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上台演講的經驗與學習

去年密集的到處演講,大概接近100場,但今年整個少了很多,工作上比較著重在跟其他業者或公部門單位的溝通上,直到前幾天文化大學推廣部打電話來,邀請去做客座的講師,才又開始把自己投影片整理整理,今天星期六早上特別殺到建國南路那邊,做了兩小時的演講(還好不是文化大學本部,有夠遠的)。

其實在這樣的經驗當中,除了可以拿到不少的車馬費以外(今天這場兩小時有四千塊,但目前拿過最高的還不是這個,哈哈哈),也可以從這些演講與台下聽眾的互動中,學到不少東西。

像是怎麼從台下人的反應,知道你現在講的他們到底有沒有興趣;從他們當下臨時問的問題裡面,訓練臨場的反應,快速地找到一個適合的解答,解決他們的問題跟疑惑;了解聽眾的背景,來準備適合他們的投影片內容、以及報告的內容等...;這些都是我在演講場合上慢慢學到的東西,我也覺得這些也都是很不錯的學習經驗,對我自己的成長上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也真的太久沒演講了,今天講兩小時的後面大概二十分鐘,聲音就快消失了,而且喉嚨還蠻痛的,真是令人傻眼...果然還是要多練習啊。也因為這樣真的很佩服專業的老師,那種每天都要上課好幾個小時的老師,真不簡單。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我做著智慧校園、未來教室的夢



羅賓森爵士在 TED 的演講中不失風趣又深切的發表了一段對「教育」的革新想法(有中文字幕可選擇),這段影片中提到了非常多很精確、相當中的的概念,說實在的真的對於我一個在教育科技領域中工作的人,聽了非常非常有感覺,結錄幾個重點如下:
1. 教育模式必須從傳統的「工業模式」轉變為「農場模式」
2. 人生非「線性發展」而為「多樣化發展」(演講中是使用organic「有機」這個字)
3. 人力資源就如同天然資源一般,往往深藏不露(bury very deep)
4. 教育的改革不是evolution、而是revolution

在這幾個重點之中,我覺得對我最有感覺的就是第一點:
「教育將從工業模式轉為農場模式」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一直到現在,為了追求「產品」的銷售市場,必須要求穩定、高質量的產品輸出,以顧及整體出貨的品質、降低成本,也因此因應這樣的需求,不論是工廠的產線、或是一般工作的環境,都開始要求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SOP)、ISO品質認證、CMMI品質認證...等,讓人類的工作有一定的程序可以依循,然後不斷質化這樣的程序,然後讓遵循這些程序所製造出的產品能夠保持穩定的高品質。

這種標準化的制度在社會上太常見到了,所有人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對於教育領域的小朋友們,我們真的也是這樣做嗎?

標準化教育制度、標準化所謂的輸入(input)、標準化程序(process)、標準化輸出(output)?華人的文化或許比較保守,較為是守成型的文化,強調不犯錯、不偏移則不會有大問題,大家遵循同一套制度或觀念或方法,最後達到的目標應該都會相近,不會差太遠。在教育上,就是固定的教材、標準化的教法(目標:考試考高分)、然後標準化的輸出(大家都考高分)。

我最崇拜的台灣作家侯文詠前不久出了一本書:「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情」裡面提到的重點核心好像也跟我想講的一樣,難道大家都像機器人一般走著一樣的「產線型」培育道路,這樣不犯錯、不偏移就是好事嗎?

早期型塑的觀念是因應早期的環境與世界所應運而生的解答,以前環境變動性不大、教育制度不普及,整體教育的理念必須是有點像是從零開始的起步,為了保持大家(產品)有一定的水平,因此教育制度較為單一、標準化、流程制度化,第一階段先讓大家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知識,進而在這樣的社會中各司其職。

但現在教育應該也要 2.0 了,嶄新的世界腳步飛快、變動幅度大、科技進展迅速、知識是會淘汰的,面臨這樣的環境,舊式的思維將不敷使用。我比較支持羅賓森爵士說的,這樣的工業模式將轉變成農場模式,我們只能提供最完善的環境、良好的條件、肥沃的土壤,但種子最後會長成甚麼樣、變得如何,將由種子自己內涵的能量去展現而發芽,老師的角色將有大幅度的變動,我們不會希望全教室的學生都跟老師一樣有著老師腦中的知識,而是希望能夠自己去建構、找尋、創造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老師站在豐富經驗者、輔導者、引導者的角度上,給予適時的幫助,當個稱職的農夫。

生物的多樣性從生理上的,我們開始從教育面關心所為「心靈上」的,總覺得師範大學的體系在這樣一個全球性的關鍵點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如何回歸師範大學的本質,教導出具備「未來教師」特質的人,在「智慧校園」或「未來教室」的科技環境輔助之下,將有如核彈一般的衝擊能量,帶給這個社會革命性的影響。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21世紀 - 人才也要 Total Solution

今天因為不太舒服提早上床睡覺,結果半夜不小心醒來後開始想東想西睡不著,想起最近在工作上遇到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從這兩年全台灣南征北討上台演講、報告,或是近期開始帶些學弟妹們處理專案,都有不少的感想跟心得。

先在這篇裡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從公司的角度觀察,怎樣才算是一個「好」又「關鍵」且「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實或許不少企管相關的專業理論、文章應該都有更深入的分析跟成果,我只是講講自己簡單的概念而已)

就我自己最近推動未來教室的想法上而言,我們常在講21世紀公民的關鍵能力有很大一部分的重點是「高層次的軟性能力」,像是:創新、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其實會這樣提,我想不外乎也是建構在人類的一生中除了前期的教育時期訓練與培養,後半段有絕大部分的時間是會進入社會、與人合作、為了工作在公司內部發光發熱這樣的基礎上。而在21世紀這樣多元變化的世界中,也真的關鍵人才的核心,就在這些軟性能力上面。

(如圖所示)我自己單純把人才分成三個層次來看,想法說明如下,
  • 最底層的「基本層」
    這個層次感覺上是一些最基礎的要求,不外乎是簡單的幾個要求,像是:跟人的互動、人際關係,待人接物、處事能力,正直且認真的態度等。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有不少人在這關就有點不太及格。 
  • 中間層的「進階層」
    能進到這層我自己定義在一般企業的小主管層級,也就是除了基礎層必備的能力以外,能在某個、特定專業領域上其實有一定的技術深度,且有基本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帶人但不見得帶得好,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在能力上都差不多時,應該都有辦法透過訓練、經驗,到達這一個層級。
  • 最高層的「全面層」
    這層是目前的心得上學習到最多的地方,自己觀察現在很多成功的產品越來越強調所謂的整合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感覺在人才上同樣也有這樣的要求與元素。第二層中間層大概是八十分,而最後一層就是八十分要到九十分、甚至到九十五分的階段(感覺上人才太難有滿分的了,人畢竟是人啊,有太多人性,哈哈),雖然分數的級距跟六十分到八十分一樣,但是真正的難度跟挑戰就是在這層。
    而在這層上必須具備的會更加的全面,尤其是在已經到來的21世紀挑戰浪潮中會越來越嚴峻,人才開始需要具備同樣多元化的生存能力,像是:能清楚表達本身的意思、想傳達的概念,透過文件(ex. 投影片、文件資料)漂亮清楚的包裝、設計,或是簡短的文字進行快速且精確的溝通;創新思考且快速地找出問題、提供蹊徑,設計可行的情境與解決方案;因應腳步快速的世界能夠轉變自己的學習文化與能力,貼近時代脈動不斷改變、成長的能力;甚至是到了客戶面前、或是站上一個底下滿是觀眾的場合,所具備、能表現出來的強烈感染力、說服力...等。 

自己雖然短短工作幾年,但也看了各式各樣的人,這個金字塔大家都嘗試在爬,有些人站在某個點就覺得夠了、找到安身立命的小窩就待著,有些人以為自己已經在很高的地方,志得意滿、意氣風發。但我個人是覺得其實要學的實在太多,只有一個技術或專業有深度,即使很深但真的也沒什麼好驕傲的。

成功,就是一條蜿蜒充斥著困難的路,因為困難所以有價值、也因為困難所以鮮少有人能到達,抱著正向的想法去投入、找出這條路、克服這些路上的負面因子,No pain no gain,沒有極大的付出、別想有什麼樣的成果與收穫,我們常常自己都忽略、或是根本不會注意到一個成功的人背後付出那巨大又可怕的努力、熱情、時間、甚至挫折,這世界上天才很少、能全面的天才更少,未來的世界因為多變充滿著更多的挑戰,但也因為這樣充滿著更多的機會,熬得過就是我的,我一直這樣提醒著自己、相信這樣的信條。

加油、加油。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比爾蓋茲於 TED 的演講:瘧疾、教育



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 TED 的演講中,前半段提到了瘧疾的可怕與影響,以及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但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後半段,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教育中「老師」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踏入社會後就一直在教育、學習的領域打轉,看了點研究文件、與各級學校的校長們接觸、跟第一線的老師討論、自己上台當過老師,真的覺得「老師」是具備極大影響力去左右這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角色。

而老師所需要具備的重要特質,不是專業深奧的知識、更不是幽默風趣的態度,而是強烈的感染力與相信生命的熱情,我覺得這種特質是跟其他的行業有些不同的。

小朋友們、學生們的腦力、智力、能力我相信都大同小異,真正的天才或是笨蛋都佔少數,但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卻仍舊是把整個國力反應在那10%上下的菁英中,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一個國家的前30%或40%的人都具備其他國家前10%菁英的能力,那會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這樣的情況不可能發生嗎?若有機會達到這樣的目標,這類型的投資是不是遠比其他投資(例如:國防)來得更重要、更有價值?之前曾經跟同事聊天討論到,假設我們能夠創造出一個系統、技術,能夠讓全台灣的小朋友數學能力都能進步10%,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幾乎像是創造了一個毀滅性武器一般地驚人。

而若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回歸到這篇文章想說的,關鍵點是怎麼找出我們這個社會中,具備當老師資質的人們,然後把這些人丟進教育系統中,其他的什麼教育環境、資訊科技比起這個或許還是其次,當這些人能夠進入到學校中,帶著一個班上的人,讓小朋友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能夠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或是喜歡上這些科目、帶著強烈的興趣去上課、甚至深刻地與自己的生命做結合。

師範大學這幾年角色的轉變很尷尬,原本肩負起全國師資培訓的重責大任,卻在近年發展加上社會價值觀的轉變,讓師大漸漸失去了師大這兩個字本身或許應該具備的意涵,我在想,如果師大能夠找尋到剛剛前面幾段的定位點,真正向全台灣宣示回歸師大的本質,專心致志地培養具備真正有教育特質的人們成為台灣的老師,那師大的價值絕對會比台清交成任何一間學校都來得高、來的有影響力。

不過回過頭來,我還是會努力把「未來教室」這個教育科技的環境建置好,等著這些最棒的老師來使用。(笑)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因汗水與淚水點綴而閃耀的青春


今晚在朋友的 Plurk 上面看到這一個 Youtube 的影片連結,當中的內容是日文的,但仍可以猜得出來裡面描述的應該是日本高中生在爭取甲子園賽事(也就是日本最知名、最重要的高中棒球聯賽,相關網址請參考這邊,台灣早期日據時代也有參與呢,真有趣),各縣市地區代表的高校,在爭取這樣一個前進甲子園殿堂的過程中,那些賽事、練習的點點滴滴。

從這樣的影片當中,可以看得出來這些高中生在這樣一件事情的努力上,是投注了多麼巨大的熱情以及努力在其中,從平常不眠不休的練習活動中、從賽事的專注精神力上、從最後結果的歡欣鼓舞或是難過的無法自拔,表現出來的精神力實在相當令人動容。過程裡的汗水、最後結果的淚水,從堅定的態度、旁人熱切的眼神、到失敗後的擁抱,全心全意投注於這樣一個夏天,不論怎樣,都是因為汗水與淚水而閃耀的。

看了這樣的影片在回過頭來想想台灣的大家,其實台灣都以經濟至上、賺錢優先的價值觀真的是正確的嗎?(又或是說沒有正確與否,是「比較好」、「比較適合台灣」的嗎?),教育小朋友的時候要大家考得好、考到好學校、進好科系、找好工作;踏入社會以後政府天天強調拼經濟、產業條例、創新前瞻研發、科學園區、競爭力...,看來看去台灣的環境什麼都是以商業、資本主義掛帥,這樣的氛圍實在令人失去熱情,難怪每個走在路上的人們眼中,都好像消失了那種年輕時才有、雖然帶點純真傻氣卻耀眼的光芒。

灌注了熱情活力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不論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企業經營的狀況、日本世代傳承職人的文化,至少我從這樣的一個年輕時期充滿精神力、活力、情熱的事件中,觀察到剛剛提到的價值,如果這樣的熱能可以持續延伸到整個人長期的生命中、工作裡,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事情。

美國的拓荒者精神、勇於嘗試以及貼近自身興趣的社會文化的確體現出這樣的價值出來,東方的文化欠缺了這樣的一環,當然很多的文化有利有弊,但如果站在華人文化的原有框架中,如何在某些面向跳脫出這樣的框框、整合其他文化有價值的優點,形塑屬於在地的嶄新文化(可能嗎?我也不知道),真的就太棒了。

每天在跟別人比 GDP、比經濟成長率的人生令人感到無力且乏味(或許也的確有人喜歡這樣的人生),但我真希望大家能在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情形之下,只要自己不會餓死、渴死的情形下,吃這麼高級、享受這麼奢華的人生似乎不是這麼必須的時候,能夠喜歡自己的工作、愛自己的人生,人家說:「認真的男人最帥氣」、或是「認真的女人最美麗」,或許就是因為由衷喜歡而認真、因為認真而閃耀出那眼神的價值所造成的吧。

共勉之,我告訴自己:「我很努力、這就是我要的。」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這世界...遠比想像中複雜多了...


從學生轉變為上班族,除了生活作息的改變以外,其實也發現整個眼界都不同了起來。學校的生活相對來講單純得多,比較嚴肅的目標只有把成績考好,每到考前臨時抱佛腳、臨陣磨槍地努力著,週遭的朋友同學很多,不喜歡的自然很少往來、眼不見為淨,不太容易影響心情,更不會影響考試考好這個目標,其他的生活可以快樂地吃飯、遊憩、打屁、哈拉、交朋友。但工作卻不同,進到一個單位,上司、同事、下屬的關係就定好了,除非你去到一個爛公司,否則通常這些人會穩穩定定地陪著你好一陣子,每天早上進公司、到中午吃飯、最後下班,一天有絕大部分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會跟這群人打照面,要閃閃不開、要躲躲不掉。

在公司裡面的工作目標更為多元,不是只有你自己做好分內工作的事情就好,通常所謂團隊合作就是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必須跟長官溝通、跟同事討論、與下屬互動,要掌握的不是只有一個面向的事,從一件工作的執行效率、到與團隊成員的合作默契、跟客戶的互動關係,講話的技巧、人際的營造、表達的能力等,沒兩把刷子還真不容易面面俱到。

更別說在工作上如果遇到那些跟自己頻率不太合拍的人了,下屬抱怨長官不懂自己、不會用人、只會出張嘴、嚴苛、摳、沒想法、個性難相處、自以為是...;長官抱怨下屬不聰明、主動性不足、不會舉一反三、理解力低、不尊重自己、與其他同事配合度差...。這樣的情形變成常態,似乎在各式各樣的朋友口中都可以觀察到這種業界文化,這樣的落差是換了位置換了腦袋造成?還是只是同理心不夠?(從上班族之間火紅的我是馬克部落格即可明顯觀察出這樣的現象,從一個輕鬆趣味的角度來解析職場生態、紓解小上班族的苦悶)



「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不是件容易的事,外在的:所處的高度不同、位置不同、承受的壓力不同、被要求的目標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內在的:生長的環境不同、形塑的價值觀不同、培養的邏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處世態度不同...。多元複雜的條件造就鴻溝的產生,華人文化檯面上的好來好去更難把兩邊的資訊在一個溝通順暢的橋樑上做有效的傳遞。

成熟的文化是同理心的展現、而同理心的展現卻也不代表是完全的體諒與理解,然後不去干涉對方、批評對方,而是可透過溝通來找出共同的目標,對事物的討論批評留在會議室中、信件中,不是真正把負面的討論批評帶入一般生活、平常情緒中。

「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就失去了觀察到他優點的能力,相對的也間接放棄了學習到這個優點的機會。」

從2.0的研究一路下來,我一直深信週遭的人們都是某個領域的臭皮匠,都各自有各自的優點跟長處,只是或多或少。而一個不討喜的人沒有必要要求自己能愛他(這是太宗教的要求了,也真違反人性),但卻應該不至於到全盤否認、批評的一無是處,只要聽到跟這人有關的就捂住耳朵、關閉溝通渠道,或是立刻立起既定成見的大招牌。長官能幹到那個位置,一定有他的能力,即使是只有嘴砲能力,那也是能力之一,批評容易、做到很難,自己不見得能做到;下屬的能力有時會出乎你的意料,一味的責罵、負面評價與擔心、不給予表演的舞台或適當的空間,有可能是你的損失。


不過實在不簡單,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有每個人的特殊性,有的時候也難怪說婚姻是大家必經的路程,踏入社會後總覺得很多的話、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態度,在這個社會、公司、人際氛圍下不見得可以暢所欲言、無拘無束表現出來,總是會有個伴讓你傾吐、天南地北、無拘無束的倒,也總是會有個伴能忍受你的缺點、說話直接、坐沒坐樣、臭腳丫、三天不換內褲、襪子亂丟、挖鼻孔、吃飯大聲、放屁很臭、忘東忘西、小氣巴啦...(我只是舉例!不是說我有!),永遠陪在你身邊,這樣的代價,就是一對一的婚姻,哇哈哈。

總之,總覺得這個世界很複雜,但我希望自己不要失去這原有的初衷,但至少我到目前為止我不覺得我在人生的路上有很討厭誰,討厭到私底下想批評他的地步,這是我的個性,可能比較溫和、但也可能搞不好只是我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成熟大善人也說不定,哈哈哈。

【備註】圖片轉自我是馬克部落格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最初、最真實的自己

三年多前從研究所畢業,上了台北、進了資策會工作,算是活了這麼大的二十幾年來,正式離開桃園進行長時間的獨立作業(?),新的環境、新的朋友圈、新的生活作息、新的工作內容...,極大的轉變在人生裡頭發酵,也因為這樣的轉變,其實讓我漸漸忘記那大學時期、研究所時期,那個在心靈上比較開放、自由、彈性、空白的自己。

以前的我,走在路上喜歡觀察,看著天空、看著建築、看著櫥窗、看著路上的車、看著人來人往,感覺上都可以在這樣細微的人生事物中找到感動、有所心得、獲得成長。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很享受這樣的時光,看著自己選擇的書、放著各種類型的音樂,常是跟自己內心對話。跟朋友出遊,最喜歡的不是住高級的飯店、不是吃好吃的美食、不是奢華的行程,最愛的是那種能再晚上大家聚在一起,穿著亂七八糟醜不拉機的睡衣,聊著各式各樣很白痴的事情、很有趣的故事、很感動的回憶。

上了台北的人生變化、以及突然變成一個人的生活,的的確確打亂了我生活的步調,雖然不至於造成工作表現跌落谷底,但也的確讓我跌跌撞撞了好一陣子,盲目地追著一些似乎不是屬於自己喜歡的、在乎的事物,為了太多好像不是這麼重要的事煩心、投入心力,也因為這樣搞得自己傷痕累累、壓力沉重、身心俱疲。曾幾何時,我是個害怕孤獨、討厭孤單的人,這不是我。

但我也認為自己幸運地在這段日子裡,很多的人、事、物沒有因為這樣變得太糟,很多很棒的人持續出現在我的週遭,很多很好的事情也還是在發生,最親愛的家人更是持續陪伴不離。直到最近,我漸漸才比較找回那以往步伐的大小、那個跨出去頻率的快慢,檢視這樣慢慢進步的變化在發生,又開始回味、開始享受半夜騎著車吹著晚風的滋味,開始記得那些與知心老友相聚的感動與快樂,我很感謝老天。

嘗試把自己這個杯子倒空,搞清楚自己這樣一個杯子的形狀,我相信這樣才能更容得下屬於自己的那杯水。

曲線已過了最低點,放眼未來又是個持續向上努力攀升的日子。(笑)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電影版第一集觀後感

今晚是第二次看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電影版了,上次好像是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看的,而今天則是在HBO看了這部由影集紅到拍成電影的經典之作,或許在飛機上的環境、氣氛的問題,狹小的空間、不舒服的飛行旅程以及周圍滿滿的人,讓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雖然覺得不錯看,但卻沒有甚麼太深刻的感覺,但今晚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本來想要早點睡,結果九點一到電影開播,卻又不自覺地被吸引著一直看到最後,而這次也特別有些感觸。

看過這部影集或是電影的人都知道,慾望城市是藉由四位感情相當好的熟女為故事基礎,延伸出發生在她們周遭的人、事、物來貫穿所有的劇情,同樣地在電影裡也是如此,主線是女主角凱莉布萊蕭的婚禮的高潮迭起,卻也同時平行地描述了其他三位女生的感情世界所發生的、不同面向的事件。

我覺得慾望城市成功地打造了女生最愛的幾個元素:
首先是最明顯的「時尚」概念,當中四個熟女都算事業有一定基礎、甚至是具備比較在於金字塔高層的社經地位,因此從裡面的衣著、鞋子、包包、帽子,無不圍繞著所謂的名牌(Label)打轉;而他們的生活也是從白天高雅前衛的作家工作、律師工作、好萊塢工作等,點綴著各式的三餐美食,一路到晚上豐富的夜生活、時尚派對,燈紅酒綠的營造出現在社會令人稱羨的時尚感受。(或許這特別對女生有無比的吸引力吧)

而第二個感覺上則是那種「這就是我的生活」的平易感受,對於電影工業來說,要吸引男生掏錢進電影院看電影的重點,無非是「英雄」、「氣概」、「熱血」、「刺激」等那種高高在上、生活中不太可能發生的屬性概念。但在慾望城市裡我們則可以觀察到,這些所描述的人事物,很多都是刻意去點出「人」那平凡的一面,那種「深有同感」、「我也遇過」的氛圍。這些細微的小事情、小地方,因為女生的敏感與細心,容易變成內心深處記憶深刻、有感覺的觸動點,而當這樣的味道、隱約在電影的故事情節中表現出來時,雖然事情不那麼完全相同,卻也夠讓所有的女生感覺到「嗯嗯…真的就是這樣」。

最後,則是最重要的「愛情」元素,四個女人、四種不同的個性,面對不一樣的愛情、展現不同的愛情觀、反應出各種的行為,在電影中凱莉與大人物(Mr. Big)之間那種很深的愛情,卻參雜著原本大人物複雜的背景、以及凱特本身對於年紀與婚姻的矛盾;莎曼珊豐富的情慾世界與放蕩不羈;米蘭達的保守與古板;夏綠蒂的天真與矜持;從四種不同個性所去打造的愛情故事,從很多細微的互動都可以讓人體現到愛情原來也有這麼多不同的面向,有很現實的問題、卻也有很多令人感動的部分。

我自己感覺,這完美的三角構築了整個慾望城市的世界,讓這樣的影集可以從很多小地方都可以說出很平凡卻又生動的故事,來打動、感動全世界女人的心,而在電影版裡面(其實我也沒看過幾集影集)我也從凱莉跟大人物之間那種從鬧翻、到理解、到發現愛還存在的幾番轉折,看到很多我自己感情生活中曾經遇到的點點滴滴。

總之,第一集很多劇情的小地方讓我印象深刻,從裡面可以看出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最不同的「個人化」、也就是所謂的「小我」的表現,在在點出很多專屬於個人的價值觀,感覺上這跟東方常常強調「大我」的狀況是很不一樣的,但也因為這樣卻也更體現出這樣大差異中的相同點,也就是「愛情」元素的令人著迷之處,我相信不論時代、文化怎麼演進,東西方文化差異多大,愛情永遠是最浪漫、最致命、也最吸引人的感情元素首選吧。

【後話補充】
另外,這四個女人之間互補、堅定有趣、相互信任、依靠的友誼,或許也是此片吸引女生的重要賣點之一吧。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初生之犢

從研究所的小毛頭畢業後,選擇了國防役進入資策會教研所工作也三年多了,前兩年的技術型文章產量很多,常常對於 Web 2.0、Learning 2.0 有些想法,立刻在工作上或是回家後就會興致勃勃地把心得轉換成長篇大論的文字,然後貼到部落格上。

而踏入這個領域也有一陣子了,發現自己實在知道的很少,雖然知道部落格是個人的小空間,而且部落格文章本來就不一定要多厲害、多有深度,在 Web 2.0 的環境之下,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各種菜色對不同的人都有幫助,但還是會多少覺得比較不敢大放厥詞。

雖然後期比較轉變在研究實體「未來教室」的科技化教學支援上,不論是在於老師的教學、又或是學生的學習,如何透過科技化的設備、軟體、平台、內容達到輔助效果,提昇教師的教學成效、學生的學習成效等,也有不少的心得,但相對前兩年來說,真的文章產量銳減,少了很多。

曾經在外面跟一些這個領域(數位內容、出版、數位學習、軟體工具等)的業者打交道、聊天的過程中做自我介紹,大家聽到我的名字後通常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這名字好耳熟(大概是因為我本名是個超級菜市場名字的關係),而另外一種就是「喔,那個常常在網路上有一些心得文章的那個人」。

後者其實是讓人還蠻有一些成就感的,雖然不知道他/她對於文章內容評價是正面還是反面(哈),不過至少代表他有看過我寫的文章,現在比較沒有寫文章的熱情(還是我懶惰的藉口?)、其實內心深處多少是覺得有點可惜的,人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地顧慮越來越多、考量的條件也越來越廣,雖然有所成長、學習,但也失去不少啊...。

我想我還是會努力看看的...哈哈。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其實我算是一個不太會理財的人...

P1040163 說實在話我不是個會理財的人,投資上也很保守,自從三年前國防役開始踏入社會,每個月有薪水的進帳,一部份交由媽媽(這部份包含房租、就學貸款)、另外剩下的就只有爸爸幫我選的一個定期定額每個月的基金投資(好像是歐洲的健康、醫療照護類型相關基金吧?),其他就單純只有存在銀行、或是投在家裡的豬公裡面。半年前想說有點閒錢,跟著老爸去銀行開了個股票投資的戶頭,只要簡單的網路下單就可以的動作,也因為比較沒興趣所以沒花太多時間研究、不敢貿然亂買之下,戶頭也呈現長蜘蛛網的狀態。

(圖說:七月十八日公司同事陳可愛生日,昨天星期六一個人在家想說夏天到了很長穿T恤但家裡好看的剩下沒幾件,於是就殺去東區SOGO買禮物順便大採購,一共買了兩件Levi's牛仔褲、兩件Tommy Denim的T恤、一雙Onitsuka Tiger的鞋子、送可愛的瑰柏翠護手霜組,所以今天穿新衣新褲新鞋參加慶生會的照片,哈哈哈。但覺得自己真的快三十了有差,眼尾呈現下垂貌,哈哈哈。詳細照片請見此連結。)

其實我自己想過這部分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1. 資策會這份第一個工作還算是我自己很喜歡的工作,跟以前學生時期研究的領域一樣,也算小有心得,所以在興趣底下的工作態度變得比較積極,積極就會讓自己在很多時間埋首在工作裡面,比較沒有時間去研究理財、投資等複雜的資訊。2. 個性上我覺得我比較算是那種開源型的人,價值觀上覺得人的時間固定、也就是手邊資源固定,而也因為我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所以我都寧願把時間花在工作上、嘗試力爭上游,期許以後能夠不論在薪水上能有一定的成長,而比較不喜歡花時間在研究投資。3. 小小的覺得不是這麼地在乎「錢」這個東西,不太會看得很重,但也知道也不是不重要。

總之因為一些原因所以不太會去投資理財,再加上自己很喜歡買些有的沒的,像是昂貴的3C產品如相機、電腦、筆記型電腦、ipod touch、音響...等,或是愛打扮地買衣服、褲子、鞋子、眼鏡、外套...等,好朋友還有老媽都很擔心我這傢伙不懂得理財、存錢,以後老了會很慘之類的。常聽到這樣的叮嚀其實多少自己也會有點擔心,是不是真的這樣很不好?不過其實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不希望自己花錢的時候會放不開、省東省西、太計較一些小地方,寧願花很多時間加班工作努力開源、也不想特別節省,不知道為什麼?

但目前為止一路走來算是老天眷顧,總覺得自己很幸運,工作上很順遂、遇上自己喜歡的工作,有很多的努力也都算有些成果;這樣的收入也還可以在台北輕鬆地養活自己,家裡的爸媽不用我特別的經濟支援。今晚自己買著爭鮮壽司(八盤兩百四十塊)、清心的葡萄柚多多(大杯六十塊,好貴但好好喝!)回家的時候特別有感觸,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也很幸運,台灣應該有很多人不見得能有這樣的生活可以過、有著很多的煩惱與現實的問題要解決,比起他們、我真的過得很不錯了,有種很單純簡單的幸福感受。

下個階段是希望能夠買自己的房子,主要是因為希望有個「家」的環境能夠讓自己佈置,然後每天下班回家都有回到自己的窩的感覺,很溫暖舒服,但租房子總是就比較沒有那種「歸屬感」,覺得好想要有個小窩。但目前為止看著台北恐怖的房價,覺得有點遙遙無期、看不到可能的機會點。但!不論怎樣,就過著自己決定、掌握的人生囉,努力踏實地走著工作上的路,很多購物的欲望只希望不要太常興起,哈哈哈哈。(抓頭)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男人體內的運動因子

今年世界盃足球賽的期間,還搭上了網球四大賽溫布頓草地賽的進行,應該整個讓全球的男性同胞們體內的球類因子又活躍了起來,守在電視機前、搭著零食宵夜啤酒的生活應該變成最近全球男人們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也讓我開始回想起來從小到大喜歡的各種不同的球類運動。

一個男生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裡面,好像對於運動這件事情都有種莫名程度的熱衷,尤其是球類的運動,不論是喜歡參與其中、三不五時就去打球,又或是對於看球賽這件事情有著相當的熱忱。不過對我自己來說好像喜歡的運動也一直在變化,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到現在,每一個時期喜歡打的球、喜歡看的球賽都不太一樣,不知道是我個人的特殊狀況呢?還是一般男生都會這樣?

記得國小的時候,最熱衷的球類運動是:躲避球,可能是因為小朋友力氣還不大,所以國小班上的男生很常下課就殺到躲避球場打球,或是體育課老師就是讓我們打躲避球,因此當時除了覺得能夠丟出很猛很快的球是種驕傲外,更愛看躲避球的漫畫,記得當時最紅的就是:「鬥球兒彈平」,漫畫主角可以丟出什麼火焰球之類的、或是最強對手可以丟出各種名目的「魔球」,實在很吸引當時是小朋友的我們。直到現在,怎麼想也知道人類不可能丟出那種違反物理定律的躲避球,自然也就覺得反而很好笑,但當時心底那種對於這部漫畫的悸動,仍記憶猶新。


後來國中前半段時期,大概熱衷於棒球跟籃球,棒球是因為家庭因素,因為是好朋友幾家人的小孩會湊在一起,用報紙包著一小塊石頭增加點重量,捆了好幾層報紙後用膠帶纏起來的「自製棒壘球」很適合闔家一起打,幾乎不會有危險性,所以當時還因為這樣買了護具、手套、球棒等,常常在自家的大院子或是跑去國小操場就打了起來,還真懷念。而中華職棒大概也是那個時候是全台灣最瘋狂熱衷的運動吧,還沒有簽賭案發生時期的龍迷、獅迷、象迷、鷹迷,真的讓人很明顯感受到國球的魅力。

而籃球則是因為那個時期出了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的原因,率領公牛隊以及當中幾員大將如:Pippen、Rodman、Longley、Kerr、Kukoc...等,創造的九零年代公牛王朝,實在是太驚人,有著七十幾勝的單季球季紀錄,擁有神乎其技得分能力的Jordan,後仰跳投、灌籃(後期老了越來越少)、快速帶球過人、拉竿...,實在令人目眩神迷,當時國中的我還因為他開始蒐集起NBA的籃球卡,現在還放在家裡有四五大本,甚至還買了Jordan在Nike出的幾代球鞋,房間掛的也是公牛的大浴巾在牆上,真的有夠愛的,也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連他們的冠軍戰對手我都記憶猶新,尤其是猶他爵士、超音速、湖人、尼克...等)

也趁機懷念一下當時超強的 Michael Jordan,而這也是他比較後期的,1996年之後,我也比較有印象的時代,實在是很全能啊,Unstoppable(拜):


籃球這個運動其實從國小開始就有接觸,家裡搬家後在院子裡買了可以調整高度的籃球架,但一直到了國中開始很愛打,也因為有國小的練習所以在國中不算差,也一直打到高中都很愛下課或是放假就幾個朋友約約打三對三籃球,上體育課時也很討厭體育老師前面花很多時間熱身或是講廢話,都很希望快點結束不要浪費我們的籃球時間。(不過當時高中幾個比較厲害的都會湊成一隊,還蠻討厭的,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一直打都不用下場,太賊啦)

高三時期開始愛打撞球,不愛看撞球但喜歡打撞球,下課都不唸書跟朋友殺去撞球場打,當時也因為這樣也還算有點準度,對於中壢的撞球場生態也比較熟稔,或多或少也堆疊出高中時期那段青澀、一股腦熱情也有點小小不成熟的回憶與生活,蠻有趣的。

大學時代愛打籃球,但越來越不愛看籃球(可能是沒有一個超強的巨星那種勢如破竹的氣勢吧),足球活動當時漸漸在週遭朋友之間變成顯學,但當時的我就是不覺得足球有什麼好看,花很多時間在中間踢來踢去、然後時間漫長很無聊,當時還是喜歡看棒球。

值到現在最愛看的變成了網球、棒球、足球三種,網球從研究所時期就越來越覺得好看,幾個知名球員的技術、能力真的相當卓越,看網球變得相當享受;棒球是因為開始接觸大聯盟的關係,很多球賽裡面有太多精采的守備、攻防,加上後來又有王建民、郭泓志的加入;這兩屆的世界盃足球賽也漸漸可以欣賞足球的好看,互相的默契、快速導球傳球的能力、合作的進攻模式到個人的帶球技巧等,真的也還挺好看的;籃球到現在這個年紀反而不是很愛了,奇妙。

回憶之旅就到這邊,最後看一下今年 2010 年我們台灣盧彥勳的溫布頓網球賽驚奇之旅在打贏美國第五種子 Rodick後在八強賽遇上第三種子的 Djokovic 而止步,相當可惜但也是真的寫下台灣網壇歷史,為盧彥勳鼓鼓掌的同時,也來看看這個對手、世界排名第三的 Djokovic,除了精湛的球技外、還有絲絲入扣的模仿演技(當中模仿了很多網壇名人:Ruben Hidalgo Ramirez/Roddick/Volandri/Nadal/Sharapova/Federer):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林志玲花園工作區( New Version )

幾乎剛好是兩年前我寫了一篇林志玲花園工作區的文章,敘述我這個林志玲控怎麼去佈置我的座位的。當時就已經貼了不少報紙、海報,不過兩年過去了,我的蒐集也成長不少。

這兩年只要知道早上的爽報、Upaper有新聞,自動就會剪下來貼著,然後華航月曆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一個月一個月剪下來,而同事們知道我喜歡她也會特別幫我保留一些雜誌、或是廣告傳單等,只要有她代言的幾乎都有(馬桶、按摩椅、按摩腳的、房地產、手錶、...實在太多),不知不覺也真的搜集了不少。

比起現在,看著當時的照片,隔板其實還有挺多空間的呢,跟現在完全不同。而從當時一直以來也都覺得自己的座位大概再整個資策會裡面應該也是數一數二有特色的,應該可以投書到林志玲的經紀公司,請林志玲本尊來參觀看看吧,哇哈哈。(做白日夢)

而最近呢,我們單位做了一些組織的調整,所以整個座位都要大搬風,我也趁這個機會重新整理自己的座位,把整個林志玲花園工作區做了更美輪美奐的佈置,哈哈哈。
(補充:右邊這張是之前的照片,這次忘記拍到了,這張還在,整個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整個布置的狀況...

首先先介紹還沒佈置之前的座位狀況,這是還沒佈置的座位前方,空空的牆面,
桌上有一堆準備要貼的素材:
P1030868

接下來是還沒佈置的右邊隔板牆面,乾淨的淡紅色隔板(我們單位隔板算蠻高的
,還不錯,哈),面積還挺大的:
P1030867

這張照片左邊有一個盒子裝著滿滿的剪報,然後有一些是華航這兩年的月曆照片
、有些是明信片、有些是代言廣告的海報、有些是雜誌照等:
P1030866

整個把原本的牆面拆下來,感覺起來我們單位可能有一半以上的磁鐵都被我用掉
了,全部聚集在這個大碗公裡面,還有可愛的驢子磁鐵、烏龜磁鐵:
P1030871

接下來是完工圖...

第一階段我先把以往的月曆海報貼起來變成一道牆面(華航月曆2007、2008、
2009三年,前兩年各有12個月、第三年只有6個月,剛好加起來30張):
P1030876

今天下班前,搬座位的完成度大概到90%了,首先來看看座位正前方的美景:
P1030879

然後呢,是右手邊的月曆牆、一部分2010年Yahoo月曆、一部份剪報:
P1030882

最後就是座位的正後方,以前後面沒有書架,所以可以貼得滿滿的,現在後面
多了書架,整個略嫌擁擠了些,哭哭。
P1030883

今天整個新環境幾近成形,也因為這樣的搬動動作讓我有機會整理兩年下來累積的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東西,像是一些紀錄啊、同事出國的紀念品、手抄的各種筆記、公文、開會通知、環保意識太強累積的一堆塑膠袋紙提袋、影印的報告、投影片...,整理的過程也跟著回憶了起來許多事情,不知不覺自己也在這裡待了三年了呢,許多的人事物都變了,讓人有種淡淡的惆悵。

不過整體而言搬到新座位,桌面也清乾淨許多,簡潔、整齊、有條理的環境讓人為之一振,希望接下來日子中能在美麗的林志玲環繞下持續工作努力加油,繼續鋪陳著自己人生中工作的故事情節,加油、Keep it on!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好一個正姐:凱特貝琴薩(Kate Beckinsale)

愛看美女正妹是男生的天性,認識我的大家都知道我是林志玲的大粉絲,但其實我只是喜歡看正妹而已,對林志玲也沒多瘋狂啦。而對於漂亮美女我也蠻常在 Plurk 上分享給大家看看,好像比較少在 Blog 上分享,這邊寫的文章大多比較正經些,哈哈哈。

這次特別看到一段很正的影片,是關於凱特貝琴薩(Kate Beckinsale)的性感小短片,對這個外國美女最早的印象是她主演決戰異世界(Underworld),雖然我沒看過這部片,不過對片中她所飾演的美女吸血鬼的造型印象深刻,但當時卻不覺得她很漂亮。

直到也有一陣子以前看了命運好好玩(Click)這部電影,發現當中飾演主角亞當山德勒(Adam Sandler)老婆的女星怎麼這麼正!整個驚為天人,覺得這女生身材又好、臉蛋又有氣質又可愛,一查之下沒想到竟然是那個吸血鬼!凱特貝琴薩!1973年生,比林志玲大一歲而已,出乎意料,果然國外女生看起來都稍微會年紀大些。

剛好今天又瀏覽網路看到她替美國君子雜誌(Esquire)拍的線上短片,真是又正又辣,貼上來給大家分享分享。(不過還是覺得東方女生比較漂亮,西方金髮碧眼的覺得驚艷的好像比較少)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Education Re-engineering: evolution to revolution(上)

最近的工作研究上其實我們內部探討了很多科技應用於教育現場的支援,老師怎麼從教學情境出發、設計各科目對應的科技化教學活動,應用開發好的軟體工具、搭配電子白板、電子書桌、電子書包等硬體,進行「未來教室」內的創新教學,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等目的。

而這樣的一個解決方法,除了前幾篇有提到的主動學習動機問題(active learning)、學習者中心(Learner-centered)等問題要解決外,最近在大家的討論之下也發現,整個教學的情境與流程是不是可能也會有大幅度的革新?這部份是我工作上整個組織近期也相當重視的重點。

在今年五月份最新由美國教育部所操刀提出的美國教育科技白皮書草案(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 Draft)中特別提及這樣的現象。科技化的衝擊對其他領域都有顯著的影響,從製造業、金融業、物流業…等來觀察,科技的導入提高了產能、效率,造就了大幅度的躍進性效益。而到了今天大家開始漸漸將教育這件事情看做不再只是社會、福祉議題,擴大到所謂「經濟、競爭力議題」時,教育的產能(Productivity)或成效(Performance)就相對越來越重要。


也因此在整體投資(不論是時間上或是金錢上)於教育上的資源,也漸漸必須到了必須斤斤計較、每分每毫需驗證價值的時候,所以我們開始思考科技化對教育是否能帶來什麼樣的衝擊?這樣的衝擊是否是可以運用在現場教學環境的支援上?如同其他領域一般,帶來大幅度的產能提升、效率提高等成果?

但也必須從其他領域的狀況觀察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科技化的導入伴隨著的是所謂流程的徹底改造,例如電子化交易顛覆了原本傳統的交易流程、資訊化公文系統轉變了既有的組織管理模式、社交網站造就了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鏈結型態…,也就是說在教育科技的導入上,也可能必須搭配某種程度大規模的教學情境、模式、流程、方法、概念、思維上的轉換,老師在教學上、學生在學習上、學校在行政運作配合上,都可能有所大幅度的調整。

以目前傳統的教育模式來看,多屬於一尺寸多用(one-size-fits-all)的狀況,每個人雖然家庭背景、吸收能力、成長型態、價值觀都不盡相同,但在學校卻容易陷入大家都吃大鍋菜的情形,每個人吸收的點只好自行從中找到定位,超過老師進度的人覺得浪費時間、跟不上的學生覺得無力…。而未來這樣的情形是不是能有所轉變?嘗試在整體教育方式上,更貼近個人的需求,達到美國教育科技白皮書草案中提到的:Individualization、Differentiation以及Personalization,或許是我們下階段必須努力的目標。(媽呀,這三個字中文真難翻譯得貼切,索性不翻了,英文真不簡單)

to be continued...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2.0 = User driving forces

這是上週六發生的事情...想了想要貼什麼圖,覺得...這是代溝的問題,趨勢持續發展的同時,世代鴻溝的間距也越來越短,從早期的十年、二十年,到現在的三年五年,來貼個 GAP 吧...

我發現「不服氣」跟「生氣」這些情緒是促使我努力寫部落格文章的關鍵因素之一,早上參加了一場科技與教育對話的研討會,在會中聽了不少教授、老師、廠商的想法,從各個觀點去闡述對於「科技化教學」或「資訊化教學」領域的立場,從教學面的成效性問題、教育的經濟產業議題、教育模式的轉變、到科技設備在教育上扮演的新角色等…,收穫很豐富、也了解了許多從不同的專家觀點來看這件事情上的心得。

就目前的趨勢而言,除了很早以前就提及的新學習模式的轉變,例如:Web 2.0對教育面的影響,造就在網路上學習新的模式像是分享(sharing)、共創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t)、長尾效應(Long tail)等,大概在我部落格很早很早以前的文章就已經提過,這大致上大家都是同意這樣的發展狀況。(不過以往的比較強調網路上的學習行為,也就是一脈相傳從e-Learning的角度來看2.0這件事情,所以比較偏重研究於Learning 2.0網路相關方面的應用)

但就現在比較多在討論的想法上,開始漸漸把教育視為重要的「經濟」議題,並不是從產業的角度來看,而是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研究,且從這樣的經濟議題去延伸更強調所謂的「產能」(productivity)。


從新的美國教育白皮書計畫(NETP 2010,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2010)這份資料中提及,未來將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能力如創新、問題解決、協同合作…的方法,將搭配革命性(revolutionary)的教育型態、方式(process)的改變。例如說:現在大多世界各國的教育體制都有比較制式的步驟,以台灣為例就是小學六年、中學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等,但這樣的狀況是死板板的,也就是說今天對於多樣化發展的小朋友來說,這樣規定的死死的階段真的是正面的嗎?

所以,未來在新的教育情境上,可能會發生班級上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教學進度,在NETP 2010中,收斂出來更強調學生的異同性(differentiation)、個別性(individualization)以及個人性(personalization),根據這些不同的向度,給予貼切、適合、符合學生需求與未來發展目標的課程發展規劃、以及評量模式。

但這篇想要講的重點不在上面那篇(不過NETP 2010真的說了很多不錯的觀念,或許有寫心得想法的時候再分享),這篇被氣到主要想講的重點在於:「學生的需求跟動機」。

什麼意思呢?其實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在今天的研討會中有位先進分享了幾個很明確的調查結果,第一:學生整個生活的時間花在遊戲、遊樂上佔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在學習上只有百分之十;第二:學生對於未來,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會擔心就業、踏入社會的問題;第三:學生絕大多數了解未來的競爭來自於全球、而不單只是於台灣或中國;第四:多數學生對於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課程仍不太具有信心。

從以上幾個調查數據可以很明確的發現,學生其實是有在想事情的,是有在注意現實狀況的,不是只有完全的玩樂主義、享樂主義至上的想法,也就是說,目前這些教授、專家、廠商、業者、政府…所提出的教育解決方案,除了完全無法達到我們希望達到的成效(高層次能力)之外,更嚴重的是學生在教室中根本無法很明確地體現所謂的學習動機(incentive/motivation)。學生不愛上課,慘一點的就是翹課(所以學生認為不上不會影響未來的發展),好一點的去上了,帶了筆記型電腦然後都不會看老師,自己埋頭做自己的事情。

我們從2.0的角度來觀察,它的最大威力在哪?威力不在於那些可見的結果,我覺得威力是在於最根本的「主動性(active)議題」,意思是說,人們會去努力、拼命地使用這些工具,重點是在於它夠有吸引力。

在科技化教學上我們一起強調每個人的參與度/融入程度(engagement),但是最根本的吸引力在哪?如果這個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如何讓學生們融入我們開發的教學過程、模式當中?

因此現在趨勢在闡述所謂的產能(productivity)這件事情上並沒有錯,但我認為在教育上這件事情是個終極目標,在這個步驟的前一步,還有更重要的參與度問題亟需解決。目前大家都在想,怎麼樣新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可以提高產能,可以提高成效,提高的成效如何評量,新的成效又是注重高層次能力的成效,而高層次能力的成效又該怎麼評量…等,這些我認為應該必須搭配所謂的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這件事情來進行才有機會。

今天在與教授、專家們分享心得的同時,就有教授說:「你點出重要的問題,這些我們都知道,大家想要交友所以很願意上Facebook、很主動的用,但是學習這件事情不有趣,*&^@$!#%&^$~,今天沒辦法跟你談...」,四五句話就打斷了這個可能的討論、我小小的分享(雖然可能真的沒什麼?),還有我的心情(氣)。

我必須很不客氣的說,這些所謂的專家、教授如果看到一個年輕面孔、或是小朋友上台說話、分享,然後就覺得應該沒什麼好聽的、好學習的,或是聽沒幾句就打斷,然後或許因為自己是專家所以姿態放很高的認為應該沒什麼的話,我只能很嚴重的覺得「你們不知檢討、倚老賣老、自我感覺良好」,更遑論這種心態可以想出什麼了不起的解決方案來,這是我的心得與想法。

2.0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專家,專家的領域、規模、範圍都不甚相同,年輕一輩的思維邏輯比你快、比你清楚、比你豐富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年紀與經驗漸漸不代表一切,更慘的是,如果連Facebook、Twitter、Youtube、Delicious、Plurk、MSN…平常都沒在用的,要說能多貼近2.0、多了解趨勢,我認為都只是半桶水。

「教育真正的使用者是誰?不是老師!而是學生!」,想很多的法子如果沒有顧及到學生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的重點,應該非常難以成功。更退一步想,先不論年輕人說的話對不對、重不重要,一個「叫獸」如果給人的感覺就是高高在上、堂堂了不起、經驗豐富,然後讓年輕人感覺自己不受尊重、好像自己都是錯的,這樣的互動狀況,新時代的學生,能認同嗎?能買單嗎?還是你覺得這是年輕人不受教?哈哈。(還真的很有自我感覺良好的意味在)

總之,在2.0的時代趨勢裡面,從Learning 2.0比較從自學的角度、從網路學習、網路應用的角度來思考解決方案,開始漸漸轉變到從教育現場、教學即時的支援、模式轉變的角度來思考,要稱為Education 2.0或Teaching 2.0都行,第一步我認為還是要解決學生主動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度提升不是只有遊戲性的有趣、快樂,只是甜甜糖衣(也是某某教授說的)、而無成效性。

更何況,我認為積極主動不完全等於有趣,有趣只是其中一種動機,也有很多人用2.0的工具不是因為有趣、不是因為要交友,而是有其他的驅動力,怎麼從這些誘因著手並與教學/學習做連結,這是最難的、但也是最根本核心的問題,接下來才去強調怎麼提升成效、怎麼評斷、怎麼修正到最好,你不是專家、教授、很有經驗、很有理論嗎?這些是你可以有機會比我更容易想得出來的吧!只覺得誘因只是交友、有趣,跟學習矛盾?

今日心情:氣氣氣氣氣(五個氣),氣死我了,我都不敢對我年紀小很多的人自認多了不起、多專家了,你是多了不起…,真的再講一次,華人文化「人」的因素太重(還是東西都一樣?或許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可能真的都有),現場讓我不能很直接的就跟那位教授說出這樣他聽了一定很刺耳的心聲、還要回來用部落格抒發,真的無法完全就事論事,負面的因子拖累進步與發展的速度,唉唉。(不過畢竟是人,如果是我或許也會覺得刺耳,會不會因為這樣而在心裡扣這個頂撞我的人的分、或是之後某個場合伺機報復,或許也會吧,真可怕的價值觀跟文化框框,希望我以後老了不會這樣!切記切記!這是我持續進步的動力!不要倚老賣老,接受新觀點、新趨勢、新想法、新文化!)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未來,所有學校皆公司?

承襲這陣子的研究,其實目前的教育議題已經漸漸轉變為經濟議題,各國開始一方面為了刺激景氣、二方面開始從基礎著手情形下,把投資在教育的金額提高,更開始考量「科技」在教育領域的角色、教師在教育上定位的改變等議題。

而在研究上也發現,現在的教育開始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能力,例如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考、協同合作...等,進一步分析這大概就是開始把「學生」與「員工」這兩個角色做接軌,意思是說既然未來長期人們還是會踏入社會,找到工作定位、社會分工角色,那這些能力不如就在學生時代做培養、把學生與員工兩邊的落差降低、縮短。

也如同我前幾篇文章所述,現在新一代的學習者將有能力透過科技的支援,彌補與上一代的經驗落差,而這樣的態勢我想在更未來會發酵得更明顯,也就是說,未來在學校內的任何課程,都將有可能與實務經驗直接做結合(而且是百分之百,我知道目前美國的知名學府已經有這樣的模式了,但多是「大」公司與「大」學校的合作,2.0 的操作趨勢下,「小」公司與「小」學校之間的橋樑將開始成形),所有的課程都可能是某家公司的營運鏈的一環(產、銷、人、發、財),基礎教育大致仍有打底的課程、偏向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但漸漸往高中、大學、研究所的階段發展,開始朝向非正規學習(Informal Learning)的方向走,而且開始跟公司結合。

這樣的發展狀況下,學校中的同學們互相激盪、蒐集資訊、創意發想等各種作為所產出的成果,將可能直接成為公司可以運用的產品,或是達到一個完成度相當高的狀態,而透過這樣的整合,公司甚至可以降低其內部的營運成本,大量透過 2.0 機制來將豐富、多元的活水導入公司內部,公司內部的文化限制將不會綁住公司的發展,或許是一個蠻有趣的契機。

也因此,假使我是現在的大公司老闆,或許就可以開始思考搶先佈局、投資這塊的機會,透過產學合作的模式,開始影響高中、大學、研究所的校方,公司內部先思考好兩方角度的不同、互相貢獻合作的可能點,透過策略來操作,大公司、大學校的合作有一套作法,小公司、小學校的合作也會有許多的可能。

2.0 更精緻化的分工、更全面性的解決方案,在不同的領域都有發展的曙光呈現,真的可以好好想想、多多思考。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新世代企業管理?

最近的工作其實遇到一些瓶頸,瓶頸不在於工作本身內容的問題,而是在於在管理上面臨的議題,其實在前幾篇的文章中大概隱約也有提及類似的狀況,總之,今年新的一年做了些組織上的變革、整個管理的狀況也大為調整,而我也持續在這樣的調整中找尋新的定位,如果這麼難找,搞不好國防役最後這一年也會變成我在目前工作崗位的最後一年也說不定...(sigh)。

我們先從這篇 Cheers 雜誌文章「五年級生VS.工作新世代」來看起(雖然我不盡同意裡面的觀點),但其實從這樣的文章之中至少不難發現早期的員工跟現在年輕的員工差異已經越來越大,而這樣的差異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但同樣的回歸到我們在學習上研究的狀況來比較,同樣的現在的學生跟以前的學生也不一樣了,為了面對未來更不明確、生命週期快速轉變的世界,培養下一代的方法必須去重新定義,既然在「教學」上都已經有大幅的轉變了,憑什麼在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上仍然承襲以往、完全沒有任何調整?


回歸企業經營的本質,無非是創造價值,這個價值不論是勞力上的、知識上的、名聲上的...各種不同的面向,而這樣的價值創造,如果用舊式的管理模式與思維,有辦法成功擷取出來嗎?

我認為(再次強調「我認為」,可能有錯)在新的企業管理模式思維上有幾個部份是相當重要的:
1. 年輕世代的成就感不再只是經濟議題:
首先要談的是年輕世代的心態問題,我自認我是個六年級尾巴思維、七年級頭年紀的社會新鮮人,到目前為止排除以往學生時期打工經驗,在真正踏入社會工作也只有三年多的時間,雖然我經驗不夠,但我對我工作的熱忱是相當豐沛的,因為我在學生時期就接觸這個領域、也持續認為這個領域有所發展性,因此在這份工作上說實話我並不會特別在乎待遇、福利問題(但不代表不在乎、而是不是 first priority)。

我相信這個狀況對絕大多數台灣這一代有著比較充足資源的年輕人都是這樣,家中並不需要你一肩扛起所有的經濟重擔,基本上養活自己就夠、甚至家裡還可能有經濟上的支援都沒問題,也因此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年輕世代在工作上在乎的會更廣泛,像是:工作的成就感、與同事之間相處的開心程度、主管的管理模式、工作壓力大小、公司是不是能拿出去有面子...這些範疇,不再只是經濟議題。

也因此,假設在這些其他非經濟因素上,這公司有幾點是絕對負面因子,對於年輕世代將是相當大的考量因素,這件事情可以分成正面、負面觀點來看,負面的是說在管理上必須考量更多、管理起來更為複雜,但正面的卻是只要管理打中年輕世代認為的「甜蜜點」(Sweet Spot),年輕人同樣會為了這些而賣命、不需要在資本上有很大量的支出。

(私人小記:我要的不過是尊重、口頭上正面的誇獎、可以讓我去做的空間罷了)

2. 企業在扁平化過程中與管理制度上下有別的衝突:
世界是平的,人人朗朗上口,在學習領域上也發現教室也變平的,老師跟學生的分界變為模糊,都變成學習者(Learner)的一份子,老師會的學生不一定會、學生會的老師也不一定會,學生問出來的問題漸漸越來越多不是老師能夠回答的。

同樣地,在企業中我相信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企業在扁平化的過程中將會發生什麼事情?我相信在未來,厲害、聰明的年輕一代將會充分網路世界的優勢,廣泛、深入地取得可用的資源,來彌補與上一代之間的經驗差距,甚至因為這樣更超越上一代,而且這個差距會越來越明顯,因為上一代如果僵化不懂得跟上腳步,一代被一代淘汰的速度也將加速,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機會越來越高。

也就是說,好的管理模式的決戰點將在於如何有效運用前輩的經驗、結合新世代的創意與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美,甚至我認為以後在研發、思考解決方案、創造新產品的原始團隊,將會以年輕一代做為主力,主管們則成為促進者(Facilitator)的角色(跟老師在教學中扮演的一樣),透過經驗的幫忙提供加值價值(add-on value),讓事情更臻完美。

(私人小記:Junior 就 Junior、Fresh 就 Fresh,還不知道我們獨當一面能力的時候,就不要一開始就只會批評與攻訐,沒有尊重)

3. 附加價值高的知識工作與勞力榨取模式的不同:
台灣從早期勞力密集的模式漸漸轉變為服務密集、腦力密集的社會型態,大大小小的企業強調的是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這種模式的企業與以往以勞動力作為營收價值創造主要來源的狀況有相當大的不同。

以往台灣企業管理的思維就是:壓榨、壓榨、再壓榨,因為時間就是勞力,你花在公司的時間越多、能產出的勞力越多,即使你很累,但一點、一滴的累積都會成為公司賺錢的來源。可是反觀現在企業模式,當一間公司以研發、創新為導向,如果一個知識工作者持續地被要求加班、上班、延長工時,先不論產出是否有產出,這樣的模式是有效果的嗎?更別說更掉入了第一個議題中,讓知識工作者的向心力失去,甚至是反效果。

所以在新的知識型企業組織中,可能還是必須遵循著國外大型企業的模式,在工作中開放出一道空間讓員工能夠自由發揮,創新思維、知識型的工作除了給予多元的刺激外,更該賦予發揮空間,不能以傳統加班式、壓榨型的思維來操作,而紅蘿蔔跟棍子的兩面手法要用得更精緻。而台灣的企業如果持續在以這種文化框架來做事,或許可以造就所謂代工業龍頭,但我相信,也就這樣而已了。

(私人小記:不要找我們週六日開會,更何況這種會不是因為我們事情沒做完,而是其他一些詭異的原因!甚至,還是星期五晚上才告知?!而且,只是告知、不是詢問意見...)

後話,總之,會抒發這些意見想法也是因為工作上面臨的問題,寫在部落格裡面似乎不是好事,或許會有人說,主管嘛、會這樣是正常的,何必寫在部落格裡面,搞不好被他看到還會出什麼事情,甚至搞不好有人覺得是年輕世代承受不了壓力、草莓族、愛抱怨之類的(雖然我很不同意這點,每個世代都有草莓族,少從這些上位者的角度來看事情、找藉口來壓榨欺負年輕人,而且我同意年輕人需要磨練,但不是這樣錯誤的模式),總之,就是想寫!哼。

【睡不著的補充後後話】想想後特別有感覺到一個心得:
「華人文化中那種因為外在條件而無法就事論事的狀況是造就無法快速進步的元兇之一」。
意思是說,由於上下關係、從屬關係、利害關係...等因素,造就討論會議上無法深刻地探討事物本質的問題,雖然不甚同意卻只能好來好去、點頭來點頭去,相對來說就是大幅降低企業提升步調的成效,浪費內部成本與資源。

也因此,企業領導者如何能夠創造一個讓員工主動、投入熱忱產出的工作環境(突然發現,這不就是 Web 2.0 精神?!),並且擁有能接受批評、檢討自身錯誤的雅量,進而造就溝通、深度討論、就事論事的空間,將是新時代領導者當仁不讓的任務,更是避無可避的責任,否則不能算是一個優質的領導者。(希望自己能永遠記住這句話)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Did you know 4.0

今晚在家洗完澡開始要做投影片,然後進一步找網路資源時,熊熊發現原來 Did you know 已經出到 4.0 的版本了!而且去年九月就出了!我竟然沒跟上!?實在有夠快的啦,我還停在 3.0 的狀態中...真囧,也真的很久沒有專心做研究了,有點空虛,嗚嗚。好吧,廢話不多說、看就對了,保證學到很多!



想看其他版本就去 Youtube 找找吧,網路上介紹的資源也很多。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2010 農曆年超充實玩樂吃飽飽(超級大長篇)

2010年今年的年假一共放了九天,算是自從踏入社會後,超級長的一個假期了,因此也趁了這次的機會,跟家人、同學、朋友們安排了滿滿滿的年假行程,從除夕當天開始一路有活動排到初七(九天佔了八天),帶著過年前才敗不久的女朋友一號(GF-1)出征,從中壢開始出發,殺到嘉義太保、新竹清泉、台南,拍了不少照片回來,整個超級充實、但也挺累的,發現自己體力已經不像學生時期囉,哈哈。而這篇文章一開始右手邊的照片,是我挑了幾張這次女朋友一號拍出來的照片,F1.7的大光圈景深、加上定焦鏡的銳利度,而且還可以拍出漂亮的星芒,真令人驚艷,而這只是普通 Jpeg 直出的圖就很不賴了,以後大家真的也不用特別去買什麼大型的數位單眼了,真不錯。

這次的假期從高中的同學會開始,過年前在台北曾經約過一次小攤的同學會,當時只有七個男生小聚餐,就覺得超級好笑、大家也變了不少,工作領域也不盡相同,感覺很有趣,也才引發這次想要辦聚會的構想,後來想想大家都是念中壢高中,過年應該都會回家,結果也就毅然決然地約在除夕當天中午!哈哈哈,最後沒想到也有十五個人左右的賞光,算是令人意外,以往的同學在不同的行業、領域都有自己發展的腳步狀況,聊起天來其實個性上、外表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除了肥肥以外,整個變超瘦型男),也讓大家回想起高中時期的每個人不同的回憶,真的很有趣也很開心。



跟高中同學吃吃喝喝胡亂開玩笑後,我跟二弟約在桃園高鐵站,立刻搭著高鐵回老家嘉義,這次老爸決定過年回嘉義過,算是重溫兒時的回憶,以往國小時期由於神主牌還在嘉義,每年過年都要大塞車回去,還好以前年紀小坐車可以坐的比較寬鬆、甚至可以把後座的椅背放平,三兄弟躺著睡覺回家,算是不以為苦。這次特別坐高鐵,一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嘉義,整個覺得時光飛逝、生活方便了許多。

當晚跟爺爺、叔叔全家、姑姑吃了超級豐盛的團圓飯,整個滿足到不行。晚上換我發紅包給爺爺,感覺很滿足,睡前回到老家二樓木製的房間,跟之前長大後回來感受一樣,房間感覺變得好小、樓梯變得好窄,殊不知不是老家變了,而是我們都長大了,兒時有太多的故事在這些地方發生,有太多的人物在這樣的環境下創造出許多滿是回憶的痕跡,彷彿昨日。

睡前聽著老爸說著他小時候爺爺經營「理髮學堂」的事情,也才更了解我們家看來是兩代都企業化呢,爺爺以前在地方上算是開著大型訓練班的理髮廳,訓練著七八位左右的學徒,當他們熟練後就派出去各庄頭幫在地的理髮廳剪頭髮,而他們的薪水就會扣繳幾趴的部份上繳回來,爺爺也因此奠定了一些經濟上的基礎、買了不少田地,讓我們比較沒有後顧之憂。說實在也挺佩服那個時代這樣一路努力熬過來的爺爺奶奶們,生活真的已經跟現在大不相同。


隔天到隔壁跟老爸的好朋友與長輩聊聊天,又陪著爺爺去田地裡面割了些空心菜、蒜頭準備帶回北部,也逛了逛小時候還有印象的幾個菜圃,陽光普照的當下也跟爺爺拍了幾張照片,嗯嗯,果然長得有像喔。(笑)

初一晚上回到中壢,隔天是回外婆家的娘家日,陪著老媽子回到外婆家,同樣也包了紅包給外婆,想到以前都是外婆包給我們,那種轉變還真是讓人從心裡有股暖意。跟著表哥、表姊、表妹們打打麻將,陪著外婆、舅舅聊聊天,又再度吃了一頓超級豐盛的晚餐,看來這次過年會持續一路吃下去。(後來果然沒錯)


初三是家庭出遊日,每年都會跟乾爹乾媽、朋友們幾個家庭一起出遊的日子,今年由於乾妹只有兩天假的關係,大家定了新竹的清泉溫泉去玩,早上頂著凜冽的寒風出門的大家(呼,總算很有過年的感覺,初一天氣還超好的),先到新埔吃了有名的日勝粄條,然後就出發殺去新竹清泉囉!(這篇跟老媽一起自拍了張照片,整個超滿意,兩個人的眼神都很溫暖喔,好棒)


新竹清泉我大概在好久好久以前的大學一年級那時候有來過一次,最近整修過後多了幾個景點,像是張學良的故居重建了、三毛的居所之類的,倒是吊橋跟溫泉都沒有什麼變化,還保留以前的原貌,不過這次晚上住的地方是有點弱、晚餐的菜色也不大行,不過大家出去玩有時就是喜歡那種聚在一起打屁的感覺,這個晚上大家玩牌聊了很多很秘密的事情,然後老樣子地也替老弟慶生(過年生日,每年都出去玩慶生,超方便),晚上睡前大家還跑去公共的溫泉泡腳,還遇到一個光溜溜去那邊泡溫泉的原住民,哈哈哈,天氣超冷的深夜、捲起褲管把腳放進溫度超高的溫泉水中,整個又燙又爽,超舒服的啦!當晚就開心的帶著紅通通的腳入眠。(今年喝到乾爹帶的一款超好喝德國白酒,印象深刻)


初四仍是個陰雨綿綿的日子,大家睡得蠻飽的起床後,有些人跑去泡了早上的溫泉,中午殺回關西吃了超級好吃的客家菜,晚上大家聚在乾爹家又吃了頓豐盛的晚餐,又是個飽足的一天。

初五是跟朋友出遊的日子,這次跟國中超級好同學約了南部的台南行(為了躲開北部的溼冷天氣,結果南部只有沒這麼冷,還是下雨,嗚嗚),早上九點集合好兩台新車(Camry & Fit)載到了大部份的人,出發!


第一站是西螺休息站尿尿,挺有地方特色的休息站,有著史艷文跟藏鏡人的馬賽克壁磚,很多布袋戲的木偶展示,還有西螺丸莊醬油的攤位;稍事休息後第二站是到嘉義高鐵站接同學的男朋友(早上他家有拜拜),又經過爺爺家一次,沒進去坐的感覺好怪。


今天第一天晚上要住在台南白河(本來要訂台南市的,結果都找不到空房了,過年實在太多人出來玩了啦),而第一個行程是在網路上查到、白河的「台灣電影城」,其實去之前就覺得很妙為什麼白河會有個電影城在,果然一到那邊一看到更妙了,號稱大愛電視台、一堆鄉土劇去拍攝的電影城景點,整個讓我感覺像走進了中國的仿冒迪士尼樂園一般,一開始大門口的詭異小叮噹就整個很令人傻眼,一個人兩百塊的門票進去後,更是看到很多超級沒有質感的小攤販、佈景還有招牌,整個不是生氣反而是好笑,因為實在有太多很令人發囧的地方了。


不過光從照片中拍出來的感覺好像看起來還蠻不錯的,整個很有古意,但現場真的只有建築看起來有古意,裡面的軟性的東西真的很弱,看得出來不是很用心,只是想盡辦法在裡面賣著各式各樣便宜又沒品質的東西,連那種小遊戲都比夜市的還要糟糕。我們一行人只好東看看、西拍拍,東笑笑、西囧囧,也算是個蠻特別的經驗。後來拿著三張可以抵用裡面消費或是角色扮演的停車卷(兩台車停車要兩百,加上路人很囧的送我們的一張,後來總算搞懂他臉上複雜的表情),硬著頭皮去兌換了戲服扮演的遊戲,三個大男生被推出去分別挑了兩種員外裝(我)、還有皇帝裝,整個也很有喜感,哈哈哈。



本來以為可以玩很久的電影城搞得我們哭笑不得地提早一個多小時回到民宿休息,而原本以為大家都去過水火同源、大仙寺,所以也都沒有排之後的行程,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其他人都沒去過,鬆了口氣地帶著大家去白河的水火同源、碧雲寺、大仙寺逛逛繞繞,看看台灣古早的一些歷史景點。在大仙寺還問了問支事業簽,沒想到來了支白蛇精遇許仙的籤詩,也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大概是要我不要想太多吧。去看水火同源的路上有一大區域都是桶仔雞的餐廳,回成大家決定就不挑,選定右手邊數第三家就進去吃,最後結果還算OK,份量不多算是有點小貴,不過還好不難吃。


隔天一早天空持續落著眼淚,讓我也幾乎要哭哭,按照民宿老闆的建議我們往新營方向到了台南的蘭花探索世界園區參觀,蘭花算是台南這幾年來的重要生技發展產業,也算是蠻有成果,整個蘭花園區規劃的也很不錯,內容、質感、設計都屬上乘,有著小朋友應該會很喜歡的蘭花故事屋、有知性的蘭花知識介紹館、還有女生很愛的蘭花生技保養品專櫃(買了兩塊蘭花香皂,裡面有整朵的黃色蘭花,還挺貴的)、飲食區、特色名產區、紀念品區都各有規劃,可惜因為陰雨天氣人並不多,還好大部份都算是室內的展覽。


最令我開心的是他們園區內有四隻可愛的蘭花吉祥物寶寶,設計得超~~~~~級可愛的啦!(大心),他們整個很專業地有各式各樣的動作,男蘭花娃娃跟女蘭花娃娃還會手牽手走在園區裡面,整個超可愛,而且他們被規定不能講話,所有的溝通都以動作代替,加上他們自己也是很愛玩的人,我們在飲食區休息的時候,他們也走過來跟我們做些很有趣的互動,比如說拿著一個便當跟我朋友推銷、或是擺出各式姿勢(翹腳、蹲下、打瞌睡、Rock、害羞、托腮...等不同姿勢),害得我忍不住一直跟他們不停的狂拍照片。其中一個女蘭花娃娃跟我女生的朋友拍照時還會勾她的手,好可愛喔(而且之後不小心她的頭套掉了,真的是個可愛的女生耶,而且很緊張的樣子好有趣)。


結束了蘭花探索之旅,頂著雨勢我們往台南市區邁進,跟著導航第一站本來想殺去吃萬三米糕,可惜要到五點才開,於是乎我們殺到第二站美食:老曾羊肉(當歸羊肉湯、麻油羊肉湯、清燉羊肉湯、炒羊肉、炒羊肚),整個美味啊!(大喊)問了老曾羊肉的老闆我們準備的美食清單,台南人熱情的個性就可見一斑,立刻二話不說開始敘說哪些好吃、哪些只是普通、哪些一定要去吃,拿出筆來跟我在那邊勾勾叉叉地講了很多,然後還畫出地圖告訴我好幾個不同的點,真是太感謝了。


循著老闆的建議還有我們自己的清單,去所謂必去的麵包店葡吉買麵包、松村滷味、義豐冬瓜茶、鴨肉羹、武廟肉圓(可惜賣完!>"<)、碗粿、山根壽司、碰餅...琳瑯滿目的亂七八糟小吃,看了就超級滿足啊。而今天住的是一棟叫做幸福滿屋的民宿,是在安平的包棟別墅,整個裝潢相當地新,總共四間房間(三間兩人房、一間六人房)可以住很多人,我們就帶著我們大包小包的食物在超棒的房子中吃得開心、也睡得開心,呼~~~。
吃飽也睡足了,而地頭蛇的另外一個同學也跟上我們的行程,晚上他就帶著我們去吃台南在地有名的牛肉湯,超級嫩的牛肉只用清湯燙過,然後裝在清燉的湯中,沾著薑絲醬油膏,好美味啊,之前都沒有這樣吃過,吃得出牛肉的軟嫩鮮甜,好棒。配著米糕、滷肉飯吃完後我們殺去大東夜市逛,看到一個特別的小遊戲是用啤酒杯去接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只要裝滿就可以晉級到下一關的遊戲,五十塊一場我晉級到第三關,就這樣贏了隻不算小的小蝸,超可愛的啊。可惜第二個玩的高爾夫球入洞遊戲就整個爛到不行,哈哈哈。


熬到過年前倒數第二天老天爺才給我們一個超級美好的大晴天,整個晴朗帶著點絲絲雲朵綴著藍天,可惜今天其中一個同學要先回台北,告別了大家,其他人先去逛逛安平老街,而我則載著他經過塞車的台南市、繞過三個圓環走了好久總算到達台南高鐵站,回程又是複雜多車的路途,還好有著導航否則還真認不出來台南的蜿蜒的路。回到安平大家集合後趁著美好的天氣先去逛了德記洋行、也就是安平樹屋,發現裡面被大樹蜿蜒盤據佔領的舊房子,感覺超特別,而特別設計的步道甚至拔高到兩層樓的高度穿梭在樹枝之間,拍起照片趁著綠葉當背景,加上大光圈的景深,整個很有藝術照的 fu 啊!


逛完了樹屋、看完了超級栩栩如生的蠟像館(不能拍照,殘念!),我們又去逛了安平最有名的安平古堡,哇哇哇,果然是年假週末加上又是晴朗好天氣,真是人山人海、攤販一堆,各地觀光客絡繹不絕,我們三個朋友玩起BB槍湊了湊也才換到一隻小小蝸,昨晚的啤酒杯遊戲真的算是簡單又好賺的了。安平古堡的城牆是一級古蹟,從斑駁的磚造城牆可以想見當時的古城風貌,加上展覽館中的各種文物、故事的介紹,遙想幾百年前這裡發生的歷史風土人情、在台灣土地上的歷史痕跡,讓我很深刻的感受到了。


最後帶著被警察杯杯管制搞得繞了大半圈還是沒買到依蕾特布丁的遺憾,一行人從台南出發回家囉,路上也很幸運的一路順暢只塞了兩小段路,花了約三個半小時回到中壢,立刻又跟老爸老媽到聲掰掰搭著高鐵先回台北收心,結束了整個九天忙碌又充實又好玩又飽的春節假期。

【後記】
1. 台南的女生都好正,聽說是因為遙遠的幾百年前荷蘭人來台灣留下的一些痕跡(?),不知這是否可考?不過真的都是尖鼻子、還算蠻深邃的五官,以及超級白皙的皮膚,而且都素顏就很正了,超奇妙。
2. 以下提供我們找的台南美食清單供大家參考,感謝在地人豪豬的有心推薦:
依蕾特布丁 06-2260919 台南市安平區安平路422號
銀波布丁 06-2216285 台南市安平區安平路462號
紅磚布丁 06-2568106 台南市安南區同安路195巷98號
金芳布丁 06-2149911 台南市中區南門路12號
安平周氏蝦捲:708台南市安平區安平路408-1號
陳家蚵捲:台南市安平路786號
劉家韭菜盒:安平路177號
義豐冬瓜茶: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12號
天從伯魚丸湯:台南市效忠街45號
同記豆花: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433號
永泰興蜜餞行:台南安平延平街
松村滷味:大同路二段184號(大同店)、民族路二段319號(赤崁店)、成功路光復市場(門市)
雙全紅茶:台南市中正路131巷2號
克林台包: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218號
傅美麗油飯:台南市府前路一段251號
萬三米糕:台南縣永康市中華路495號
老曾羊肉: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133號
萬伯鹹粥:台南市長榮路四段221號
阿憨鹹粥:台南市北區公園南路169號
聖記軟骨飯: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二段110號
小荳荳鍋燒意麵:台南市樹林街二段105號
民族鍋燒意麵:台南市中西區赤崁東街2號
圓環頂菜粽: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40號
郭家綠豆湯:台南市慶中街16號
Rotiboy咖啡麵包:台南市中區青年路214號
武廟肉圓: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5號
清珍鴨肉羹:台南市金華路四段93號
伊娃泡芙專賣店:台南市中區慶中街198號
一點刈包:台南市小東路156號
金將壽司:台南市民族路二段72-2號
東雨壽司:台南市健康路三段195號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台灣品牌:CORRE 包試用心得

哈哈,談起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原由其實也挺有趣的,公司的朋友的朋友是這個品牌的經營者,最近開始推廣自家公司的品牌,因此在網路上徵求部落客試用他們家的包包、然後寫心得在部落格上,抱著有免費包包可以拿、加上自己有著一個小小部落格的心情寫信去應徵,加上朋友的美言幾句,還真的送了我一個包包試用,基於道義責任以及近期努力的試用,這篇主要是想分享一下誠實的試用心得。

整體對於這個包包我先給幾個形容詞好了:實背、品質優、不失設計感,當初其實在挑選試用款式的時候讓我苦惱了許久,因為他們家的包包種類豐富、而且風格都不大相同,參考網址在此,有比較活潑風格的、也有比較沉穩的,有年輕女生類型、也有成熟風的,加上我自己也有幾個包包,又想挑個不同類型的讓自己在不同場合可以選擇不一樣的包包來背,最後在一番掙扎與討論中,決定還是以我上班的風格為主,選擇較為低調、沉穩的款式,還具備防潑水功能。


包包的外型乍看之下還有點台灣 Porter 的味道,但實際拿到手上拆開才發現其實還是有差,整個黑色的基調還蠻不錯的,外側也有幾個小口袋可以裝類似名片、小卡片等比較薄物品。

背面的部份以帆布帶與縫製法做出了幾個造型、或許也可以拿來插筆的地方,然後正中間是一個比較大的側面口袋,平時背起來的時候緊靠身體,或許可以放一些稍為私人、也較貴重的卡片之類的。(例如捷運悠遊卡)

仔細觀察包包內外的車工,覺得品質相當的高,精良的雙車線的縫製讓整個耐用度提升很高(台灣有心經營的品牌其實這些能力都不輸歐洲、日本等國),且內襯的布料還有他們家品牌的浮水印,可以看出其用心、也提升整個包包的質感。

整個包包內部俯瞰圖,一開始讓我相當驚艷,超多功能的內裝啊!各式不同大小的夾層散佈在整個包包內部的兩側,而且從有拉鍊、有魔鬼氈到直接開口的,各種的設計真的很符合我的需求,例如說比較貴重的、私密的我就會塞到有拉鍊的夾層,還好的就可以放在有魔鬼氈的那個,最常用到、常常要伸手立刻掏出來,講求效率的就會放在直接開口的那邊,真的很棒。而且整個這樣看起來可以發現我就是那種很愛塞很多東西到包包裡面的人,超豐富的包包有著我的相機、ipod touch、雨傘、乳液、名片夾、皮夾、公司門禁卡、面紙、鑰匙、隨身碟...等超多東西。XD

魔鬼氈的夾層,很方便又貼心。

其他開口方便拿取的夾層,我都習慣把皮夾放在正中間的這個,大小剛好而且我在買東西的時候從前面拉鍊開一小縫就可以伸手挖到,既安全又快速。

包包外型算沉穩低調風格的,很多場合都很適合,平常休閒、逛街的時候可以背,有著超大的容量可以裝很多東西,其實洽公的時候也不至於失了禮數。

整體而言其實我對這個包包相當滿意,我另外最主要背的那個吉田包被我拿來打蠟保養後,就一直也沒特別想要拿出來替換掉現在這個,真的品質很好、而且功能面相當完善,看得出設計者的用心,讓我在上下班使用相當方便,真的很不錯。:)

似乎台灣各大百貨都有它的專櫃,包包種類與風格都很豐富,大家可現場去看看參考參考,資訊如下:
品牌名稱:CORRE
官方網站:http://www.anko-ba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