手機使用文化不盡相同,從美國黑苺機(Blackberry)的盛行可見一斑,國外的手機使用上可以比較不在乎大小問題,但我想這應該還是跟人的習性有關,應該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小手機,但以人口總數來看,從國外這麼多使用手機的人數中,只要有一小部分的人能夠接受大螢幕大尺寸的手機,在整個市場的規模上來說就還蠻大的,而在大螢幕手機上,要實現某些學習性的學習模式會較為簡單,例如透過大螢幕來閱讀相關的文件或學習資源就變得比較沒這麼吃力。相對於台灣國內市場,雖然手機的普及率有這麼高,但能接受大尺寸手機的人口比例相對較少,而這樣的比例規模仍不足以養起行動學習相關的市場,這就是整個文化性與國外比較不同的地方。也因此,若要移植國外的成功經驗來台,並不完全重點在於是否有可用的學習模式,更要看看在地化的文化習慣等因素之配合,透過某種程度的轉換,才是個能夠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一個產品或解決方案。

就我的角度來看,從台灣這樣一個手機使用文化來說,或許我有以下幾個考量點,首先先去考量,我們要將手機視為一個輸入(Input)或是輸出(Output)的裝置?通常數位學習廠商會直覺式的,去思考說,如果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公車上、火車上、計程車上,由於有那麼多零碎的時間,如果能夠透過手機播放一些教材片段,讓人可以觀看手機而學習,不是很好?這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把手機視為一種輸出裝置,但是這樣會遇到一些剛剛稍微有點提到的限制(constrain),例如說:手機螢幕的大小、不友善的輸入法、硬體效能較低、作業系統環境不同、教材標準與手機規格不相容…等相關的問題,反而造成學習者的痛苦與門檻,不利於學習本身之成效發展,所以除非克服那些問題,否則這些模式不大可能有機會推得起來。

因此,反向地思考,我覺得是不是有機會把手機視為另外一種輸入的裝置,也就是不把手機當作閱讀之工具,反而是考量其他的方向:第一,手機可否視其為一個發號司令之裝置(Command Center),透過手機的便利性,在生活中遇到任何相關問題或是需求時,透過手機做紀錄,讓這些學習需求能夠累積,而真正的學習行為則是回到家裡、去到學校後,才透過某些模式把剛剛那些紀錄提取出來,進一步地運用傳統的學習法或是搭配數位學習來達到某種功效,而不是將學習過程那段直接放在手機那邊。第二,把手機視為一個環境感知器(Context Aware),由於手機的形影不離、便於攜帶,手機隨時隨地都跟你這個人黏在一起,而現在衛星定位與環境感知的各項技術又相當成熟,透過這樣的一個關係,是否能夠紀錄某些學習環境或是地點之資訊,然後再透過某些分析或是模式,把這些紀錄轉換成有價值的學習資源或是對學習者有幫助的資訊。第三,把手機視為學習紀錄儲存器(Learning Log Recorder),這跟第二點其實有點類似,透過手機來達到紀錄相關學習行為的裝置,運用手機現在上面能夠錄音、照相、錄影等相關功能,來做學習,並將學習紀錄傳回伺服器端,在正式的學習之前或之後,做前置的學習,把素材做蒐集,然後再執行真正重點的學習動作。

上面這些思考的重點在於,手機的學習行為並不是整個學習歷程的重點部份,而是站在「輔助」的角色,讓整個學習過程更完備,而非要取代整個學習的重點,相信這應該是數位學習業者常常看不出來的盲點,若能突破這些思維,或許能夠發展出另一套創新的行動學習混成式學習模式。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超可愛監獄兔寶寶

監獄兔寶寶官方網站連結



日本的動畫製作真的達到一個很神奇的境界,從學長的BBS版上看到這樣一個監獄兔寶寶的動畫,沒想到已經出了不少集數,更令人佩服的,是能夠靠單純的這樣一個情境也可以發展出這麼多好笑的故事出來,而且動畫內容相當精緻,再次看出日本人認真、實在的工作態度,真不簡單,分享給大家。

監獄兔寶寶短篇電影,超可愛的,每個故事都有其笑點,扭來扭去的主角普京還有惡狠狠的紅兔老大,加上搞笑的監獄門,以及其他許多的小配角,真的很令人莞爾,目前有二十三集了,還挺多的呢。
短篇電影完整收錄,官方網站好像有些電影沒有開放給別人看,這個網址是比較完整的,但也只有二十集,並不是所有的都有。
監獄兔寶寶的小遊戲,其實就是打字遊戲,由右打到左,還蠻難的呢。

感情濃湯

人類的情感、生活、關係、環境、人際...許許多多的面向,都相當地複雜,也因為這樣,所以即使你看再多的偉人傳記,也不見得會變成偉人;看再多的企業成功案例,經營公司也不一定就能成功;看再多的感情故事,身陷愛情時也很難能夠面面俱到。每個人的不同性格與內涵,加上複雜的人際網絡關係,更造就出幾何倍數的複雜性,構成這全球的人類社會,如此一來,很難歸類出一套固定的成功法則,但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人生的不可確定性,讓人的生命不會太單調、太一般,每個人都可以過出一個自我特色性很高的生命。

許多的心情感受,有時候用生活上的經驗來比喻,會有蠻貼切的情形,有時也因為這樣,更容易去理解,最近的生命中,比較深刻的感受是,人際、生活、情感的經營,就像煮一鍋濃湯一般,有著類似的感覺。

當你跟親人、朋友、情人開始建立起之間的一段關係時,就開始了這鍋湯的熬煮,兩個人都各有各的口味與愛好,互相為這鍋湯持續加入各式各樣不同的調味料,不論是在過程中一起吃頓飯,一起出去走走,一起聊聊天,一起分享某些事情等...,都在在為了這鍋湯添加了一些味道進去。這鍋湯會根據兩個人的習慣來影響增加味道的速度,某個人快速了加了很多的調味料下去,另外一個人沒辦法跟得上,一下子這鍋湯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太濃了、味道太嗆了,這段感情可能就這樣停止在此,或是這個人再努力地添入一些清水,將調味空間再放大一些。

而又或許,兩個人慢火溫燉地煮著湯,味道香濃,裡面放了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這鍋特殊的湯也逐漸形成符合兩個人口味的一鍋世上獨一無二之湯。順利的話,或許這鍋湯可以一直煮下去直到人生盡頭;但若中途有人感覺到這鍋湯的口味慢慢習慣了,認為沒有想要持續煮湯的心情已浮現,或是覺得湯中的某股味道開始越來越不喜歡,那股味道的感覺越來越重,本來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卻在腦中不斷地放大那個味道,每次喝湯都覺得那個討厭的味道越來越重,都會影響這段關係的持續建立。發生這樣的狀況,其中一方可以選擇不煮了,直接放棄這鍋湯,另起爐灶。或是想要加入其他的調味料,丟了一些其他平常不會加入的食材進去,如此一來當然會有許多種可能,可能會加速這鍋湯變得越來越糟的速度,味道變得不可控制,當然也有可能讓湯有了另外一種新口味,一鍋兩個人都喜歡的口味。

每個人在人生中,相信都常常跟別人一起煮著一鍋希望他能持續美味的濃湯,時間的長短似乎變得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好不好喝?適不適合兩個人?或許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一鍋大家都覺得的好湯,不見得適合兩個人的口味,一鍋大家都不認為的臭湯,不一定就是這兩個人之間最愛的味道,口味的價值觀,旁人給的意見參考成分居多,如何熬出一鍋所謂的好湯,就看大家人生火侯的拿捏、調味料的豐富性、食材的多寡、手法的高明低下、還有這個與你一起熬湯的傢伙,是不是有著跟你一樣的味蕾吧!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青蛙叫了


這是我今天MSN的暱稱,看到的人大概都傻眼吧,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青蛙照理來講是春天叫,為什麼我要取個「青蛙叫了」的暱稱呢?其實這也只是早上一轉念間想到的笨點子,青蛙的叫聲是什麼?不就是呱呱呱(ㄍㄨㄚˊ),聽起來有沒有很像閩南語中的寒寒寒?哈哈。

今早起來,房間中就充斥著一股寒意,讓人強烈的感受到冬天的來臨,原本夏天蓋起來有點太熱的薄羽毛被突然變得不大夠力,想起前陣子才寫到的天涼好個秋,沒想到今天就變這麼冷了,走在早晨的路上,暴露在外面的臉蛋也被風吹的有點僵硬,陰沉灰色的天空光看起來就給人在心中捲起一股冷風,路上的行人也開始半縮著脖子走路,伯伯們更穿起了厚厚的毛背心抵抗低溫,今天入冬的第一股冷意今天來到,未來應該會開始越變越冷吧,大家的冬衣可以準備拿出來了,也可以就預備姿勢去搶購今年新款漂亮的羽毛外套之類的裝備囉。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Berkeley on Youtube

Berkeley on Youtube
繼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的創舉之後,又一國際知名學府與全世界流量第四大網站的完美結合,柏克萊大學將許多的課程直接放在Youtube上面,並且直接開啟一個專區,讓大家可以透過網路即可觀看柏克萊大學的許多課程,涵蓋生物、物理、化學等許多相關領域等課程,其中甚至還包含著名人士的演講,相當地精采,大家可以多去看看。

來看個例子吧,這是Google的創立者(Founder)之一的Sergey Brin在柏克萊的演講,當中除了介紹一些他的理念以外,更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提到不少有趣的觀點與想法,裡面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市場與華語文的相關議題被問到了不少次,廣大的中國市場的問題當然不用特別說明,問到了一些Google在鎖定市場上所關注的一些焦點等等,另外也「華語文」相關的技術議題等,也代表了現今華語文學習相關的熱潮的確有點看到浪頭了。



Sergey Brin 這個傢伙在 Wikipedia 介紹,1973年生,俄國人,世界前幾名的首富...,長得也還蠻帥的、身材很好....又有幽默感....。

當機西門

之前曾經敘述過西門其實是一隻當機的貓,剛抓回來的時候常常會呈現當機的狀態,其實當機狀態就如圖所畫的,剛開始來的時候,他還整個很害羞、很膽小,只要如圖中所述的那種抓法把他抓起來,他就會呈現精神放空、眼神呆滯往前的一種當機狀態,完全不會動。到後來熟悉了環境、認識我,膽子跟著大了起來,只要我用原本方法抓住他,他會亂動,但是你只要用兩隻大拇指按摩他的臉頰,輕滑柔順的摸著,他就會靜下來呈現另外一種超爽的表情,加上不自覺得四肢緩慢彎曲的動作,兩隻小貓掌在空中不停的緩慢往下抓啊抓地,整個臉就是很舒服的樣子,還真是好氣又好笑。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不要告訴我怎麼做!

之前的立場性字眼那篇文章特別提過了台灣新聞的一些問題點,但那篇文章主要是站在比較宏觀的立場來評論,把許多的問題一一帶過,卻沒有深入去看,而這篇主要想寫的,是其中的第三個問題:新聞立場化的延伸,想針對這一類型的問題做一些思考拓展,探討比較深層的事物。

每天晚上買了晚餐,回家會開個電視轉到新聞頻道,看看最近有沒有什麼重要事件,或是在外面吃著晚餐的時候,便當店的電視也是播著晚間的新聞,而底下的人們就完全呈現邊吃邊看的出神狀態,腸胃在吸收、腦子也在吸收,但是看著幾乎有十多個的新聞頻道,不論是轉到哪一台,絕大部份總是有那種很傻眼或是令人生氣的報導方式與內容不斷冒出,而在去思索問題時,一方面檢討新聞素質,卻又另一方面必須回頭想到市場環境,什麼樣的市場現狀會造就這樣的媒體傳播內涵?有這樣的媒體當然也會有相同素質的視聽者去間接的支持才能夠存活,這類盤根錯節的複雜狀況,又該如何找出一條解決之道?

在觀看新聞的時候,很明顯的會常常發生一種情形,就是之前提過的新聞工作者很愛下一些自己意見的內容在新聞報導中,雖然有立場雖然不是什麼一件壞事,但卻是造成單一價值觀的傳遞狀況,也就是說,記者會因為下了這樣的內容而把自己的價值觀硬加諸給視聽者身上,這樣的狀況說難聽點,其實是種暴力,只是閱聽者比較沒有感受到暴力之感罷了,說的更嚴重一些,甚至可以懷疑這些媒體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閱聽者,根本就是為了控制大眾輿論、控制大眾的價值觀,這是非常嚴重的一個狀況,不論在哪台,每一個新聞台都將自己的立場與價值放到新聞裡面,久而久之會有什麼狀況?

首先,將價值觀窄化,假設如果新聞台主要有三種立場,三種立場造成三種不同播報新聞的價值觀與內容,主播的話語、新聞報導的文字,在在顯現這些價值觀的傳遞,而台灣普羅大眾收看這些新聞的人,也漸漸的被訓練成只有這三種思考模式與邏輯,簡單的說,這是變相的愚民教育,是很恐怖的事情。每個人固定價值觀後,聽不進對方的語言,事情的探討變得以所塑造的價值觀的層次來討論,而不是以最高的一個道德約束、法律規範等面去著手,舉個例子就像是早期的「民族主義」教育一般,所謂「血濃於水」的教育,讓喬峰不得不選邊站,而不是用道理解決,因為你是遼國人,就一定狼子野心,不可相信,到最後自殺(請見金庸:天龍八部);讓韋小寶也不得不選邊站,因為你是漢人,要反清復明,卻沒看到康熙治下的人比明朝的人快樂,到最後也不得不離開他那永遠的好朋友小玄子(請見金庸:鹿鼎記)。

第二,讓思想僵化,這樣的傳達模式跟以前填鴨式的教育一樣,是直接告訴你答案的一種新聞播報方式,也就是說,當記者說出:「這真是令人髮指」、「這是符合公平正義」的這類似的話語的同時,會讓看的人失去思考的空間,直接塞入了一個還不知是否正確的答案在你腦子中,讓人就不會真正的去想到,這件新聞到底是為什麼發生?成因是什麼?這個搶劫的人、強姦的人真的是那麼罪該萬死?這個跟爺爺奶奶打官司的人真的就是這麼的不孝?這個撿破爛的人真的處境完全可憐?這些都是應該留點空間讓大家深究或思考的,犯下違法案子的人是不是因為社會出了什麼問題?環境出了什麼狀況?家庭有多慘?跟爺爺奶奶打官司的,這些爺爺奶奶真的是很親密的親人?又或根本就是從小拋棄家人,甚至荼毒小孩的那種人?這些撿破爛的心情一定是很鬱卒、怨天尤人、不充實的?那麼多的問題點,卻用一句話帶過,觀眾久而久之,也就跟從小到大的教育一般,沒有思考的本錢與訓練,怎麼去跟其他國家的人競爭?說的厚黑或陰險一些,甚至可能是電視台背後有這些人,明明知道問題狀況,卻又不去改變,反而變本加厲,去箝制大眾的思想,控制方向,藉由如此然後從中取得巨大的利益。

這兩個問題延伸到最後幾乎是可以說是會誤國的,台灣的競爭力、創造力、邏輯能力、思考強度,持續地被削弱,每個人都看出問題點:台灣培養不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家、作家、圍棋士、運動員…,但卻持續的不斷把自己放在這樣的漩渦裡面,載浮載沉,沒辦法去解決問題。

這問題背後的現實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這些收看的觀眾,當然是有這些觀眾群買單,也才會供養出這樣的媒體,呈現出這樣的素質出來,兩個環節相扣,這樣訓練出來的大人,定出的教育政策,再去影響到受教的小朋友,長大了仍舊是一樣的價值觀,出了社會再製作一樣的新聞,去影響同一批人,不只兩個環,是多個環緊密結合,問題的狀況大致上已經呈現一種世界級的規模,要以整個宏觀的歷史角度去探討的層次,不是說我們今天怎麼改革教育政策、怎麼去制定跟國外一樣的學習方式、怎麼去使用先進國家的制度規章就可以解決的那麼單純之問題,滾滾的歷史洪流巨輪,這種進步的演進是相對緩慢的,是沒辦法像夢想家一般認為短時間應該換個政府或換個什麼政黨就可以解決。

但這樣說的意思不代表就不要做,或是灰心地認為沒意義,蜻蜓撼柱似乎是很微不足道,但若是這樣的觀念能夠慢慢延伸出去,傳達給一些社會中堅了解、花很多的時間去體認,而且就像病毒一般,一傳十、十傳百,以幾何的模式往外擴展,踏實地去影響,深刻的讓大家體會,久而久之,進一步或許能有打穿一道裂縫的可能,在量變的過程中,雖然站在高處從巨量的角度來看只是一絲絲的量變進步,但又或許可能到了某一定程度的門檻(Threshold),就能造成可觀的質變發生,如雪崩或是水庫崩裂一般,衝出一道革命性的洪流。

[備註]另外,今天是小弟我二十六歲生日,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看這個Blog,有看到的回個意見吧,祝個生日快樂也好,有人看看也是我寫文章的動力之一,希望大家未來都能平安喜樂,阿彌陀佛~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兩顆心的距離

前陣子老媽報名了他當義工的小學開設的電腦班,學了不少網路相關或是Office相關的應用技術,開始會收信、寄信、轉寄一些有的沒的美景、趣聞或是值得深思的智慧投影片,前幾天收到一個名為「有智慧的一段話」的投影片pps檔案,裡面講的一個故事,其實是蠻早以前就聽過的一個小故事,現在又看到,停下來想了想,還真的有那麼一點味道,似乎是說的蠻有道理的,跟大家分享分享。

裡面提到,一個教授在上課的時候問學生:為什麼人生氣、說話要用喊的?而且為什麼那個人就在你身邊,不能小聲說,還是必須喊叫?教授解釋:因為在吵架或生氣的時候兩個人之間的心是最遠的,因為遙遠又要讓對方聽到你的聲音,所以你必須盡力的喊,而又更生氣了…距離又變得更遠,變得越喊越大聲。而當兩個人在相愛相戀的時候,情況剛好相反,不但不會用喊的,甚至還輕聲細語,為什麼呢?同樣地解釋,因為相戀的兩人心跟心是靠的很近的,只需要耳語就可以傳達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但是心中的愛更深,甚至有時不需要言語,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夠了,心跟心之間是沒有距離的…

這樣一個故事,當我停下來想想,除了我認為在吵架的時候,是為了說服對方,所以才變得要大聲、要強勢,才會變得說話都必須用喊的以外。其實我還蠻贊成這個故事裡面所說的,兩顆心距離的問題。的確,當兩個人在吵架的時候,兩個心是很遠的,這顆心不懂另外一顆心的想法,距離遙遠而猜不透,或是因為一些價值觀的因素而無法體會,都造成了這顆心跟另外一顆心如此遙遠的距離。而當兩個人相戀的時候,互相在乎、喜歡、愛慕,兩個人的心很貼近,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你的心,很容易就可以傳達你的想法、容易就可以說服,也就像故事中所述,一小段話語、一個肢體語言、一個眼神,就可以發出許多帶著愛的訊息給對方知悉。

但這樣的說法又太過單純,隨著感情的長久,爭吵的次數增加,難道就代表兩顆心越來越遠嗎?我再想想,認為不然。其實心還是必須從好幾個角度去看的,心有許許多多的面向、很多個維度,在剛開始相戀的時候,愛意太濃,其他的面向相對地變得沒那麼重要,很多的事情變模糊了,被遺忘在旁、沒有意識到、沒有遇到體認到。而當相處時間長了,這些原本在角落、其他面向的心,變得容易感受到了,才發現,原來兩個人在這個部份的心,是距離如此遙遠的。而這些遙遠的點,有時候還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互相靠近,去達到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狀態。

以前高中數學老師講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世界上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契合的兩個人,一定是很多地方完全互相針鋒相對,而再去做磨合的動作…」,這段話我想了很久,後來延伸的思考,我覺得可以再進一步的去形容這個說法,相戀的兩個人在過去不論是環境、家庭、教育的各種磨練、洗滌之下,就像是把大石頭丟到一台名為「自己環境與價值觀塑造」的研磨機器中,十幾二十年過了,產出的是一顆奇形怪狀的石頭(高檔一點可以稱之為寶石),這顆石頭有稜有角、有圓弧的地方、有尖銳的地方,然後開始進入社會這個有千百萬顆石頭的大缸裡,遇到各式各樣其他形狀的石頭,學校中、工作上、生活上,與其他石頭的相處一定不是百分百完美,酸、甜、苦、辣、隨之而來,這就是「磨合」的痛苦。

當兩個戀人天雷勾動地火,這個大缸裡面的兩塊石頭被挑了出來組合在一起,突然發現彼此原來如此的契合,好喜歡、好喜歡,這當下,卻沒有注意到,石頭是好幾面的,剛認識的戀人契合的一面是如此的完美無縫,卻忘了石頭的背面、上面、下面,有好多尖尖的部份、很多硬硬的角在那。時間過去了,兩個人多了許多相處時間,開始滾動了這兩塊緊密的石頭,哎喲!唉呀!痛!怎麼這麼硬?也就開始延伸了許多問題的發生,而在這些爭吵進行的同時,就是在做互相磨合的行為,這兩個角角相對抗,總是有塊石頭這個角比較軟點,就慢慢被磨掉了,變成粉狀,開始比較可以接受,算了放寬心些,雙方互相持續在做這樣的動作。而當發現有兩個角都硬梆梆,完全沒辦法去研磨,最後這兩塊石頭只好帶著滿身的傷痕,離開對方,回到那大缸茫茫石頭海,去尋找另外一顆石頭去了…

生活週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分分合合、來來去去,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就像是兩隻手互相用五根手指指尖接著一般,有著如指尖那樣親密的點,卻也有如手掌那般遙遠的面,怎麼盡量讓兩隻手能夠持續互相靠近,直到十指交扣,執子之手,往未來持續地走下去,這就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課題吧。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雷射光筆大作戰

這個標題不是要介紹報告時怎麼適當地使用雷射光筆,怎麼做好一個上台的報告,其實是一篇一樣是回憶西門之前好笑表現的一篇紀錄,上次把他變身成Mr. Donut的短片分享給大家知道,今天沒有把整個情況錄下來,不過我還是有畫了一張圖,讓大家稍微感受一下當時好笑的狀況。



有養過貓的人大概都知道,貓是個很奇妙的動物,對於那種會晃動或是到處跑動的物品都完全沒有抗拒能力,大概是狩獵天性的關係吧,雖然貓已經變成了家庭的寵物,但是DNA中的貓科狩獵天性仍在,所以坊間有不少的所謂逗貓棒相關產品,不論是毛茸茸的球狀物、羽毛、老鼠形狀的物品等,而且構造大多都是一根長長的棒子,一頭是把手、一頭就是接上剛剛說的那些逗貓物品,利用彈性或是用線來讓物品亂動,然後吸引貓貓的追逐或把玩,常常看到的狀況就是貓會用貓掌來去打那些物品,或是直接就是瘋狂地追逐起來。



西門...當然也不例外,雖然他仍是小貓,不過當他熟悉我房間的環境過後,根本就像小探險家一樣東鑽西跑,玩到後來沒什麼了,半夜總是精神很好的吵我睡覺,當小偷似的走來走去,又因為他黑漆漆的,有時還真怕不小心踩到他,或是會被他嚇到,後來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去通化街的寵物店買了逗貓棒回來跟他玩,打算消耗他的體力,看能不能讓他玩到累,晚上乖乖睡覺不要吵,果然,效果還不錯,拿著逗貓棒吸引他跳起來或是使出貓掌功,久而久之他的確也就比較容易累,晚上比較乖些,但這樣有個壞處,就是因為逗貓棒是我來控制的,造成連我也很累......XD。

很早以前曾經在網站上看到那種報告用的雷射光筆也有相同的效果,能夠讓貓咪發瘋,這次養貓時米豬也再跟我說了一次,所以就拿了光筆回家試驗,果然,效果相當地棒!如圖所示,當西門悠悠哉哉地走在房間中無聊亂晃時(如圖中第一步),我就偷偷從包包裡面拿出了光筆,然後投射在西門附近的白白牆壁或是木製地板上,並且畫著小圈圈,當西門這隻笨蛋小黑貓發現了後,(如圖中第二步),整個大發瘋,開始瘋狂地追逐那個紅色的小光點,而且就像是野外老虎狩獵一般,一開始他會完全沒有章法的狂撲,但發現怎麼抓都抓不到,每次好像撲到了,他就把兩隻前掌壓住不動,翻開手掌又發現根本手裡沒東西,露出傻眼疑問的表情。後來就開始慢慢會用匍匐前進的方式(生物界真奇妙),看到紅色光點在前面,不會馬上撲過去,而是蹲下、緩慢地往前移動,小心翼翼且認真的表情(看到他這樣我快笑翻),甚至是看到光點出現在他前面他還會突然嚇到,也不撲,寧願跳到旁邊的桌子躲在桌腳後面,然後偷看那個光點,怕嚇跑獵物的表情,整個相當有精神地開始亂撲(如圖中第三步),完全發揮貓科動物的敏捷跟狩獵技巧。這樣玩久了,真的很容易累,西門到最後也是呈現一種很想追但沒力追的臉(如圖中第四步),看著前方白牆上有點高度的紅色光點,也沒力跳起來,整個趴在地上,後腳也伸得直直的休息(跳太多次後腳沒力),整個超好笑。然後身為主人的我則是輕輕鬆鬆、舒舒服服地趴或躺在沙發上,動動手指就好,看著西門的好笑表現,又很好笑,整個得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女流本因坊-謝依旻

從前陣子的周俊勳奪得世界圍棋棋王寶座以後,今早又在電子報新聞看到了新消息,出生於台灣,小六時就遠赴「日本棋院」當「院生」,在一路學棋的過程當中歷經各式考驗,於隔年即取得職業「初段」,開始了「職業棋士」的生涯,繼去年取得號稱日本圍棋女子四大賽中日本女流最強戰(女流四大賽分別為:「女流最強戰」、「女流本因坊」、「女流棋聖」、「女流名人」),昨天更以破紀錄之姿,以十七歲之年齡,成為日本女流職業棋士中,最年輕取得女流「本因坊」頭銜之職業棋士,詳情請見下面的相關新聞。
新聞:1. 天才棋后 兩歲會背九九乘法
2. 史上最年輕女流本因坊謝依旻 最強棋士
以及關於謝依旻的各棋戰之「棋譜」,棋譜連結,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其實為什麼會寫這篇新聞與消息呢,主要是因為前陣子的「棋靈王」(後來更名為「棋魂」)的漫畫在台灣造成一股風潮,作者小佃健透過精緻美型的繪畫風格與精彩手法,呈現了圍棋對戰的緊張與刺激,加入了古代棋士佐為附身在現代小孩子主角近藤光身上的奇幻元素,讓整部漫畫精采萬分,當時的我,每買一本單行本,一下子就看完,然後滿心期待下一集的出版甚至會有覺得出版社出得太慢的感覺,每次看書中將這些職業棋士描繪地活靈活現,在棋盤上的戰爭就如同現實上的爭鬥一般,緊張刺激而且又是實力與腦力的激盪之戰,雖然並不是對圍棋這項棋藝相當熟稔,但也可以從這樣一套漫畫的表達手法中,體會那種高手的深不可測與內涵。

有看棋靈王的人大概對圍棋也因為這樣一套漫畫從原本的什麼都不知道,到現在應該多多少少對一些名詞相當有感覺,像是第一段寫到的辭彙,那些被我用上下引號框選起來的部份,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而根據目前全世界的圍棋發展狀況,也大概如同書中所述,以四個國家為主要重點,最厲害的是日本與中國,有著完善的職業棋士體制與市場,在圍棋發展的歷史與程度上相當悠久與完整,再來就是緊追在後的韓國跟台灣,目前韓國似乎也是有蠻完整的圍棋制度,不過不知他們國內的風行程度為何?職業棋士制度在日本已有三百年歷史,在南韓約五十年,在中國大陸為二十年,在台灣似乎也有蠻完整的團體跟制度,但卻並不是相當知名,大家的接受度似乎也是從棋靈王這套漫畫開始,普羅大眾才對圍棋開始有所知悉。

大概介紹一下圍棋相關知識,大多從網路參考而來,有關於歷史與名人敘述的部份大家可以當故事看看,也蠻有趣的。圖為本因坊秀策之棋譜,故事




圍棋是搶地盤的遊戲,使用的器具大概就是台灣一般家庭比較常拿來玩五子棋的那些用具,標準棋盤為19*19大小,黑白兩色棋子,反正就是兩方下,互相以「圍地」的手法搶地盤,被黑或白棋圍起來的區塊,就無法再下子,而由於先下的黑子較為有利,所以目前日本棋賽規範,目前最新規範是最後算地盤的時候,黑棋必須「貼目」白棋六目半,也就是白棋可以多加六目半的地盤後才與黑棋比所圍的地大小,中途可以認輸,如果沒有的話就是下到不能在下為止,最後算目,基本簡單的來說大概是這樣,不過當中還有許多的規範,例如下子的考慮時間,還有遇到大棋賽時,常常一下就是一整天,中間休息時會有「封手」的動作,避免在休息時段呈現對慢下的一方有利的局面,可以回去考慮怎麼應棋。

圍棋各大棋賽介紹,Wikipedia介紹,裡面有相當豐富的世界各大棋賽的介紹,不論是日本、中國、韓國或是台灣的都有,這邊來介紹比較有趣的日本圍棋賽吧,裡面比較特別可以提及的是幾個所謂的頭銜戰,也就是如果取得冠軍的話,這個棋賽的頭銜就是給你,你就可以頂著這個頭銜的光環直到下次棋賽開始,有人來挑戰且挑戰成功為止,所以感覺還蠻爽的,職業棋士們也相當地在積極爭取頭銜,等於是種榮耀的象徵,而且目前這些頭銜戰除了名號以外,也有相當豐厚的獎金,幾乎都是好幾千萬日幣起跳的金額,也是一個誘因。日本主要有七大頭銜戰,也是日本傳統最悠久,最具歷史的圍棋戰,且日本的棋戰中有分男生部分跟女生部份,女生就參加所謂的女流相關的棋戰,跟檯面上比較有名的這些稍微不同,主要的七大頭銜賽如下:
1. 日本棋聖戰(讀賣新聞社主辦)
2. 日本名人戰(朝日新聞社主辦)
3. 日本本因坊戰(每日新聞社主辦)
4. 日本十段戰(產經新聞社主辦)
5. 日本王座戰 (日本圍棋)(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
6. 日本天元戰(三大地方新聞社主辦)
7. 日本碁聖戰(又譯小棋聖戰;新聞圍棋聯盟主辦)

比較有趣的是裡面第三個所講到的本因坊,也是此次台灣謝依旻在女流職業棋士所得到的頭銜,這個頭銜為一個人名:本因坊秀策,本名桑原秀策,1829年(文政12年)生於因島市外浦町,乳名虎次郎。秀策剛滿九歲就到了東京,翌年獲得初段位,人稱“安藝小僧”。秀策最為人樂道的是持黑子不敗,這說明了秀策棋藝的高超,在日本有棋聖之稱。1862年(文久 2年),襲擊東京的霍亂使秀策致命,棋界失去了一位卓越人物,享年三十四歲。末代本因坊秀哉退隱後,他把「本因坊」的名號捐給了日本棋院,日本棋院獲得了舉辦以本因坊命名的棋戰的資格,讓冠軍可以享有本因坊的稱號,此次台灣謝依旻能得到,雖說是女流賽,也可以說是相當地不簡單。

台灣其實在圍棋的領域上也出了不少世界知名甚至超強的人士,雖然許多人是從小就赴日學棋的,似乎代表了台灣目前沒有相當的環境可以栽培這些新星,但至少對於台灣在國際棋壇的名聲上,還是多少有一些幫助,或許政府未來應該對這方面也多加研究,想辦法促進台灣這些其他文化的發展機會,台灣有名的棋士有:從早期開始的吳清源、林海峰,還有王立誠、王銘琬等,現在有張栩,周俊勳一直到現在的女流謝依旻,都是幾個超強的棋士,前面那幾個甚至強到幾乎都已經把日本的棋賽頭銜都拿透透了,都曾經奪得不少頭銜,林海峰的對局費一局要一萬美金,五冠王的張栩年收入已超過一億日幣等,都在在表現出日本的圍棋風氣之盛行。有一些比較詳細之介紹。日本最近有個美女棋士,其實也是漫畫棋靈王的監修,是個五段棋士,還真的蠻可愛的,來過台灣,見圖。



圍棋這項腦力激盪的遊戲已經進化成一些很高深的競賽腦力運動了,也由於它的千變萬化,下子的方式有相當多的可能性與變化性,讓現在很少有圍棋相關的電腦對戰軟體,能夠很強的運算出結果,然後如同西洋棋一般,與人類棋王對戰,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學學看,讓自己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之外,或許有機會多些不同的體驗與趣味。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BLOG功能大成長

最近發現一個Blog小工具的提供網站,專門提供給全世界部落客將他所開發的小功能放在部落格功能旁邊欄位,這類型的網站挺多的,這邊提供這個給大家參考,還挺有趣的,名字是Blog Apartments,像我就放了三個功能上來,一個是經過時間運算器,如網站右下角那塊。他讓使用者設定開始時間、所顯示的名稱,還有黑白的風格後,就可以運用計數器去算出你設定的時間到目前為止所有天數,像我設定是我部落格第一篇文章的時間,到今天也一百多天了,而且還會持續運算下去,看著時間慢慢加長,蠻好玩的。

第二個功能是小遊戲,類似很久以前大家玩過的那個閃子彈的飛機小遊戲,只不過當時是用上下左右鍵控制飛機,然後閃避四面八方而來的砲彈,而新的這個版本適用滑鼠控制的,也還蠻好玩的,上班如果想放鬆又無聊大概可以玩玩看,就是右下角另外一個區塊遊戲。

第三個部份是月亮時間,可以顯示現在的時間還有日期,然後有一個小人在月亮上走來走去,感覺也挺有趣的,如頁面右上角那塊部份,很有趣吧。

另外還有其他很多種特殊功能,像是鍵盤英文打字練習,會越來越快考驗你的鍵盤打字功力:

或是小片的踩地雷遊戲:


網站上面有一些挺有趣的功能可以讓大家放在部落格上面,除了一般功能以外,也有遊戲或是互動型的功能,都可以豐富整個Blog的使用性,不過我覺得身為一個部落格主人管理的角度來看,主要還是要有自己部落格的主題,主題確立了,偶而放些這類型的功能才是比較有趣的,如果整個部落格沒有部落客本人的精神在裡面,只有功能堆疊出來的網站,那似乎就比較失去了意義,除非你的部落格就是為了放上各式各樣不屬於自己的功能模組,讓大家使用而已。

挺有趣的,分享給大家,如果自己有部落格也可以拿來用用。~^^

天涼好個秋

十月中,整個台北的天氣開始有些涼意,原本充斥街頭的細肩帶與短裙也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外套漸漸出爐,一早起床的天空,也不像夏天一般,有著滿滿的朝氣與溫暖,帶著小陰霾的灰色天空,被大樓截成一段一段,心情好像也跟著就低落了些,早晨出門冷風颼颼,即將進入最討厭的冬天了。

秋天一直都是我還蠻喜歡的季節,溫度適中、秋風涼,通常到了夏天後半段,也比較沒有下雨,颱風也不會來,不像春天通常有梅雨,濕濕悶悶的,前陣子回中壢就有那種很舒服的天氣,站在家裡的庭院中,吹來的風舒服到令人想閉起眼睛躺下來,風中又帶著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響,偶而還纏著隔壁麵包工廠的麵包出爐香味一同吹來,當下放開心,別想一些現實生活上的瑣事與壓力,還真是個令人感覺快樂的體驗。

既然天空灰灰,但心情卻不能跟著灰灰,最近發現林志玲前陣子消失的時候,除了是去拍赤壁以外,也在對岸中國那邊賺了不少人民幣,拍了不少中國的廣告,上了Youtube整理整理,還真多呢,一一展示如下清單,有些是香港的,配音還蠻中國腔,真奇怪、不習慣...,不管啦,欣賞大地美景之外,也來欣賞一下美女的美吧,哇哈哈。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第九部


第十部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我家也有Mr. Donut

因為自己過敏的關係,可愛的西門還是被老媽帶回中壢了,現在有時回到台北的家,望著空蕩蕩的房間,還真是有一種孤單的感覺,到如今西門被帶回中壢也一個多月了,想起之前還在台北陪我的時候,假日的現在,常常舒舒服服地躺在我的肚子上睡著,或是吸毒似地抓住我的T恤衣角,呼嚕呼嚕的聞跟舔,弄得完全都是臭口水溼答答,或是會發瘋般的,以兩隻前腳抓住我的衣角,然後用兩隻後腳狂踢(真不知道在想什麼),有時候他想睡覺的時候,也是完全都不在乎我偷偷欺負他,把戴在手上佛珠偷偷掛在他臉上讓他變成Mr.Donut,看到自己手機錄起來的影像,真是覺淂超可愛的,好想念他喔~(淚)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彎彎月牙齒

  提筆準備寫的這件事情,算來算去也是件十二年前的陳年往事了,但這件事情卻是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一段無法抹滅的痕跡,也在我的外在上,也留下了兩道特別的弧度,就在那舌尖可及的兩個門牙上…。

  我想跟我認識的朋友大概曾經不小心觀察到,我的上門牙兩顆牙齒,有著半月型弧度彎曲缺塊,不同於下門牙一般的狀態是水平的邊緣,按照人類生理學來說就是切斷所吃的食物所用,我的上門牙呈現了一種麥當勞M的圖案,至今這麼久了,似乎也沒人跟我提起過,不知道是因為不明顯呢?還是大家覺淂還算正常?

  這件事情追究到國小應該是六年級左右吧,當時剛搬家到中壢,有著寬廣的庭院、花園讓我們家三個兄弟到處跑,還蠻令人開心,而且也不知道當時哪來的一把彈跳玩具,大概就如圖所示那樣的玩具,上面的把手可以讓人兩隻手握住,下面則是雙腳踩上去,然後最底端是一個鋼圈所構成的彈簧,可以讓人站在上面彈過來彈過去的玩具,姑且稱之為「彈跳竿」好了。

  當時三兄弟手邊有這樣一個玩具後,三不五時就拿來跳東跳西,著實花了不少時間在練習這個彈跳玩具上面,因此每一個人都有著還不錯的平衡感,還可以跳著花園的石頭,有時明明就快倒下了,還可以運用小朋友相當強的腰力,歪著屁股地把整個彈跳竿凹了回來,回復原本彈跳的狀態,把小朋友的活潑跟玩心完全展露無遺。

  但也因為太多次的成功造成無可避免的自大加白痴,慘事就因為這樣發生了,某一天的傍晚,在工廠車庫玩著彈跳竿的我,旁邊兩個弟弟在不知所謂的手舞足蹈(那種小時候的開心所形成的怪型怪狀奇異的舞蹈,真的無法解釋),假會的我,就非常大膽的跟弟弟說:「來推我啊,保證不會倒!」之類的相關言語,要求弟弟來推著在玩著彈跳竿的我,以證明我這個大哥的絕佳平衡能力與膽識…(真不知道這種憨膽是哪來的…),結果相當配合的弟弟就伸手推了在跳的我,第一推,嘿嘿,果然很輕鬆的歪了一下繼續又跳了起來,弟弟大概也覺得這個大哥很厲害吧,提起勇氣使力了推了第二次,我臉上的驕傲表情都還來不及收,就正向往前面倒了下去,更蠢的是,我還因為想要展現實力凹回來,硬是完全不放手也不跳開,整個人直挺挺的就這樣面朝下,碰!當下完全失去知覺的我,大概昏了過去,完全沒有任何其他的印象我當下做了些什麼事情…。

  等我有知覺醒來時,睜開眼睛,看到的是媽媽焦急神色的面孔,皺著眉頭望著窗外,原來已經是橫躺在汽車後座媽媽的懷抱中,媽媽一隻手懷抱著我的頭,另外一隻手拿著一條冰冷浸透冷水的毛巾,敷著我的口鼻,當下的我並沒有任何疼痛的感覺,只記得爸爸開車開得很快,印象最深刻的是當遇到紅綠燈時,媽媽還催促著爸爸,說著還等什麼紅綠燈啊,直接闖過去啊之類的言語,爸爸也是焦急的語氣回應,要到哪一家醫院等等的回答,汽車的時速,根本不像一台在市區行進的車子,這個情景的映象,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

  一直到了中壢的街頭,找到了一家有營業的小醫院,爸爸隨便亂停了車,打開後車門,一把抱住我,直接往醫院裡面衝,我的眼角餘光望著醫院兩旁相當多正在等的民眾,爸爸也不管,直接就衝進診療室中,將我放在耳鼻喉科醫院常常會出現的那種座位上面,虛弱的我也沒有其他印象爸媽是怎麼跟醫生講的,醫生可能也看我狀況很糟糕,也立刻過來探詢我的狀況,之後的事情,大概就是醫生清理我整個臉頰上的血跡,檢查我鼻腔內的出血狀況之類的,昏昏欲睡的我,對於之後的處理狀況也都沒什麼特別印象了。

  後來弄完結束回了家,才聽爸媽說,當時我倒下是整個臉朝下撞到地板,然後大出血,血從鼻子開始往外噴出,我的雙手摀在臉上,血液不停地從指縫中流出,地板上就瞬間血液開始蔓延,而且血液的量還蠻大的,很恐怖,那個時候弟弟也嚇傻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去叫我爸媽過來以後,才去拿了毛巾沾了水,試著幫我止血,爸爸也開車過來把我搬上車,立刻飛車朝中壢開去,後來的事情就是我醒過來看到的狀況了。

  後來的幾天我都請假在家養傷,整個鼻子腫得跟成龍差不多大,國小的同學還特地來探望我的傷勢,而且也因為此次的面朝下落地事件,我的牙齒就此被撞出兩塊彎月角,而那兩塊牙齒碎片,也因為後來爸媽的清理血跡,太細小而一併被清掉了,現在大概安安靜靜地躺在垃圾場某個黑暗的底部吧,而這件事情也給了我兩個很重要的心得:第一是不要逞強,有些看起來有把握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因為掉以輕心而失敗;第二是父母的大愛,當我從昏迷中抒醒時,媽媽坐在後座焦急異常的神情與語氣,爸爸急迫的開車速度還有將我抱下車時那個緊張想要迅速卻又特別小心謹慎的動作等,那樣子的情景,處處都顯示出父母對子女那種無私如心頭肉一般的感情,這一輩子,想要償還這樣的付出,似乎怎麼樣都不大可能吧,只希望父母親能夠健健康康地過著生活,對自己好些,不要為了子女,什麼都願意付出,自己卻是相當的節省,不願意去花大錢,每每想起這些,總是覺得心裡有些酸酸的,親情的那種羈絆,真的是老話一句,是令人深深感動且偉大的。備註:照片的最左邊兩位戴帽子的就是我最親愛的老爸跟老媽。

2007年10月10日國慶大稻埕煙火秀


難得星期三偷閒放假,白天舒舒服服地睡了個可以賴床的好覺,
晚上跟奧莉薇兩個人晚上約好,去大稻埕的淡水河河濱公園看台北的國慶煙火秀,
今年的國慶煙火主要的場地是前陣子小琉球之旅才去過的東港大鵬灣,
第一次在海上施放煙火,規劃約四萬多顆煙火彈,共一個多小時,
感覺還蠻讚的,
可惜屏東實在太遠,剛好台北也大拼場,也辦了個煙火表演,
位置就在淡水河畔的大稻埕那附近,
三重那邊也可以看得到,
可惜煙火彈數足足少了一半,約兩萬多顆,時間也少了一半只有半小時,
但想說晚上也沒事,也可以帶數位單眼去拍拍照,
雖然有點不喜歡人擠人,還是硬著頭皮去了,
於是大概就晚上大概五點多六點,就兩個人騎了車,往大稻埕出發。

根據出發前所查的地圖,走民生東路一直走即會到大稻埕,
沿著敦化南路騎,直到騎到民生東路,左轉,
走了一個倒L字型,很簡單的就到了大稻埕,
才接近大稻埕附近,就看到捷運的雙連站滿滿的都是人,
首都客運的接駁專車一部接著一部,
開始有種傻眼的感覺,
果然才走到迪化街附近,就開始交通管制了,不准車輛進入,
於是就在附近隨便繞繞找到了一個機車停車格,停好車,步行進入大稻埕碼頭,
本來預計要吃飯的,可是想說害怕到時候人太多擠不進去,
在7-11買了麵包、爆米花、飲料,就直接進河濱公園了,
時間雖然似乎還早,但也已經有很多人早就佔好位置,
大家都在地上鋪了報紙,帶了不少吃的,攜家帶眷如野餐一般,
在河濱公園席地而坐。


兩個人隨便找了個人行道旁的地磚,也拿出塑膠袋鋪了地上,
坐了下來,
也隨著時間越來越逼近八點,河濱公園也漸漸呈現爆滿的人潮,
到處都是人,加上裡面又有幾家攤販,
很多人大概也沒吃晚餐,所近攤販附近也是擠滿了人,
看著攤販手忙腳亂地準備熱狗、雞塊,想必是相當開心吧,
放熱狗的大箱子中,塞的滿滿的紅色熱狗,
隨便估計大概也有一千支左右吧,更何況有好幾箱,
人數的爆炸性可見一斑。

八點開始,忠孝橋上開始放起低空煙火,對面的不知啥某某大樓也是,
長八百公尺的忠孝橋一同射出炫爛的綠色火燄,整座橋就像燃燒了起來,
相當美麗,每次噴發就伴隨著現場人群的驚呼讚嘆聲,(尤其是女生,很愛大驚小怪~:P)
而那座大樓則是如同之前跨年101大樓的模式,樓邊斜向地噴出煙火,長出一根根閃亮的羽毛,
但由於是低空煙火,站在大稻埕這個位置並不容易看清,反而被一些人頭還有建築擋掉了。

這樣一段的低空煙火秀結束後,總算進入今天的高潮,
超高空煙火秀,
當聽到第一發的通知彈沉悶濁重的聲響後,就開始一連串的美麗圖騰,
開場的是打著I Love(使用心型) TAIPEI 2007的字型煙火,
絢爛的顏色加上字體的串接,讓人眼睛一亮,讚嘆煙火製造的技術,
接下來就是各式各樣有著不同圖案或是花色的高空煙火了。

因為站得離河岸很近,也離施放點很近,
每當煙火在天空中炸開,隨即就可以感受一道震波襲來,
而且每一段的最後都是一個超大的煙火結尾,
更是感受強烈,可以想見在戰場上砲彈在你身旁炸開,那種恐怖的狀況,
難怪人會飛走。
另外一點也挺有趣的,除了大大小小因為美麗煙火而發出的驚呼聲以外,
人手一台相機還有手機,還有河旁一整排的單眼相機,
也七七恰恰地發出連串的快門聲響,
(其實我手中的單眼相機也是超級忙碌,馬上就可以測出Canon連拍的能力)
然後從人群後面看過去,人頭高度的部份也是一片的螢幕海,
構成一幅有趣的景象。

全程煙火秀大概半個鐘頭,我一共用單眼相機連拍亂拍了四百多張,
很多時候是按著快門完全沒放開的,所以也有幾張連續照片很像錄影一般,呵呵,
沒帶腳架加上沒有佔到河旁最佳拍照位置,大家隨便看看吧,
貼幾張比較特別的照片上來,新手拍照、請多包涵。:P

回程的時候大家都要往大稻埕的水門出去,整個大爆炸的塞車(人),
不過還蠻多正妹在旁邊一起擠,心情總算好點,
看到幾個韓國人,雖然討厭,但說實在話真的挺漂亮的,穿著入時,
化妝濃淡適中,眼睛很靈活,皮膚很好,
而且在擠的過程中,後面的女生還整個身體緊貼著我,手還摸在我的小屁屁上,
不知道是怎樣~?= = 難道以為我是女生嗎?怎麼這麼放得開?
身上的淡淡香味又挺沁人的,真令人害羞啊~(遠目)


另外補充一些大稻埕的歷史資料,大家順便讀讀台灣歷史吧,
資料來源Wikipedia: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7%A8%BB%E5%9F%95
大稻埕,為台灣臺北市地名,今屬大同區境內。
在臺北歷史上,大稻埕在清末接替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今萬華),成為臺北最繁華的地方。
直至日治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驚人發展及成長。
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範圍
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對照今日的範圍,
蓋指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以西、西臨淡水河。
該區地理位置位於臺北城北方,經北門可進入城內,北方則有大龍峒。
西臨淡水河則有舟楫之便,大稻埕興盛的命脈-船舶可自此直接出海,駛至唐山互市,甚至可遠達歐美。

開墾時期
17世紀以前荷據及明鄭時期,大稻埕仍然人跡罕至,僅有少數古書載為「圭母卒社」的平埔族人漁獵於此。
入清後的1709年,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取三人之姓氏,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大加臘堡
(或作大加蚋)墾照,獲得開墾整個台北盆地的權利。
之後漸有漢人開始在此耕種,並以布匹、米酒等物與平埔族群交易鹿皮。
由於當時此處有面積廣大的曬稻場,該地遂因而得名。(埕,庭院或場地)

淡水開港的影響
整齊開闊的六館街, 位於台北大稻埕, 攝於19世紀末期兩次英法聯軍之後,
清廷與列強簽訂條約,開放安平、淡水等港口為國際通商港口。
因此,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但是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
不久之後,艋舺因為河沙淤積,市況漸衰,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
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部的商業貿易中心。

1865年,英國人杜德來台灣考察,
之後引進泉州安溪烏龍茶茶苗,
貸款給農戶栽種,再收買茶葉烘培精製,
是為台灣精製茶葉之始。
安溪烏龍茶不但味道甘美,
而且茶水分呈白、金、黃、綠、紅五種顏色,
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品嘗之後,
直誇這是Oriental Beauty(東方來的美人),
於是「東方美人茶」的美名大作,
國際行情水漲船高,歐洲人趨之若鶩。

而因此,外商五大行:德記、怡和、美時、義和、新華利,
先後來到大稻埕設立分公司,向英、美等國輸出茶葉,
享譽國際的大稻埕茶市從光緒年代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
在洋行帶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
1897年,日本總督府調查,發表大稻埕有茶商252家。
此外,通商所影響的不僅是經濟,亦將異國風格的建築、宗教等文化帶入了大稻埕地區。

遊覽景點
今日的大稻埕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
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布行更是建立台灣五十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之大本營,惜目前多凋零。

大稻埕有一著名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原是福建泉州同安下店鄉五鄉莊居民的鎮守之神。
現今奉祀霞海城隍主神,並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即自艋舺護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襲死難者〉等。
廟的格局較小,只有正殿與拜亭,但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除此之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位於大稻埕老市區,
主體建築樣式據悉為李春生參考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所建。
早期的大稻埕雖然是台灣新文化的啟蒙地,但是在通俗文化方面也有傲人的成績,
各處總是有著京劇、話劇、布袋戲、歌仔戲等在上演。
經過了數十年的沈寂,如今大稻埕也規劃了歸綏戲曲公園,
提供各種地方劇一個適當的表演舞臺。


大致上大稻埕地區是台灣早期發展的重要基地,也挺多歷史故事的,
大家不妨參考看看,裡面可以閱讀出不少台灣其他相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