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樣的一個解決方法,除了前幾篇有提到的主動學習動機問題(active learning)、學習者中心(Learner-centered)等問題要解決外,最近在大家的討論之下也發現,整個教學的情境與流程是不是可能也會有大幅度的革新?這部份是我工作上整個組織近期也相當重視的重點。
在今年五月份最新由美國教育部所操刀提出的美國教育科技白皮書草案(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 Draft)中特別提及這樣的現象。科技化的衝擊對其他領域都有顯著的影響,從製造業、金融業、物流業…等來觀察,科技的導入提高了產能、效率,造就了大幅度的躍進性效益。而到了今天大家開始漸漸將教育這件事情看做不再只是社會、福祉議題,擴大到所謂「經濟、競爭力議題」時,教育的產能(Productivity)或成效(Performance)就相對越來越重要。
也因此在整體投資(不論是時間上或是金錢上)於教育上的資源,也漸漸必須到了必須斤斤計較、每分每毫需驗證價值的時候,所以我們開始思考科技化對教育是否能帶來什麼樣的衝擊?這樣的衝擊是否是可以運用在現場教學環境的支援上?如同其他領域一般,帶來大幅度的產能提升、效率提高等成果?
但也必須從其他領域的狀況觀察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科技化的導入伴隨著的是所謂流程的徹底改造,例如電子化交易顛覆了原本傳統的交易流程、資訊化公文系統轉變了既有的組織管理模式、社交網站造就了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鏈結型態…,也就是說在教育科技的導入上,也可能必須搭配某種程度大規模的教學情境、模式、流程、方法、概念、思維上的轉換,老師在教學上、學生在學習上、學校在行政運作配合上,都可能有所大幅度的調整。
以目前傳統的教育模式來看,多屬於一尺寸多用(one-size-fits-all)的狀況,每個人雖然家庭背景、吸收能力、成長型態、價值觀都不盡相同,但在學校卻容易陷入大家都吃大鍋菜的情形,每個人吸收的點只好自行從中找到定位,超過老師進度的人覺得浪費時間、跟不上的學生覺得無力…。而未來這樣的情形是不是能有所轉變?嘗試在整體教育方式上,更貼近個人的需求,達到美國教育科技白皮書草案中提到的:Individualization、Differentiation以及Personalization,或許是我們下階段必須努力的目標。(媽呀,這三個字中文真難翻譯得貼切,索性不翻了,英文真不簡單)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