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上不論是在廣告中或是節目上,都有人在介紹今年11月25日喜多郎來台音樂表演會的資訊,名稱為:「愛與和平」,在節目跟節目的中間都很常看到喜多郎的一小段演奏狀況與音樂,昨天更在一個電視特輯中,稍微了解了喜多郎這位日本國寶級的音樂藝術家的一些背景,而在這幾天聽下來的感覺上,覺得這種音樂還真的蠻有特殊風格在其中,於是就著手去找了找相關資訊。
首先先擷取一段維基百科中對喜多郎的介紹:
喜多郎(1953年2月4日-),日本著名的新世紀音樂作曲家,原名高橋正則(Masanori Takahashi),在1953年於愛知縣豐橋市出生,他的家庭是信奉神道教的。喜多郎這個藝名是他的朋友根據一套日本的卡通片「ゲゲゲの鬼太郎」中「Kitarō」這個角色給他的綽號。
雖然客觀的來看我是標準的一日歌迷,根據父母親的反應,似乎這位知名的音樂家從他們那個時代就已經相當有名,而我卻是最近才聽過他的名字與作品。但是最近聆聽喜多郎幾個作品後,總覺當中還蠻有值得玩味、且感動之處,除了下面分享的祭以外,還聽了如太始、大蛇等曲目,光從這幾首聽起來,喜多郎這位音樂家似乎很擅長於營造雄偉壯闊卻又帶點靜謐蕭瑟蒼茫景象,透過整首曲子的延續鋪陳,似乎就如同在眼前看到了遼闊無涯的大地景象,頗有登泰山小天下那種味道。相較於國外的古典交響音樂,喜多郎的音樂作品更容易貼近東方人的心境,聽起來就是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來,感覺上除了喜多郎本身是東方人以外,似乎也是因為作品中加入了不少東方的元素與思想,有日本本土的上古傳說的意象、有中國佛教的手法或思想、更有包含了愛跟和平的信念,看了幾個MV,也發現,雖然使用的樂器有包含電子化的樂器,像是電子小提琴、電子琴等,卻並不會因此有任何負面影響,所以,音樂能真實的感動人,曲子夠有深度就夠了,而不見得完全是所使用的工具吧。
另外突然有一番感觸的部份是,其實對於音樂,我並不會只去聽流行音樂或是只欣賞古典音樂,這兩個截然不同型態的音樂類型,其實聽的時候都各有各的心情與感受,不能一併論之說哪個比較好或比較差,因為都是快樂、舒服的。但聽完喜多郎的音樂之後我才有一點點感覺認為,流行音樂有時能引發的共鳴,範圍較小,也就是可能需要特別有所感觸或是領域的人,才比較會有認同、聽起來覺得很好聽、被感動,也就容易出現那種特定歌手的支持者,某些人就是愛聽梁靜茹的療傷音樂、有些人就是愛聽游鴻明的情傷歌曲、也有人喜歡周杰倫的俏皮曲風…。但是以這種古典型、藝術型音樂的範疇來說,它的感染力卻是廣泛且強烈的,聽一曲音樂家嘔心瀝血所創造出來的音樂,就像看一個偉大感人的故事或是景色一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幅作者想建構的景象就在你的面前搭建起來,波瀾壯闊的進行曲、寧靜優雅的四季歌頌、矛盾掙扎的心靈怒吼、神秘古老的傳說故事、纏綿悱惻的愛情樂章…等,整個傳達的感動是直接深刻的,每每聽到這些音樂曲目,總是會讓人頭皮發麻、四肢浮起雞皮疙瘩,皮膚像是被柔軟輕細的小掃把刷過一般,雖然不見得都有深刻去研究內涵與背景,但卻直接從音樂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作曲者的心情,那種舒服的感覺,真的很像運動完那種感覺,腦子放出腦內啡,真是種另類的嗑藥!
又或許,流行音樂所談的、編織的較為是人類情感中淺層的部份,沒有針對某些感情作較為深入的刻畫與探討,所以感動是暫時的,比較無法持續的,通常流行歌曲聽個幾遍後,大多會有習慣的感覺,似乎沒有一開始那麼好聽。但是這類型的音樂,常常是作者心情精煉出來的精華,深刻的去感受人生後,或是見證經驗生命或自然過後,所反應出來的結果,這樣的情感值得一再雋永,也更能讓人留連體驗,久久不能自己。
誰說一日歌迷不能寫推薦與心得?還是跟大家分享這個最近的想法,聽聽下面Youtube上所分享的一個喜多郎的作品,喜多郎自己說:「這些歌曲是我寫的,但不是我作的。」,從我的觀點翻譯來看,我認為喜多郎想傳達的是,這些音樂、音符、樂章其實早就存在在這大自然、這人類社會、這萬物太古,他只是寫下來,卻不是無中生有的創作出來,表達了他謙虛、自制、尊重且敬畏萬物的一面。
喜多郎-祭
『頭皮發麻、四肢起雞皮疙瘩.....』,我那天聽(與看)他的音樂也有這樣的感覺,當然被他那忘我的迷醉氣氛感染,我想也有。總之喜多郎之音值得靜思品味。
回覆刪除老爸
嗯嗯,後來去查了一下他的年紀,果然跟爸你差不多,所以他真的是從年輕時期就蠻有名了,真不簡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