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關標籤或關鍵字
合作(Collaboration)、實踐社群/實務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標籤(tagging)、Web 2.0
2.定義與解釋
最初的社交網路理論是指人與人之間、或是人與組織之間,透過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關係的連結,所形成的一個網路性的型態結構,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親密到疏遠、從同樣興趣的聚落到各式各樣不同的領域,如此所產生的結構通常為相當複雜且龐大的。理論基礎上的社交網路包含以下幾個元素:節點(Actors)、連線(Ties)、關係(Relations)、網路(Network)。(Haythommthwaite, 2005)
而社交網路在網際網路上的應用技術或精神直至今日則分為廣義的解釋與較為狹義的解釋兩種,大略分述如下,廣義的來說社交網路指的即為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上億個節點型態所構成的網路結構,這些節點同樣地有著原始社交網路的型態,也就是可能代表著個人、代表著組織、公司、團體,而這些節點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網路形態,當中的關係不單指現實物理上的網路線的連結,更代表了其中某些特定關係的存在。
而廣義的社交網路則可以透過許許多多不同的應用方式存在,例如:
溝通連結的軟體或應用,如:Email;即時訊息(Instant messaging)像MSN、Yahoo Messenger、ICQ等;簡訊傳送(SMS)
分享類型軟體或應用,如:部落格、照片分享網站、社會性網路標籤網站、P2P軟體
交友網站,如:網路交友網站、約會網站、社群網站
而較為狹義的認知,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網站則代表了某種交友網站的新型態,代表一種新的交友型態,不只從使用者的觀點出發,讓個人自訂各自的資訊、資料、版面以外,更延伸讓使用者可以自成群組,使用者可以根據本身的需求、興趣,在這樣的社交網路的網站上進行群組的創建、加入等動作,進一步地群組本身也將延伸各式自己的活動與相關的應用情境。例如:你現在正在找一個工作,但你週遭的朋友並不一定有這樣的工作機會可以提供,但經過社交網路的連結,你可能透過比爾的朋友凱文、凱文的朋友喬治、喬治的朋友麗莎,發現麗莎那邊有個工作機會提供給你,也就是說,早期的社交網路型態由於沒有網際網路的支援,變得較為隱晦不明、且資訊傳遞較難、不易有效益出現,而透過社交網站的運用,則可以讓這樣的連結更加清楚且方便,並且達到迅速有效的資訊傳遞、知識傳播、同儕分享的目的。
3.國外現況
以整個國際現況來看,其實整體的網際網路世界早已形成一個複雜且龐大的社交網路架構,除了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以外,各式的通訊連結也同樣呈現這樣的結構,全球各地每個人透過MSN互相自成群組、透過部落格串聯成大大小小的團體、透過電話作人際溝通…等,也因為如此,人可以接受的資訊量日趨龐大、觸及的範圍也逐漸拓展至全球各地每個角落。
就社交網路較為狹義的定義來說,目前國外最知名的社交網路網站有兩個龍頭:分別為Facebook與MySpace,而這兩大網站分別介紹如下:
MySpace:
MySpace若以簡單的定義來說可以視其為一個擁有完整Web 2.0元素的交友網站,裡面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功能模組如:個人資料(personal profile)、部落格(Blog)、群組(group)、相簿、音樂、影片分享、互動功能…等。這類社交網路類型的網站比起傳統的交友網站多了許多2.0的概念,就如一些從使用者角度做出發點的朋友邀請、群組建立等,並且可以多樣化地設定個人的版面、內容、常用功能等,讓使用者擁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MySpace在2003年8月成立,在2005年被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以5.8億美元所買下,總部設在加州,在2006年9月份的統計,MySpace上已有超過一億的使用者賬戶,且每天以23萬新註冊使用者的數字成長中,其平台共約有十五種不同的語言。
Facebook:
Facebook也是全球知名的社交網站,成立的時間為2004年2月,較MySpace晚,但在今年的調查報告中,Facebook的每月使用者造訪數首度超過了MySpace,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龍頭,根據ComScore的數據顯示,Facebook在2008年五月份的每月使用者造訪數為1.239億人次,網頁瀏覽量為506億次;而MySpace在同月份則為1.146億人次與454億次網頁瀏覽數。Facebook是於2004年由哈佛大學的研究生Mark Zuckerberg所創立,目前提供了超過20種語言版本平台。
Facebook的中心內涵與MySpace相同,皆為一社交網路類型的網站,提供各式的功能模組讓使用者自行設定、建立資訊等,但Facebook較MySpace不同的、也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點為「開放平台的精神」,此點的精神主要與網路巨擘Google一樣,Facebook開放了其網站的系統平台規格、並提供相關的應用程序界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讓全球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透過這樣開放式的技術來撰寫可以在Facebook上運行的功能模組或小程式。透過這樣的模式,2.0開放的精神為Facebook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流量與成長,此後Facebook更開放了翻譯計畫,直接邀請使用者為Facebook的網站進行語言的翻譯,運用相同精神的操作手法來進行網站規模的拓展,且收到了令人驚奇的效果,足見Web 2.0的趨勢與衝擊。
最後介紹一個屬於較為小眾,但卻也是社交網站上一個獨特應用的網站,名為Linkedin,在眾多社交網站中,Linkedin特別不一樣,使用族群鎖定在商務人士、也就是在商業(Business)的領域,其服務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拓展職場人際關係的虛擬平台,因此在Linkedin上交朋友的目的通常皆有其目的,不論是找工作、或是找人,相較於前面所述的MySpace與Facebook鎖定族群為大眾族群有相當大的不同。Linkedin在2003年5月正式成立,直到2007年時每個月已經有320萬的造訪人數,相較於2006年,成長了485%,而在2008年10月份的調查中,Linkedin上已經有超過三千萬個註冊使用者,且領域涵括150種商業類型。
嚴格來說,Linkedin與其他交友網站所提供的功能上主要沒什麼太大的不同,但其中為了其特殊的商業性質,Linkedin導入了一個特殊的應用模式:介紹人的機制(referral system),使用這樣的機制,讓人跟人不能完全直接透過網站上的搜尋功能互相聯繫上,還是必須透過人來介紹人,也就是說,假設你今天在上面想要找一份工作,你可以搜尋出提供這些工作的一些人,但卻沒有他們的聯絡資訊,只有很基本的資料,因此無法直接去取得這樣的工作機會,而是必須透過認識的友人帳號,經由朋友的介紹才能取得資訊。這樣的模式其實就跟現實生活中類似,透過朋友的介紹來取得工作的機會、或是找到適任職缺的人才等。
相較於大多數網路應用服務都是建立在快速、直接的特性上,來吸引大量的使用者,Linkedin回到其鎖定領域的特殊需求:「幫企業找最有價值的專業人才」上面,表示Linkedin一開始相當清楚的市場定位。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說:「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們將網路的特性和人際關係互動結合起來,Linkedin就此誕生。」也因為這樣,Linkedin成功了為美國的企業人力就業市場開闢了另外一條特殊的管道,讓較為專業的人士可以透過其平台並運用其社交網站的模式來找到人、或是找到工作。就筆者參與美國數位學習研討會的經驗看來,這些專業人士至少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皆有Linkedin的註冊帳號。
4.國內現況
就廣義面的角度來說,國內的社交網站類型可以把funP、無名小站、pixnet、Yahoo部落格、中時部落格、UDN部落格…等,皆屬類似的範疇,擁有著「社群」、「社交」等元素。而就狹義面來說,國內社交網站類型的應用較無一個很成功的應用典範範例,無名小站算是相當知名的範例,但卻最早是由相簿分享型態發跡,直到目前為止更整合了多樣化的功能在網站中,雖可視為社交網站的類型之一,卻與國外的以社交為中心的概念有些許的不同,但仍在此做介紹如下。
無名小站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很早BBS盛行的時期,1999年當時由交大的研究生使用學校的網路資源所創立,那個時候只要在交大無名小站BBS註冊的使用者,皆可以免費使用網路相簿的功能,也因此吸引了相當大量台灣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直到2005年,無名小站脫離交大的支持出來自行開設公司獨立運作,到2006年年底,無名小站正式被台灣Yahoo奇摩收購,並整合兩方面的帳號,相繼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在無名小站上。
早期無名小站是以個人相簿為出發點,每個人可以上傳自己擁有的數位照片至伺服器上,並做分類、管理,然後透過好友功能將這些相簿做連結,已有隱含社交網路的概念,而目前無名小站上共提供如:相簿、部落格(網誌)、影音分享等主功能,還有許多互相連結的好友功能在其中,已為目前台灣最受歡迎的相簿分享網站、以及部落格網站,並藉由其所提供的平台,造就了許多網路界的名人如:彎彎、輔大猴、九把刀等。商業模式除了廣告經營以外,註冊其基本會員雖為免費,但有許多的空間限制,因此有付費類型的銀卡、金卡會員等機制,提供大量、無限制的伺服器空間供使用。
5.未來趨勢與發展建議
社交網站在全球的發展曲線仍持續向上,Web 2.0的趨勢在前兩年將這類型的網站帶到最高峰,而目前前幾大社交網站的流量、註冊使用者仍還算成長,但卻比較趨於和緩。在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持續進展的今日,雖已有相當大量的電腦透過網路做連結,但這樣的發展仍舊持續地成長下去,就分析圖表來看,全球在2010年的網路互相連結的節點量將達五億,這樣驚人的數字所建構出來的網際網路,其複雜的程度已經超乎人類想像,而當中所產生的機會更是可以預見。站在台灣數位學習產業的觀點來看,未來透過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的方式所聯結起來的電腦,使否能在上面發展創新的學習模式,不同與目前單純只應用在交友的模式,在學習上,如何透過社群網絡的連結,來即時地鎖定這網絡上的專家、解決當下的問題;搜尋到這網絡上的資源、達到教材製作的目的。社群網絡的影響將改變傳統數位學習「單機」支援的思維模式,如何讓台灣的數位學習產業了解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的「多機」連結的型態,發展相對應的學習工具與平台,一定是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
6.實際範例網址
MySpace:http://www.myspace.com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
Linkedin:http://www.linkedin.com
hi5:http://hi5.com
Orkut:http://www.orkut.com
無名小站(Wretch):http://www.wretch.cc
痞客幫(Pixnet):http://www.pix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