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島耕作系列漫畫

前陣子逛逛漫畫出租店的時候,發現了島耕作系列的漫畫竟然已經出了四十多本,嚇了一大跳。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就看過所謂課長島耕作的漫畫擺在漫畫店裡面,但當時總覺得上班族的漫畫應該很沉悶,所以也都提不起興趣去借閱。但最近開始上班了,偶而沒事在家也是無聊,就特別去租了最早的:「課長島耕作」這套來看,沒想到一看就上癮,欲罷不能,一路狂借了目前為止所出的所有總共四十八本島耕作系列漫畫:課長島耕作(十七本)、部長島耕作(十三本)、取締役島耕作(八本)、常務島耕作(六本)還有青年島耕作(四本)。前面這幾套已經出完,我也從漫畫店借完看完,目前作者開始出主任島耕作(第一集,未完),不過我還沒看。

島耕作系列的漫畫主要是敘述裡面的男主角島耕作先生在日本一家規模相當大的跨國性電器企業初芝電產(虛構)下當上班族一路的歷程,從小小的課長開始,工作中遇到許許多多的挑戰、困難,然後努力地去一一解決的上班族生涯。其實這套漫畫當中比較引人入勝的情節是屬於上班族常常會遇到的情境,例如一家大企業中派系的鬥爭,各個派系明爭暗鬥的角力,拉拔自己的人馬,外放別人的派閥等情況;又或是跨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行為,如何獲取對方的機密情報、如何早先一步搶得先機,明槍暗箭的各種商業行為,甚至到國外的投資設廠政策方針等;也有那種在外面努力維持強人形象,做事一絲不苟、威嚴萬分的上司背後家庭的辛酸,私底下的聲淚俱下的無助對比;更有各式商業強人背後的二奶故事,有愛情、有金錢、有鬥爭...。

豐富的故事內容真的很讓吸引人持續不斷地閱讀下去,雖然在島耕作的女人緣方面或許劇情設定過為誇張,島耕作從來就不缺美麗的女生在身旁,美女都圍繞著他、還相當主動等等,而島耕作本人的能力也是很超群、運氣也挺不錯。除了這點以外,其實這套漫畫在企業經營、上班族心態、人際關係、國際局勢等等面向,都著墨的相當深入,並不是一般膚淺的探討而已,許多的專有名詞甚至要上網查查才比較知道背後比較細節的意思。在其中很多的事件發生與劇情演化中,真的可以學習到不少觀念、吸收到很多知識。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這樣大型的跨國性企業中,如何因應世界的局勢(如中國的崛起、越南的投資、國外企業的併購)來做企業內部的決策,而企業跟企業之間又是如何在國際的舞臺上使出渾身解數,展現自己的優勢,想盡辦法超越對方的操作手法,真的讓人不禁掩卷大嘆世界之大,能人者眾,自己不應只做個井底之蛙。

蠻推薦大家有空就可以去看看這套漫畫,我自己本身是打算把整套買下來啦,對於這種還蠻有一些深度的漫畫,我都會想整套買下來裝上書套好好保存,以前會整套買的漫畫有川口開治的「沉默的艦隊」(也相當推薦,同樣的也是國際視野相當遼闊的一套漫畫),還有手塚治虫的「怪醫黑傑克」(偏向人性溫暖路線,探討深層的人性面),還有池上遼一的「聖堂教父」(也很推,夢想與現實對抗的光明與黑暗兩面手法故事),這幾套真的是我的珍藏與最愛,都加上書套好好的保存著。目前初步考量還想買進這套弘兼憲史的島耕作系列以外,其實較為知名的小畑健的「死亡筆記本」我也很想買(棋靈王已經有了),感覺也是相當富有鬥智與趣味的漫畫。

島耕作的Wikipedia。
沉默的艦隊的Wikipedia。
怪醫黑傑克的Wikipedia。
聖堂教父簡介。

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在地化(Localization)

從開始踏入社會工作開始,接觸了更多跨國性的資訊領域相關專業知識,也漸漸對這個詞彙比較有深刻的體認,許許多多不論是哪個國家所開發的商品、網站、食物、文化、模式等等,即使在本國內有相當成功的銷售成績或是使用的案例與市場,卻不見得以同樣模式來攻打另外一個市場,就可以有相同成功的結果。

而主要原因大略就是因為有文化差異、價值觀不同的情形,因而造成一個產品在跨國、跨區域性的移植時,常常需要因為各地的狀況不同,先對產品做調整,才能夠成功的打入另一個龐大市場。其實這樣的狀況在網路世界比較明顯的例子、也最常見的大概就是語言上的改版,不同的網站在為了特定地區所做的改變最大的地方就是介面上的語言內容,尤其是近來中國崛起,廣大數十億的人口造就的驚人市場,讓全世界的商人都想要擄獲這其中的商業機會,也因此,許多的網站就會特別因應這塊市場而推出中文版本的型態。

但現在資本主義盛行的今日,卻又特別強調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許多的商品都講求所謂的全球化,這樣的說法也就代表說,其實在資本主義強力介入目前世界上各個文化的狀態下,世界上各地的文化會因而被影響,漸漸被拉向趨於同一個型態文化(或許可以說是類資本主義)的狀況。也就是說,未來或許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弱,或是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幅度會縮小許多。更延伸的去想,未來的經濟型態可能越來越會全力朝向POUE(Produce Once, Use Everywhere)的情形(這是我自己亂掰的名詞,大家感受那個感覺就好,亂用會被笑~哈哈)。

所以說,今後在產品開發、創新、應用模式思考等面向,或許漸漸不用太擔心各地文化差異太大的問題,反而著重於全球性資本主義影響下的使用性上,而在地化的因素可能是比較容易解決、跨過的門檻。

同樣地這樣的概念不只在商業應用上會發生,其實在其他文化中也會有同樣的情形,但這塊卻是大家比較少注意到的。其實在地化(Localization)另一個說法就是那個已被媒體炒作而變質的辭彙:「本土化」。本土化的實質內涵應該是值得被討論的,尤其是再看了那麼多的政治人物過於自信的一些政策支票後,更覺得或許在商業面,台灣因為已經進步到一定程度、商業模式或產品在地化的需求或許並不那麼地明顯,但在政治上、文化上,台灣其實仍舊保有一定程度的在地性(Locality),因此在地化(或稱本土化)的思考模式與做法還是必須去好好地考量。

意思是說,很多國外所謂良好的政策,不論是金融、農業、經濟、工業、科技、內政、外交、國防…各種領域的政策,並不是完全拿來移植至台灣就絕對是好的。為什麼會有很明顯的感受呢?其實就是常會發現有些政治人物會直接會開出一些「自以為」對台灣好的政策(本意或許良善),但是他卻忽略了去貼近這塊土地、去了解這塊土地的文化內涵,然後將他所學的、了解的所謂「好的政策」,去咀嚼、轉化成適合這塊土地的政策。

身處台北市,更常常會有這種感受,很多從台北看台灣的觀點,更多接觸資本主義而自以為「高尚」的思維邏輯,則會造就很多誤判產生,對大多數的人們都是不好的,尤其是當今的政治人物,更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

Wikipeida本土化、在地化介紹
Wikipedia台灣本土化運動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情感上的農曆年

今年的天氣很奇妙,從十二月份到一月底的那段日子,天氣還一直都很溫暖,不大有冬天的味道,讓大家都鬆懈了以為今年會是個暖冬,大概也讓羽絨衣的業者著實難過了好一陣子吧。直到農曆年漸漸逼近,對岸的冷氣團才像是年獸一般,開始在過年期間發威,天氣一天比一天冷、而且還持續地下著雨,讓台灣這種又濕又冷的天氣,我想在感受溫度上並不下於那種動輒就零下好幾度的北國。這幾天怕冷的我,也是包得緊緊的,內衣、普通衣服、毛衣、羽絨外套,至少四件一套的組合,變成今年回家過農曆年的標準配備,可惜還是抵不過寒流,持續的喉嚨痛、有點感冒的症狀。

每過農曆年時,總會看到高速公路上塞滿了車潮、各種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上則擠滿了回故鄉的人潮,以前小的時候大約國小時期,那時候家裡的神主牌還在嘉義爺爺家,來到北部打拼的爸爸總是會在農曆年時開著車,再著我門全家五口人開高速公路回嘉義老家過年。那時的年紀還小,三兄弟坐在小小的車子裡面,並不覺得擁擠,甚至把後座的椅背搬下來,三個人還可以平行躺著,把腳伸進後車廂中,在高速公路上睡個舒舒服服的覺,當時對塞車的感受並沒有這麼強烈,比較不會覺得塞車很痛苦,不知父母開車坐在前座的辛苦。

而開了四五個小時回到嘉義的小朋友們,也較沒有那種情感上的濃厚感受,較為期待的就是每年吃完年夜飯時的重頭戲:發紅包。爺爺會叫我們這些孫子站成一個橫排站好,然後下口令:立正!稍息!立正!稍息!如同軍人一般地號令著我們這些小蘿蔔頭,我們也乖乖的按照口令做動作,最後爺爺才咧著嘴,開開心心的把紅包一個一個地雙手交給我們,而我們也歡天喜地的拿著小小的紅包,規劃想買著過年難得可以花的比較多的錢,去買一些雜貨店的小玩具或是零食。

後來自己漸漸長大,也曾遇過高速公路的大塞車,才開始認知到原來塞車這麼無聊、也很耗費精神,而且跟以前比起來,現在交通網漸漸四通八達,高速公路的塞車現象似乎還減輕了許多,早期「下港」的台灣人上北部、離家打拼的人真的很多,過年時間回南部,根本就是真的把高速公路當成停車場用。但是當時思鄉的遊子們或許因為生活並沒有這麼寬裕,一年或許也就回去這麼一次看看自己的親人、看看自己熟悉的環境,那種濃濃的歸鄉思鄉情感,又或許不不是我們現在這種年紀的年輕人可以深切體會的。

今年的過年爺爺一樣在除夕當天搭著俗稱的野雞車上來北部,一年一年的這樣過著,看著爺爺臉上的皺紋、斑白的髮絲,穿著厚厚的皮衣,抵擋著北部濕冷的天氣,說實在還真有點覺得捨不得,但圍爐時大家一起吃著豐盛的年夜飯、爺爺在吃過飯時發給我們這些孫子一人一個紅包的神情,相信在台灣,這份血緣上所鍊結的情感,永遠是文化中最溫暖、最令人動容的一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