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談愚民教育的影響

早期的制式教育,常常被人家說是填鴨式的教育,這樣幾十年的薰陶下來,對於目前當今的台灣造成了哪些影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出來呢?我就我觀察到的、生活中體認到的,與大家分享一下。

1. 公民社會的素養不足:
早期相信大家小時候都上過所謂「公民與道德」吧?這堂課現在回想起來,你們還記得多少東西呢?對於現代化的進步國家來說,這堂課的制訂其實是有其必要性、重要性的,相信當初會訂立這堂課,教育學者的確是有花了心思下去,可是,真的學了那麼久的時間下來,大家對於何謂公民,又有正確詳實的認知了嗎?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先來了解何謂公民,公民在西方的英文裡,是「Citizen」。政治方面,公民藉著參予社會事務,行使權利,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選舉權即是公民權力實現的一個標的。另外,社會方面,社會福利,也算是公民權中的一種行使,而不是單單只是種單方面政府的給予,而是一種公民權的伸張。
公民概念其實是在西方歐洲世界中長久發展、醞釀、沉澱出來的產物,從最早期希臘雅典的城邦時代(西元前八百年到五百年左右),當時從希臘的政治家們,就已經漸漸開始形成公民的雛形,他們積極參予各項的城邦事務,行使他們選舉的權利等。除了政治外,文化藝術方面也開始發達,古典文明也因此逐漸完備,說那個時代是現代西方社會的文明基石,其實不為過。(也因此,所以另外提一點,若想了解西方各類的價值觀與文化性,可以從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著手)。
經過希臘時代的基礎奠定之後,歐洲文化其實進入了一個黑暗沉寂的時間,直到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十七世紀前後),原本的文化藝術等才似乎又看見了曙光。人文學者重新發揚希臘城邦時代的光芒,藝術也得到了相當的發展空間,各項傳世的藝術作品不斷誕生,出於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大師。而整個公民社會的價值觀,又重新被建構起來。
歐洲文化後來從農業進入了工業革命的時代(The Age of Industry,十八世紀前後),當初工業時代以英國為代表之一,強力的催化各項工業產品的誕生,蒸汽機、紡織機、電池、電燈、車床、內燃機等。工業革命時代對於勞資雙方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農民的收入微薄,但勞動工作卻又受到資方的搾壓,兩方的不平衡,貧富差距增大,環境汙染嚴重等。質變的結果,造成經濟、文化、政治的急遽變遷。也因此,公民社會福利觀念,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逐漸醞釀成熟。而西方科學的基礎,也在這個時代發展起來。
其實若要完整了解公民社會架構的話,必須先了解歐洲歷史與發展,並且要談的東西很多,例如像是啟蒙運動的發展、新古典主義、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三級會議、巴黎公社、拿破崙法典等,但其實都脫不了我上面講的這幾個重點,也就是希臘城邦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這三個主要部份。
公民社會的概念在這樣的演進中被逐漸「蓋」了起來,演變至今,而成為了西方人文政治思想的主流,例如像是三權分立的概念等。
回到原本的問題,台灣在公民的教育上似乎下了不少功夫,孟德斯鳩、盧梭、迪卡兒大家好像都耳熟能詳,但,他們都出現在哪裡呢?對!就是「考卷上」。舊式封建時代的讀書人至上的風氣,讓大家一窩蜂的只會念書,而成為了一種相當強的「考試機器」。教育的本質變了,這些東西該吸收的,是吸收了,但吸收完,是拿來寫在考卷上的,考完,沒了,像蒸氣一般的揮發了,消失了。內涵是什麼?不知道。講的是什麼,大家回答的答案完全一致,體認不到真正意義。
公民素養的缺乏,現在的後果漸漸浮現,我們看到了什麼?很多人都知道闖紅燈不對,不過這些通常是看情況而定,更直接一點的說,台灣的紅綠燈的作用,是看旁邊有沒有配上一個警察而定的。常常可以看到前面的車窗飛出垃圾,常常可以看到路肩行車(通常是一開始沒人走,有了第一部之後,後面拖了一脫拉庫車子)。排隊是禮節,火車來了大家還是擠在門旁邊一大坨,慢慢排隊的話,你等著下一班吧,甚至永遠坐不到。公共場所吸煙的、大聲講手機的,見怪不怪。反正總結來說:「當好人,你就吃虧吧你」。
另外,參予社會事務、政治的熱誠缺乏,也是台灣普遍的現象之一。我真的覺得台灣人真厲害,能忍受路面這麼不平,到處坑坑洞洞的,然後可以這樣地持續每天上下班,自己的權利睡著了,不懂爭取,甚至有時候是懶的爭取。
政治方面,多數政客造成的混水現象,讓人不禁皺眉,沒人想理、沒人想管。大學生每天只會念書、玩樂,對於政治沒人敢提敢講,應該說是沒人會在公眾場所講到政治,要不然會被說成是所謂的「政治魔人」,談論政治普遍變成一種被視為過於正經、無聊的人才會做的事情。
許多的種種,在在突顯出台灣目前這一代的隱憂,經濟發展迅速,但文化內涵跟不上,亂象叢生,令人擔心。

2. 外行凌駕於專業:
填鴨式的教育,強調的是學位學歷的爭取,而欠缺了內涵素養的培養。考試得過,拿到高分,得到學位,說話分量自然增加。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謂的「學者」在為各種政策或是質疑背書,這些學者的背景,有沒有人過問過?許多的「外行」,卻充「內行」,「不懂」卻又「裝懂」。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立法院的那些立委諸公,拿著報紙咆嘯的畫面、用手指生氣指人的畫面,相信大家都看到不要看了;質詢的內容又是什麼?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所謂的立委諸公們的言論,常常都是外行欺負內行嗎?憑什麼一些國家教育方針,是你可以覺得對或錯的?憑什麼一些司法的程序,又是你認為有問題、該檢討的?
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各式各樣這種情形,所謂的「社會賢達」講的話就是金科玉律;所謂的「士紳耆老」講的話就是奉行圭臬;「敬老尊賢」,老與賢在這是畫上等號。

3. 挑戰思考能力的缺乏:
這句話怎麼說呢?其實就是指腦筋死板板的「學生」,習慣性的教育方式訓練出來的思維,就是:「老師說,記起來」。反正老師所說的,嚼也不嚼的,吞下去就對了,沒有消化,沒有去Challenge的想法,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去Challenge的能力。老師說的話完全都是對的嗎?
這樣的結果造成什麼,創新思維的神經壞死、枯萎。有沒有發現一個狀況,台灣中小學生的數學科學能力常常可以在世界上取的領先的地位,但這樣的中小學生怎麼沒在世界科技、科學的舞台大放光芒呢?其實也是因為如此,小時後的能力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但創新思考的能力卻不行,大學時期能夠獨立思考、創新作業的學生少之又少。一流人才通常都是國外教育下的產物,國內的教育,卻常常只會扼殺人才。

4. 人才的埋沒:
惟有讀書高的風氣,大夥一股腦的狂唸書,制式教育一步一步的篩選掉所謂的「不會唸書」的人,留下「會唸書」的人,一關一關,都把人只分成這兩個部份。這樣的制度造成什麼結果?台灣的莫扎特可能就因為這樣的分類法,變成只能國中畢業修車子;台灣的梵谷就因為這樣,跑去炸雞排;台灣的的羅丹,養豬去了。唸美術的不是因為他對美術有興趣,也不是他美術超強,而是他「剛好」只能到那個地方,唸音樂的也一樣,唸電機的只是考試強,念醫科的「考試更強」。真正的人才不在其位,會考試的就會比較會執刀嗎?
社會的風氣也是,笑貧不笑娼,看不起音樂班、美術班,瞧不起軍人、警察、黑手,「職業無貴賤」只是印刷在課本上的一句話、考卷中的一道題。功利名位為上,像之前講的,拿到學歷,怎麼講都對,怎麼講都似乎比別人有道理。


其實講了這麼多,很多都是第一個部份衍伸而來的,也就是其實公民教育是目前台灣缺乏的相當重要的一環。如何跳脫原有的巢箇思維,建構新的時代公民思想與態度,形成真正的正面輿論、壓力,促使台灣文化上的強烈質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否則,我們永遠只能活在以前的舊教育給予的框框中,永遠只能在那種思考模式下被箝制。我覺得大家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一些其他的能力,而不是只單純的在只會唸書,像是一些文化性的、藝術性的內涵培養等。我自己也在努力,去涉獵一些書籍,去了解歐洲的文化等,我希望我自己不會被舊式的框框給限制住;對於專業的人士給予尊重,但卻不是一股腦的相信;對於政治我始終抱著去了解的態度;我想這是我的人生態度,會持續努力的做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