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教育與環境 <---> 價值觀

一直以來的台灣社會,價值觀扭曲造成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笑貧不笑娼的變態價值,資本主義極致的追求,造成的問題,幾乎是全面性的,環保、道德、教育、人際...,牽涉的範圍相當廣泛。

關於環保:人們只在乎現實上眼前的利益,不斷地消耗地球的資源,現在暖化的議題也跟著浮上檯面,全球的人也有小部分人開始正視這個議題,但對於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又像是單純的新聞標題一般,看完了,沒什麼特別的感觸,繼續躲在不知所謂的價值下,追求著不知所謂的目標。

道德方面:大家可以為了方便,去做一些所謂的「小惡」,闖紅燈、亂丟垃圾、不排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似乎只存在課本中,大家也都會背,但也僅止於背,僅止於考試用的一道題目。

教育改革:教改的共識是大家都有,但教改的方式一變再變,卻也無法解決問題,小朋友念的書越來越多,背的包包大到要用拖的,像是出國一般,拖著行李箱上課,補習的補習,家教的家教,大人們聊天談話的時候很愛取笑國外的小朋友算數很差、成績很不好...,卻沒正視那些國家的成就與國力,不知道現實上大我們多少,而這些原因,又是怎麼造成的?為什麼小朋友小時了了的國家,長大時候可以變成國家的支柱與棟樑?成就如此強大的國力?

人際關係:宅男腐女的數量上升,人際關係的薄弱,無法處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表達能力的弱化,坐在電腦前面,打字可以侃侃而談、滔滔不絕,面對面講話卻支支唔唔、七零八落,躁鬱症、憂鬱症、精神方面疾病,多得是不完整的人際關係與不健全的心理。

這些都是如何造成的?台灣從歷史上一路走來,經歷多元文化的統治,各地都有多采多姿的內涵,但為什麼身為一個台灣人,似乎心理的深處,有著那麼一點點空虛空泛的感受,追求的永遠大家都是一致的:成功,而成功的定義,也很巧的都是一致的:賺大錢。

看著對岸的黑心商品充斥,似乎不難發現好像有點熟悉的味道,以前的台灣不就是如此嗎?經濟起飛的過程快速,原本的社會接受衝擊,一下子無法消化這些金錢的誘惑,人的心靈與內涵沒有跟著物質上的提升而提升,教育的功能沒有發揮完全,沒有跟上金錢的腳步,心理層面的價值觀也跟著被塑造成死板的,不夠成熟的一個狀況。

現在慢慢浮現了這個苦果,大家非黑即白的想法與思考邏輯,不只反映在檯面上的藍綠惡鬥上,在生活中也處處可以觀察到這些枝微末節的表徵。只要你不是我這掛的,你一定是錯的,而且你在這個上面是錯的,其他一定也是錯的;只要你是我這掛的,你一定是對的,而且你在這個上面是對的,其他也一定都是對的。完完全全反映了台灣大眾速食文化的習慣,看新聞看標題,報新聞下標題,標題殺死人沒關係,看新聞的不咀嚼,看完標題就主觀認定,也不看內容,不看前後文。想法單純,吸收更是不挑,大家可以怪媒體主觀、怪媒體素質低落、怪媒體主導大眾輿論,卻也沒有檢討背後造就的原因,好的電視台刺激不足,沒人看,沒人看就經費不足,無法生存,電視台的主管為了生存,叫小記者衝腥煽色的新聞,大家罵記者為妓者,卻又愛看,種種的矛盾,真的注意討論的人卻相對較少。曾經去國外看國外的新聞,覺得國外的新聞果然平淡乏味,卻突然震驚,這不就是我們的「文化口味」嗎?吃習慣重口味的眼睛與思考,吃起粥來,難過痛苦連連,無法下嚥,吸收不了當中的文化營養與內涵。

一個只要跟自己不同掛,某些想法或是觀點不同的人,可以罵他賤、無恥、沒水準...,原本文質彬彬的人,談到民族主義可以臉紅脖子粗,想拿刀殺了跟他想法不同的人,完全以一個向度來評量一個人。

太多文字的書與介紹,大家拿了就不想看,最好是都是圖,然後有人解釋給我聽,卻不知很多的知識必須自行吸收,深化反應,造就自己的價值,人的轉達與表述,通常都是他的吸收狀況,不是你的吸收狀況,適不適合?值得考量。

茶餘飯後,幾個父親們談論著現在新的一代的素質有多麼的低落、早期私立大學的學生多麼有競爭力,而現在私立大學的學生幾乎不能用,連國立大學都只有台清交稍微可以看看,而且國立大學後段的也一樣差之類云云。為什麼會這樣呢?成績=學歷?學歷=能力?能力=成就?成就=成功?成功=人的價值?

單一標準的量尺,單純的將台灣人分等級,成績好的可以鼻孔看人,坐辦公室,不用負擔社會責任,享受安全的工作環境,賺取大量的金錢,生活在高品質的物質環境下,成績不好的是你自己的問題,不用功,所以地位低落,太陽赤焰焰,還要揮汗工作,黝黑的皮膚就是成品,努力工作卻不一定能溫飽,小孩子要讀大學付不出錢,下一代接續做一樣的工作的機會增加,工安意外不斷發生,沒有保障的工作,一生病或出事,全家都陷入愁雲慘霧中,但想起自己讀書讀不來,卻又摸摸鼻子,內心不健全的就怨天尤人,內心稍為健全的,也只好認命的、努力的去做。誰說生命價值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像邵曉玲一樣嗎?這麼嚴重送到醫院還能救的回來?今天如果是一個賣菜婦人,相信結果一定不同。

教育與環境造就價值觀,價值觀影響教育與環境,是一個圈圈,若是價值觀不變,教育跟環境就沒辦法變,若是教育與環境不變,價值觀也很難跟著變。這個質變的過程是痛苦的,並且非一蹴可及的,通常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中,但必須要有人試著去推動、去影響、去提升,讓大家知道很多事情是光譜性的結構,除了顏色是漸變的、甚至連深淺都是漸變的,複雜的社會結構與人心,是深奧的,引述王丹的文章:「從知識到知識份子」四個階段,從資訊到知識,從知識到思想,從思想到社會關懷,這段路程是很漫長的,很需要投注心力的,沒有什麼捷徑。

推薦網址:
=== 關於「知識份子」的幾種說法 ===
=== http://www.wretch.cc/blog/meanders&article_id=10014499

關於意慾蔓延

那是之前研究所時期,無聊時拿來練習文筆的故事小說,主要以第一人稱的出發點來敘述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也是以我自己的生活為出發點,一個資工系研究生的感情故事,但當時我其實並沒有完全設定好整個故事的從頭到尾的走向與架構,單純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所以現在回頭看看覺得內容還蠻空洞的,並不算是一個完整有內容的故事,而且後來也沒有繼續去構思故事內容,所以也沒有特別去往下寫,不過或許過陣子,比較有空去思考一些事情,進而去構思一些情節與大綱內容,可能會再次接續下去完成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