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技術地圖撰寫 - Social Network

二、社會性/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

1.相關標籤或關鍵字

合作(Collaboration)、實踐社群/實務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標籤(tagging)、Web 2.0

2.定義與解釋
  
  最初的社交網路理論是指人與人之間、或是人與組織之間,透過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關係的連結,所形成的一個網路性的型態結構,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親密到疏遠、從同樣興趣的聚落到各式各樣不同的領域,如此所產生的結構通常為相當複雜且龐大的。理論基礎上的社交網路包含以下幾個元素:節點(Actors)、連線(Ties)、關係(Relations)、網路(Network)。(Haythommthwaite, 2005)

  而社交網路在網際網路上的應用技術或精神直至今日則分為廣義的解釋與較為狹義的解釋兩種,大略分述如下,廣義的來說社交網路指的即為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上億個節點型態所構成的網路結構,這些節點同樣地有著原始社交網路的型態,也就是可能代表著個人、代表著組織、公司、團體,而這些節點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網路形態,當中的關係不單指現實物理上的網路線的連結,更代表了其中某些特定關係的存在。
  
而廣義的社交網路則可以透過許許多多不同的應用方式存在,例如:
  溝通連結的軟體或應用,如:Email;即時訊息(Instant messaging)像MSN、Yahoo Messenger、ICQ等;簡訊傳送(SMS)
  分享類型軟體或應用,如:部落格、照片分享網站、社會性網路標籤網站、P2P軟體
  交友網站,如:網路交友網站、約會網站、社群網站


  而較為狹義的認知,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網站則代表了某種交友網站的新型態,代表一種新的交友型態,不只從使用者的觀點出發,讓個人自訂各自的資訊、資料、版面以外,更延伸讓使用者可以自成群組,使用者可以根據本身的需求、興趣,在這樣的社交網路的網站上進行群組的創建、加入等動作,進一步地群組本身也將延伸各式自己的活動與相關的應用情境。例如:你現在正在找一個工作,但你週遭的朋友並不一定有這樣的工作機會可以提供,但經過社交網路的連結,你可能透過比爾的朋友凱文、凱文的朋友喬治、喬治的朋友麗莎,發現麗莎那邊有個工作機會提供給你,也就是說,早期的社交網路型態由於沒有網際網路的支援,變得較為隱晦不明、且資訊傳遞較難、不易有效益出現,而透過社交網站的運用,則可以讓這樣的連結更加清楚且方便,並且達到迅速有效的資訊傳遞、知識傳播、同儕分享的目的。

3.國外現況

  以整個國際現況來看,其實整體的網際網路世界早已形成一個複雜且龐大的社交網路架構,除了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以外,各式的通訊連結也同樣呈現這樣的結構,全球各地每個人透過MSN互相自成群組、透過部落格串聯成大大小小的團體、透過電話作人際溝通…等,也因為如此,人可以接受的資訊量日趨龐大、觸及的範圍也逐漸拓展至全球各地每個角落。

  就社交網路較為狹義的定義來說,目前國外最知名的社交網路網站有兩個龍頭:分別為Facebook與MySpace,而這兩大網站分別介紹如下:

MySpace:



  MySpace若以簡單的定義來說可以視其為一個擁有完整Web 2.0元素的交友網站,裡面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功能模組如:個人資料(personal profile)、部落格(Blog)、群組(group)、相簿、音樂、影片分享、互動功能…等。這類社交網路類型的網站比起傳統的交友網站多了許多2.0的概念,就如一些從使用者角度做出發點的朋友邀請、群組建立等,並且可以多樣化地設定個人的版面、內容、常用功能等,讓使用者擁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MySpace在2003年8月成立,在2005年被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以5.8億美元所買下,總部設在加州,在2006年9月份的統計,MySpace上已有超過一億的使用者賬戶,且每天以23萬新註冊使用者的數字成長中,其平台共約有十五種不同的語言。



Facebook:



  Facebook也是全球知名的社交網站,成立的時間為2004年2月,較MySpace晚,但在今年的調查報告中,Facebook的每月使用者造訪數首度超過了MySpace,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龍頭,根據ComScore的數據顯示,Facebook在2008年五月份的每月使用者造訪數為1.239億人次,網頁瀏覽量為506億次;而MySpace在同月份則為1.146億人次與454億次網頁瀏覽數。Facebook是於2004年由哈佛大學的研究生Mark Zuckerberg所創立,目前提供了超過20種語言版本平台。



  Facebook的中心內涵與MySpace相同,皆為一社交網路類型的網站,提供各式的功能模組讓使用者自行設定、建立資訊等,但Facebook較MySpace不同的、也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點為「開放平台的精神」,此點的精神主要與網路巨擘Google一樣,Facebook開放了其網站的系統平台規格、並提供相關的應用程序界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讓全球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透過這樣開放式的技術來撰寫可以在Facebook上運行的功能模組或小程式。透過這樣的模式,2.0開放的精神為Facebook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流量與成長,此後Facebook更開放了翻譯計畫,直接邀請使用者為Facebook的網站進行語言的翻譯,運用相同精神的操作手法來進行網站規模的拓展,且收到了令人驚奇的效果,足見Web 2.0的趨勢與衝擊。



  最後介紹一個屬於較為小眾,但卻也是社交網站上一個獨特應用的網站,名為Linkedin,在眾多社交網站中,Linkedin特別不一樣,使用族群鎖定在商務人士、也就是在商業(Business)的領域,其服務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拓展職場人際關係的虛擬平台,因此在Linkedin上交朋友的目的通常皆有其目的,不論是找工作、或是找人,相較於前面所述的MySpace與Facebook鎖定族群為大眾族群有相當大的不同。Linkedin在2003年5月正式成立,直到2007年時每個月已經有320萬的造訪人數,相較於2006年,成長了485%,而在2008年10月份的調查中,Linkedin上已經有超過三千萬個註冊使用者,且領域涵括150種商業類型。



  嚴格來說,Linkedin與其他交友網站所提供的功能上主要沒什麼太大的不同,但其中為了其特殊的商業性質,Linkedin導入了一個特殊的應用模式:介紹人的機制(referral system),使用這樣的機制,讓人跟人不能完全直接透過網站上的搜尋功能互相聯繫上,還是必須透過人來介紹人,也就是說,假設你今天在上面想要找一份工作,你可以搜尋出提供這些工作的一些人,但卻沒有他們的聯絡資訊,只有很基本的資料,因此無法直接去取得這樣的工作機會,而是必須透過認識的友人帳號,經由朋友的介紹才能取得資訊。這樣的模式其實就跟現實生活中類似,透過朋友的介紹來取得工作的機會、或是找到適任職缺的人才等。

  相較於大多數網路應用服務都是建立在快速、直接的特性上,來吸引大量的使用者,Linkedin回到其鎖定領域的特殊需求:「幫企業找最有價值的專業人才」上面,表示Linkedin一開始相當清楚的市場定位。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說:「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們將網路的特性和人際關係互動結合起來,Linkedin就此誕生。」也因為這樣,Linkedin成功了為美國的企業人力就業市場開闢了另外一條特殊的管道,讓較為專業的人士可以透過其平台並運用其社交網站的模式來找到人、或是找到工作。就筆者參與美國數位學習研討會的經驗看來,這些專業人士至少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皆有Linkedin的註冊帳號。


4.國內現況

  就廣義面的角度來說,國內的社交網站類型可以把funP、無名小站、pixnet、Yahoo部落格、中時部落格、UDN部落格…等,皆屬類似的範疇,擁有著「社群」、「社交」等元素。而就狹義面來說,國內社交網站類型的應用較無一個很成功的應用典範範例,無名小站算是相當知名的範例,但卻最早是由相簿分享型態發跡,直到目前為止更整合了多樣化的功能在網站中,雖可視為社交網站的類型之一,卻與國外的以社交為中心的概念有些許的不同,但仍在此做介紹如下。



  無名小站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很早BBS盛行的時期,1999年當時由交大的研究生使用學校的網路資源所創立,那個時候只要在交大無名小站BBS註冊的使用者,皆可以免費使用網路相簿的功能,也因此吸引了相當大量台灣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直到2005年,無名小站脫離交大的支持出來自行開設公司獨立運作,到2006年年底,無名小站正式被台灣Yahoo奇摩收購,並整合兩方面的帳號,相繼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在無名小站上。



  早期無名小站是以個人相簿為出發點,每個人可以上傳自己擁有的數位照片至伺服器上,並做分類、管理,然後透過好友功能將這些相簿做連結,已有隱含社交網路的概念,而目前無名小站上共提供如:相簿、部落格(網誌)、影音分享等主功能,還有許多互相連結的好友功能在其中,已為目前台灣最受歡迎的相簿分享網站、以及部落格網站,並藉由其所提供的平台,造就了許多網路界的名人如:彎彎、輔大猴、九把刀等。商業模式除了廣告經營以外,註冊其基本會員雖為免費,但有許多的空間限制,因此有付費類型的銀卡、金卡會員等機制,提供大量、無限制的伺服器空間供使用。

5.未來趨勢與發展建議

  社交網站在全球的發展曲線仍持續向上,Web 2.0的趨勢在前兩年將這類型的網站帶到最高峰,而目前前幾大社交網站的流量、註冊使用者仍還算成長,但卻比較趨於和緩。在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持續進展的今日,雖已有相當大量的電腦透過網路做連結,但這樣的發展仍舊持續地成長下去,就分析圖表來看,全球在2010年的網路互相連結的節點量將達五億,這樣驚人的數字所建構出來的網際網路,其複雜的程度已經超乎人類想像,而當中所產生的機會更是可以預見。站在台灣數位學習產業的觀點來看,未來透過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的方式所聯結起來的電腦,使否能在上面發展創新的學習模式,不同與目前單純只應用在交友的模式,在學習上,如何透過社群網絡的連結,來即時地鎖定這網絡上的專家、解決當下的問題;搜尋到這網絡上的資源、達到教材製作的目的。社群網絡的影響將改變傳統數位學習「單機」支援的思維模式,如何讓台灣的數位學習產業了解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的「多機」連結的型態,發展相對應的學習工具與平台,一定是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



6.實際範例網址
MySpace:http://www.myspace.com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
Linkedin:http://www.linkedin.com
hi5:http://hi5.com
Orkut:http://www.orkut.com
無名小站(Wretch):http://www.wretch.cc
痞客幫(Pixnet):http://www.pixnet.net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技術地圖撰寫 - Social Bookmark

一、 社會性網路書籤(Social Bookmark)

1.相關標籤或關鍵字

分眾分類法/大眾分類法(Folksonomy)、後設資料/詮釋資料(Metadata)、知識本體(Ontologies)、搜尋(Search)、標籤(Tagging)、分類/分類法(Taxonomies)、Web 2.0

2.定義與解釋

因應網際網路世界的各網站崛起,全世界的網站在2007年底數量已達一點五億,而於今年將持續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下,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其有興趣的網站、網址,並無法全部以記憶來做記錄,因此就會有所謂標記書籤(bookmarking)的行為。而社會性網路書籤(social bookmarking)是透過電腦網路服務進行的一種網路行為活動,使用者有別於以往使用本機端的瀏覽器「我的最愛」或「書籤」,而是將這類儲存與組織個人書籤收藏的型態,轉為在網際網路上的網站使用,並且可分享給他人。而其他使用者也可以透過他人所分享出來的書籤,去取得、收藏自己想要的書籤,進行個人的書籤管理。


此種新型的網路書籤的管理模式更導入了所謂標籤(Tag)的應用,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行的想法對網址進行標籤定義,舉例來說:對教育部的網站來說,使用者就可以下「教育部」、「教育」、「學習」、「政府單位」…等標籤。進一步地,若統計所有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標籤定義狀況,則可更客觀地、更大眾化地把網站標籤收斂至一個較為精確的型態,不同與傳統使用者主觀的敘述,收集大量資料標籤的資訊提供使用者一更快速找尋到目標的機會。

而新的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多了許多的變形與創新的應用,從基本的社會性網路書籤為基礎架構配合上使用者標籤的設定,延伸產生了一種「推文」型態的網站產生,此類型的網站透過大量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推文機制,讓茫茫網路世界中較優質、較受人注目的網站較有曝光的機會,統計使用者推文的數量,讓此數字較高的網站呈現在此推文網站中比較前面的網頁中,也因此,形成了一種類「公民媒體」的網站型態,讓來到這樣網站的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有興趣的分類,找到較為有意義的網站來進行點選瀏覽。

3.國外現況





  國外最有名的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非delicious莫屬,其實以網站本身設計是拆成del.icio.us,念起來為delicious,主要就是提供如前所述的服務,讓使用者針對網際網路的網站、網址,進行書籤的管理、分類、儲存、分享。此網站於2003年9月由Joshua Schachter所創立,而在2005年被雅虎(Yahoo)買下,目前其網站上已約有五百萬個使用者、一億五千萬個網址(URL)的書籤,其公司總部設於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

  此類型的書籤網站使用非結構、非樹狀型態的系統架構來做書籤管理,每個使用者可以透過標籤(Tag)的方式來對其書籤做標記的動作,而透過標籤的統合整理來達到分眾分類法(Folksonomy)的效果,例如http://delicious.com/tag/learning此網址即代表目前網站上擁有「learning」標籤的書籤列表,並且有下其標籤之人數的統計,透過這樣的模式讓全球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可以根據標籤與人數來判斷此網站與其目標的關連度,為目前最熱門的應用模式與最知名之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

  而另外新類型「推文」型態的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則是以Digg最為知名,此網站於2004年12月由Kevin Rose所創立。Digg網站開發了讓網站開發者、部落格作者可以內嵌至網站的程式語法,讓世界上大量的網站能夠讓使用者擁有「推文至Digg」的功能,或是如果其網址提供推文功能,則Digg的註冊使用者可以直接登入Digg網站,直接使用Digg上的功能對其網站進行推文動作。另外也有來Digg尋找網站的使用者,而以目前Digg的營運上來說,至少已經吸引兩億三千多萬人次造訪並瀏覽。





4.國內現況

  國內此類型社會性網路書籤的應用網站由幾個較為知名的所構成,包含:funP.com、黑米共享書籤、MyShare@URL、Yahoo奇摩分享書籤。這幾個網站的特性較為偏向「整合性」,也就是擁有如delicious跟digg的網站特性,並沒有特別以哪一個功能重點為主,如funP網站,其網站就提供了書籤的管理功能以外,也整合了RSS訂閱(我的頭版)、推文機制(推推王)、哈部落(熱門部落格、部落格聯播)、交友功能(麻吉)…等。





5. 未來趨勢與發展建議

  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如同前面所述,經過某種程度的轉變成為了一種類似「公民媒體」的訊息網站,對各式領域有興趣的人就登入這樣類型的網站,找尋其有興趣的、現在大家較為關注的「新聞」做閱讀、並且推文,也因此,這樣的趨勢將可能持續發酵,例如現在美國CNN電視網旗下已有所謂公民媒體(Citizen Journalism)網站。而以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的型態,也漸漸地有著類似的模式,廣大網際網路部落客所撰寫的文章、各大網站發布的資訊、公司網站所發布的最新消息等,如果有內涵、有意義、有價值,自然就有機會被推到這樣類型的網站中,而倘若使用量夠大的話,此類型的網站是否有機會取代真正的主流網路媒體?

  這樣的趨勢就如同其他領域被Web 2.0的新浪潮所影響一樣,在數位學習領域即有Learning 2.0的誕生、企業內部有所謂Enterprise 2.0的新模式,所以網路媒體是否也可能會有新的Media 2.0形式,打破網路媒體受到大型入口網站(如:Yahoo)所把持的狀況?值得持續觀察了解,隨時注意變化應變。

  而站在學習的角度與觀點來看,此類型的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就如同於一個「過濾篩」,先將網路上的龐大資訊篩選過了一次,也因此,對於數位學習來說,這樣的模式也同樣等於把網路上的知識可以先做最初步的篩選,所以站在平台服務業者來說,是否可以透過這些既有的社會性網路書籤網站做前端、而業者透過篩選機制去選取各領域的知識做學習分類,然後提供給使用者一個簡易、直覺的環境來擷取到相對應的知識,來做學習,而學習的內容則就是使用這廣大網際網路上的資源,一方面節省教材內容的開發、二方面也可以更精確精準的使用適用、適合的資源。對內容業者來說,這樣的商業型態能否變成一個絕佳的曝光管道?也是個可以值得研究的議題,透過社會性的網路書籤網站,若能將優質的教材做網路的曝光,搭上這「病毒行銷」的傳遞模式,某種開放的思維、配合創新的商業模式,或許能走出另外一條廣告的通路,透過大量的推文機制曝光自己品牌的教材、內容,來達到另類的宣傳效果,後續的回饋或許也有其可以期待的。

  但就此類型的網站而言,通常需要大量的使用者才能顯出其效益,也就是說例如以「推文」的這項功能來說,國內的這些網站推文量幾乎只要幾十個,不超過百篇,即有可能登上網站較為前面的版面,也就是這樣的數字其實無法做出客觀的篩選,若經由有心人士來操作,是有辦法從中造假、獲取利益的,也因此,此類型的網站必需拉高高度,將目標設定為全球的網際網路使用者,這樣一來的各領域類別的參考數值也才較為客觀。可是這種跟內容有相當關聯的網站,區域性也較強,如何突破語言、文化、區域的藩籬,也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6.實際範例網址

delicious:http://delicious.com
furl:http://www.furl.net
Yahoo Bookmark:http://bookmarks.yahoo.com
Windows Live Favorites:http://favorites.live.com
digg:http://www.digg.com
iReport:http://www.ireport.com/index.jspa
funP:http://funp.com
HEMiDEMi:http://www.hemidem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