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其實就已經提過這個Kathy Sierra所畫的圖了,不過一直都沒有對這張圖做比較詳盡的解釋,後來經過多次的研究,發現當中真的隱含了許多相當有用的訊息與知識,或許可以從中明顯地體會出幾個Web 2.0或e-Learning 2.0的趨勢與特性,來個看圖說故事吧。(當中也有幾點是我還無法體會深刻的,也希望在此篇能夠與大家作心得交換與討論)
這張圖很單純看得出來就是一個左右比較的圖,而左手邊是早期的一種知識傳遞方法、右邊是現今Web 2.0時代的新的結構,首先從繪圖的狀況就可以很明顯地了解到,早期的線性知識傳遞現在轉變為網狀的知識分享,而早期線性的(Linear)知識傳遞就如同老師教學生、專家輔導人、師傅教學徒一般,是緩慢(Slow)且效率較低的一種情況,而新的模式則是強調以網絡狀態的(Networked)、指數性成長的(Exponential)且較為快速(Quick)。
第二點的部份則是特別強調知識的開放性(Open),早期的知識是私有財(Proprietary),掌握在特定專家、大公司、老師的手裡、腦裡、資料庫裡,但後來網際網路的發達讓知識開始從這種私領域開始跑到網際網路上,變成了一種可分享的知識(Shared knowledge),也因此開始逼迫著一些公司不得不面對這樣的開放性知識模式。就像筆者之前曾經分析的戴爾網站一樣,一些公司的專業知識變得是可以分享的,中心的概念是:既然這些知識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都找得到,你藏有什麼用呢?不如反向思考,乾脆就開放給大家知道,而且透過大公司所特有的豐富龐大資源,將這樣的分享做得相當精緻與專業,讓每個人可以迅速、方便、簡易、免費的吸收到這樣質精的專業知識。透過這樣的手法與新思維,讓公司的意象、品牌形象、專業扛棒,不知不覺地深入人心,或許反而能在新的戰場上獲得不同的回收與價值。
而當中所提及的顧問(Mentor)與微顧問(Micromentor)的概念也相當地清楚,呼應前一篇所提及知識變成小分子的發展趨勢,早期的知識團塊被特定專家把持著,而目前則是知識呈現片段化地分布在網際網路上的各個區塊,學習者或使用者在各個地方一點一滴地學習著、吸收著知識,並不是試著從同一個來源(Source)(就像以前的老師、父母、長輩、前輩)來做學習。
而早期的站在巨人肩膀上(Shoulders of Giants)的方式也漸漸開始轉變成有著另外一種模式:The Mosh Pit。剛看到這個詞彙的我並不是很懂,經過大致上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源才大致了解,請見
此連結,大致摘錄如下:
『 Moshing原來指在重金屬搖滾樂伴奏下跳的快節奏狂舞,另外是指在演唱會的現場前排觀眾跳躍或衝撞身旁的其他觀眾,只要不是惡意的特定攻擊某人,其他人並不會對此感到不悅,反而是興奮的加入這種貌似暴力,但其實歡樂有趣的行為之中,用手臂衝撞其他人。而Pit則是汽車比賽時加油維修車輛的地方,如果看過F1的實況轉播就常常聽到那一輛車又進到Pit裡面去了。Mosh Pit 現在有許多音樂會常常在舞台前面劃出一塊地方,准許觀眾在裡面玩Moshing我們大概可以稱它為「合法衝撞區」吧,而此種特別的互動遊戲也可以叫做「Mosh Pit」。』
而最近我們在Web 2.0很常見的Mash-ups則也有這麼一段解釋:
『在古老的英文中有個片語叫「March Up」,有捍衛、保護的意思,後來有人誤用為「Mash up」,之後在Slam Dance的Party中又被改為「Mosh up」,而產生了mosh這個新創的字…』
總結來說,Mash-ups的概念就是新的Mosh Pit,也就是在這樣一個網際網路的知識網絡中,像是跳舞一般跟旁邊的人稍微撞一下(取得知識或給予知識),然後又跟另外一邊的人撞一下(再取得另外一些知識或給予知識)。
而最後則是總結知識的狀況從專家知識(Wisdom of experts)變成群眾知識(Wisdom of crowds),其中我比較不懂的是:「Ideas a strategic advantage、Ideas “Paid forward”」以及「Learn by reverse-engineering、Lessons-learned benefit all」這兩個。後者的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的概念大致了解,而她的意思是說早期的學習是經由一個一個知識慢慢拆解、摸索來進步,而新的模式則是透過一個人的學習然後分享知識給所有網絡上的節點(也就是人)來達到對所有都有益(Benefit all)的意思嗎?這兩條的敘述比較不是那麼清楚,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夠提供任何意見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