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e-Learning 2.0也來搞正名

最近的研究發現越來越有個趨勢,相當多數位學習領域的專家們在現在提到創新的學習模式時,常常提到的專有名詞,會是「Learning 2.0」,而非「e-Learning 2.0」,原本我自己從很早以前就一直在使用所謂「e-Learning 2.0」這個專有名詞,也沒有想太多,但漸漸的在研究的過程中,在中文使用上常常提到的未來學習的狀況,反而是「創新的學習」,而非「創新的數位學習」。也就是說,其實在新的未來學習裡,數位已經不是特別突出要強調的事情,也如同我前面的文章曾提及,新的學習應該是混成式的、整合性的,包含傳統學習與創新學習、囊括紙本學習與數位學習。

也因此,漸漸地,未來的學習應該漸漸地並不會強調「數位」的部份,也就是「e」的部份,因為這個部份已經變成是必定擁有的,現今數位時代的小朋友,一出生的學習環境必定就是有著各種不同的科技支援,而在非正式學習的比重在人生中越佔越重的同時,人在小的時候即會在環境中面臨各式問題,然後直接試著在網際網路上找到解決方法或答案,這項技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培養起來。

而且,早期由於科技的發達讓數位學習這個領域受到重視且特別有所發展,產生了一些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電腦協助教學(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甚至後期到所謂的網路輔助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但後來也發現數位學習並無法單獨存在,也就是說,數位學習的出現雖然解決了某些時空與地理的限制,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可以在許多地方、時間發生,但是如果單純只有數位學習,學習成效仍舊有限。

所以早期強調的數位學習(e-Learning)在進步到現在常常提及的e-Learning 2.0時代可能也漸漸可以正名,除了數位學習本身以外,可能必須試著結合傳統無數位的學習,考量到真正未來的發展,重視的可能必須是兩種都必須納入去研究的,而非單純只研究傳統正式學習、或只是數位學習、或只有非正式學習。「Learning 2.0」這個詞或許是不錯的,而最近從工作上接觸聽到的國外資訊中,也有發現有人直接把原本的「e-Learning」變成「Learning¬¬e」,把e的部份變成指數了,也是個挺有趣的想法,是表示結合數位的學習,能夠把學習成效加強指數倍嗎?(笑)

文中分享幾張筆者覺得相當有趣的漫畫圖示,當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點,在學習這件事持續成為人類必備的生活元素之一,加上科技不斷往前演進的狀況下,未來的學習模式必定會因為科技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小朋友是不是會完全無法想像沒有電子郵件的時代到底是什麼樣的時代?虛擬線上的帳號是否會變成個人驗證的重要參考項目?而學生的回家作業是不是老師規定的RSS?…這幾張圖的概念讓人感覺較為實際,似乎伸手可及、也貼近使用者現實上的使用狀況與需求,不像許多過於前瞻的規劃上那麼的虛擬夢幻,如何整合科技到充滿人性的教育學習領域中,相信是人類持續必須關注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資料來源。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國文教學:西遊記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來,西遊記被改編成各種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與紅孩兒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舊時傳說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處機,現在則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

資料來源:西遊記-維基百科

後記:有鑒於許多人應該看不懂這張圖代表的意義,還有我個人超冷的幽默感,所以做個小提示。X光機照的器官是腎臟,而本篇文章跟閩南語有關係。這樣應該懂了吧,囧rz...

企業面向的Web 2.0操作:更開放與更精緻

之前剛踏入社會時,剛好有一些機會接觸到所謂開放式課程(OCW, Open CourseWare)相關的資訊,也甚至曾幫忙辦了場關於這個題目的五百人左右大型研討會,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常常可以在文章中、現場上,聽到朱學恆先生大力鼓吹、持續強調的一個概念:「開放性」。開放性課程的初衷在於將以往較為屬於大學本身內部的課程數位化的部份,從封閉型轉變成開放型,而從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開始,甚至進一步地試著將這些課程轉成中文,來做更開放的呈現。在朱學恆先生這樣的理念中,也不時地可以看到、聽到「更開放反而賺更多錢」這樣的句子與想法,當時的我其實一開始對這樣的話語很沒有感覺,直到最近接觸了一些Web 2.0的企業案例還有研究了相關的領域,才漸漸地了解到這句話的意義,也更深刻地做了些釐清。

在之前我工作單位內部的讀書會,或是上次提到的分享研討會中我也初步提到這樣的概念跟想法,站在企業的角度出發,新的Web 2.0模式造成了某些變革,而這些狀況則引領企業應該朝怎麼樣的方向發展呢?大致上有以下的一些想法。

同樣地引用下面這張圖來看(快被用到爛掉,不過還是一直有可以探討深思的點,呵呵)。早期,網際網路不發達、或是最早Web 1.0的狀態之下,只有大公司、大網站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烘培雞(老人用的詞彙?!),進一步分析,即可以這麼說:早期的專業知識掌握在企業內部、個人的心理,所以某種程度造成權威的產生、經驗代表一切、顧問的高高在上、專業知識的價值相當高…等情形。直到現在,網際網路建構網站的門檻降低、數位資訊的產品普及…等進步,造成人人都有管道可以抒發一己的想法、知識、經驗與專業。造成在網際網路上早期所謂「專業知識」的大量釋出,許許多多以往認為隔行如隔山的事情,漸漸地不需要請教別人、不需要透過購買、甚至不需要當面,即可當下、立即、迅速地擷取到其他領域的相關知識、經驗、資訊、解決方法。


這樣的結果造成某些私有知識的「割喉戰」,以往定義的專業知識變得價值降低、範圍變窄。因此,才會造就所謂開放性的潮流,也就是說,既然,這些知識在網際網路上都完全搜尋得到、找得到,這些以往你認為屬於你自己(公司自己)的專業知識或所謂的私有財,變得一點價值也沒有了。這樣的衝擊造成另一波的現象,既然這些專業知識網際網路都搜尋得到,如果我是大企業,我就變相操作,把這樣的專業知識透過我本身的財力、能力,做「更精緻」的操作(我再這邊要再次強調更精緻)。

這樣的狀況其實跟現實市場的競爭狀況是一樣的,用幾句話來類比,以下話語括號裡面的部份即代表現今網路現象:綜觀整個市場(網際網路)狀況,既然很多廠商(網站)都能提供便宜(免費)這樣的解決方案(知識),真正頂尖的公司,就只好做更精緻化的服務,建立領域的品牌。

所以說,大家既然都能做,那厲害的人應該要做的就是做得比別人精緻、比別人好用、比別人方便!回過頭來看看之前部落格文章所寫過的戴爾(DELL)的例子,他試著將很多的IT相關領域資訊、技術,透過短片拍攝與公佈、部落格經營、技術討論區等模式,試著將這些以往較為專業的知識作開放,並且是很精緻的製作與開放,這樣的好處在於,若能夠真的做到頂級的服務(如同我們去LV旗艦店消費的感受一樣),自然客戶、或是所謂的使用者,就會在心理內部形成一種意象:你是真正的專業、代表更高級的服務,也造就出,以後如果想到這個領域的相關問題,我就會先來這個網站找找、看看,而在這樣找找看看的同時,如果又有提供某種程度的與公司本身的產品鏈結,則就造就出了另外一個銷售管道,而這樣的管道,不是透過「廣告產品本身」,反而是透過「告訴別人怎麼解決問題」、「開放專業知識」而得到的!這樣的操作對於傳統的企業來說,應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也因此從一連串的研究下來,我才真的對於目前一直看見的開放式課程、開放性架構、開放性思維,有比較初步的認知與想法,對於企業本身來說,Web 2.0潮流是迫使企業內部某些知識往外開放的重要革命,但所謂的開放並不是全部的開放、並不是所有的開放、更不可能是毫無保留的開放。企業應該要做的,是試著重新思考、界定、規範企業內部的所有知識,重新做一次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更詳細精緻地去定義出,哪些知識是真正以現在的趨勢來說還算是專業知識?而哪些已經不是了?哪些應該留在內部?哪些應該想辦法開放?而進一步地從開放中抓到機會?

最厲害的,莫過於Google,在人家還未想到如何開放而獲取新價值時,就早已一連串推出許多新的作為,從早期的1G信箱Gmail,一直到最近推行的OpenSocial、App Engine計畫,而這些思維,比我本文分析地更宏觀、更多角度,這部份的分析應該會在之後的文章再談。

文章同步刊登於企業學習2.0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