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未來,所有學校皆公司?

承襲這陣子的研究,其實目前的教育議題已經漸漸轉變為經濟議題,各國開始一方面為了刺激景氣、二方面開始從基礎著手情形下,把投資在教育的金額提高,更開始考量「科技」在教育領域的角色、教師在教育上定位的改變等議題。

而在研究上也發現,現在的教育開始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能力,例如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考、協同合作...等,進一步分析這大概就是開始把「學生」與「員工」這兩個角色做接軌,意思是說既然未來長期人們還是會踏入社會,找到工作定位、社會分工角色,那這些能力不如就在學生時代做培養、把學生與員工兩邊的落差降低、縮短。

也如同我前幾篇文章所述,現在新一代的學習者將有能力透過科技的支援,彌補與上一代的經驗落差,而這樣的態勢我想在更未來會發酵得更明顯,也就是說,未來在學校內的任何課程,都將有可能與實務經驗直接做結合(而且是百分之百,我知道目前美國的知名學府已經有這樣的模式了,但多是「大」公司與「大」學校的合作,2.0 的操作趨勢下,「小」公司與「小」學校之間的橋樑將開始成形),所有的課程都可能是某家公司的營運鏈的一環(產、銷、人、發、財),基礎教育大致仍有打底的課程、偏向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但漸漸往高中、大學、研究所的階段發展,開始朝向非正規學習(Informal Learning)的方向走,而且開始跟公司結合。

這樣的發展狀況下,學校中的同學們互相激盪、蒐集資訊、創意發想等各種作為所產出的成果,將可能直接成為公司可以運用的產品,或是達到一個完成度相當高的狀態,而透過這樣的整合,公司甚至可以降低其內部的營運成本,大量透過 2.0 機制來將豐富、多元的活水導入公司內部,公司內部的文化限制將不會綁住公司的發展,或許是一個蠻有趣的契機。

也因此,假使我是現在的大公司老闆,或許就可以開始思考搶先佈局、投資這塊的機會,透過產學合作的模式,開始影響高中、大學、研究所的校方,公司內部先思考好兩方角度的不同、互相貢獻合作的可能點,透過策略來操作,大公司、大學校的合作有一套作法,小公司、小學校的合作也會有許多的可能。

2.0 更精緻化的分工、更全面性的解決方案,在不同的領域都有發展的曙光呈現,真的可以好好想想、多多思考。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