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深入了解、獨立思考、價值判斷
不知道這是否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在台灣,新聞媒體可以操作輿論、政黨可以愚弄人民、名嘴可以什麼都懂。
上星期看了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偉大城市,台北」,其中鉅細靡遺的介紹了台北這個都市的各個面貌,包含全球著名的101大樓、龍門核能發電廠等建設,節目中也不只一次提及了這些偉大的成就靠得是台灣在地的先進技術與人才,讓我看得蠻感動的。但其中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從這個節目的觀點來看,台灣人是腳步相當迅速、資訊變遷非常快速、適應力很高的一個國家人民。這樣一個觀點讓我反過來想到,這是否也是台灣人在上一段提及的缺點中,另一個同樣狀況造成的優點?
其實這個概念以前的文章就已提及,只是在這裡因為這樣一個觀點而造成我再度地對於這個想法作深入的思考。這個概念就是之前所探討過的「填鴨式教育」之遺毒。
在早期教育模式中訓練出來的台灣人民,習慣於速食式的思考,也就是說,很多事情變得習慣直接知道答案,不想了解過程、甚至有得時候不喜歡思考,這樣會有幾個現象出現:不喜歡閱讀長篇的文章、根據一些片段性的資訊即立刻做出判斷、上課中不喜歡老師對大家提出問題、二元式的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非黑即白、非零即一)…等。
這種生活模式會造成的缺點有:對事情沒辦法很深入的去了解,無法探究真正許多事物的本質精神;粗糙的心得判斷,根據過於表面的事情來決定好惡,而表面性的東西是可以被塑造、被美化的;知識方面的僵化,沒有創造力,無法提出客觀的分析與新穎的見解;容易分群體,而不同群體之間無法做討論,根據群體來決定對錯而非針對本質的最高價值來判斷。延伸以現實面的狀況來舉例,也就是:媒體容易操弄輿論、而事情容易快速淡忘;兩個政黨團體的支持者沒有討論空間,只要知道對方是不屬於自己政黨支持者,站在這樣的前提下認為所說出來的話一定是沒有意義、不能參考的,連聽都不想聽;做為一個長官說什麼就做什麼的員工是相當有成就的,執行力很夠,但卻無法扛起開創性的責任;事情討論常常如打高爾夫球上果嶺一樣,穿過來穿過去,打高空,無法集中討論內部重心,根據淺層的資訊來做討論;單純化太多事情,容易鑽牛角尖,把很多事情看誠泰絕對…等。(大家可以想想生活週遭是否有這種類似的情形)
本來就我本身的觀點來看,填鴨式教育造成的後果是完全沒有益處的,但從上次的國家地理頻道節目中,才覺得,似乎也不是如此的絕對,在某些情況下,其實是造就了台灣某些優點的。反省分析如下,在這樣的一個習慣中,台灣人會呈現一種容易接受新觀念的狀態,也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中心意識跟思想,所以只要能夠說服他,就很容易改變!(但或許最難的一點是最初如何說服他聽?而反過來以壞的一面來說,也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另外,台灣人對於新的觀念與文化接受程度相當高,排斥性很低,而這樣的一個狀況正好符合世界目前資訊爆炸與快速變遷的潮流,較容易跟上世界邁進之腳步。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更映證了很多事情不是絕對的,應該是光譜性的狀況,尤其是社會上的一些人文性的知識跟價值、是多面性的,是有很多探討空間的,很難有所謂的絕對對與絕對錯,只端看你站的角度而已。
也因此,這篇的題目才會定調為「深入了解、獨立思考、價值判斷」,很多問題在做決定前,大家應該必須深入的去了解問題本身,不論是各項數據或是許多的資訊,不能單純從一些表面性的東西看完就算了,例如像是看了新聞的報導,才短短的三十秒或是一分鐘的報導,就馬上有所決定跟想法,更何況,那些新聞報導在「質」來說,就必須再三檢視了,別談直接吸收會有什麼後果。去知道各種深入的資訊之後,就到了獨立思考的步驟,這裏的獨立思考不代表說是完全不聽人家的意見跟想法,而是說,別人的意見跟想法是別人咀嚼過後的產物,是他根據他自己的價值觀所闡述,不見得適合你,這些資訊只能當作參考,不是絕對,獨立思考的重點在於「提煉」出「屬於你自己」的心得,不踏上人云亦云的問題點,是相當重要的。最後透過前面兩步驟的處理後,把這些想法在心中轉了轉,催化過、消化完,配合你自己的價值觀做出你自己的判斷,不論是最後覺得是支持什麼、想要幹嘛、決定方向或是感覺好壞,都才是真正的產出。經過這樣一輪的東西,才能變成自己的中心思想,真的跟別人辯論時才能抓到重心,而不是在一些很奇妙的地方打轉,或是只是談些表面性的知識而已。
(根據這樣的結論,我講了落落長的一篇意見也只是參考而已,哈哈哈。)
插圖:羅丹,沉思者(Augeuste Rodin1840~1917,The Thinker)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