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漢文的侷限性

上星期六,老爸的美國朋友來跟我們聊天,目的是想了解目前時下台灣的年輕一輩的人的想法,在一個下午的討論分享中,其實有一些心得與感觸,趁現在記憶還算清楚,快點寫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1.漢文的侷限性 =================
在討論到目前台灣的文化方面的問題,本土化一直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何謂本土化?我好像之前的文章已經稍為談過本土化一些我自己的想法了,不過好像只有阿砲跟我討論而已~QQ

本土化在我的觀點來講的確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議題,對於過去我們教育政策下的虛幻大中國主義歷史思想的灌輸,如何扭正過來,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不過,目前本土化遇到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漢文的侷限性』。或許不能說是本土化的大問題,而是本土化為努力目標的基準點以外,更應該聚焦、更進一步的注重課題。

何謂『漢文的侷限性』?其實就是漢文的缺點,也就是我們目前所用的所謂『國語文』的缺點,不是指口語化的『國語』、『北京話』、『閩南語』、『客家話』的缺點,而是其在運用上的各項侷限性。首先,漢文與其他語文比較起來,有很多個不同點。

第一:漢文沒有『時態』。昨天喝水、今天喝水、明天喝水,通通都是喝水,在『喝水』這樣一個動作上,沒有所謂的時態存在。

第二:漢文沒有定詞、定冠詞的存在。漢文中,指定某項東西,則必須加上『這一個』、『那一個』、『這個』、『那個』…,相較於英文中的『the』的用法,在字句的敘述上,多了許多不必要、不方便的特性。

第三:漢文沒有所謂的『複數』。漢文中,名詞的單複數,無法直接看出來,必須加上『一個』、『多個』在名詞之前,才會有能力去敘述其『複數』的關係。以上三個是比較有關於『文法上』的弱點。

第四:漢文沒有『較佳的』『擴充性』,什麼是擴充性?其實也就是指『增加新字的能力』。漢文簡單的來說,其實是種方塊文字的合成,一個字的產生,是以部首、筆劃來作為組合的基本工具。而這樣的型態,新字不容易擴充,對於時代進步的腳步,有其弱點存在。以英文為例,新字的擴充,只是以英文二十六個字母組合,或是以某些字根為基礎,做延展性、固定格式的擴充,讓人家更容易了解與使用。

第五:漢文的『發音』問題,除了擴充性以外,發音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英文除了上述的好處以外,在發音上,這樣的擴充的優點是,你即使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單字,你仍舊會念,依然懂得如何發音。而漢文就不一樣,一個新字的誕生,是用方塊字的拼湊組合起來,這樣的缺點在於:發音的規則並不確實,常用注音的人就可以知道,其實有很多字我們知道他的樣子,卻不懂其拼音而打不出來,所以一個新字的誕生,其推廣能力有限,造成新字擴充的困難。

其實上述第四、第五兩點,是跟漢文的『推廣能力』比較有關係。漢文中似乎還有許多的問題存在,不過我們只討論到這些。OK,談論至此,大家不知道有什麼樣的想法,其實我想以大家目前的程度來說,應該也至少看過一兩篇國外的paper了吧?以工科的paper來說,應該還算是相當簡單的,因為字詞、字句的敘述,必須準確、精準,以科學的講述,來描寫科學驗證的過程與方法。不過雖然是這樣,大家如果英文能力還不錯的話,其實有時候不難發現,在於某些語句的應用上面,可以試試看去把他翻譯成漢文看看,可以發現,有時候你可以看英文大概能體會作者的意思,不過要翻譯成漢文,卻又不知道該以何種字眼來準確的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的感覺。因此,連科學性的論文都是呈現這樣的狀況,更別說那些社會人文學問的文章了,一張A4紙上滿滿的英文,卻通通都是『一句話』!英文中『複合句』應用的淋漓盡致,這翻起來,大概會一個頭兩個大吧。

========== 2.侷限性進而產生的問題 =================
漢文有其侷限性,而其侷限性會帶來的問題是什麼?以下是我的心得。大家可能會想,漢文不會這麼慘吧?日文還不是以漢文為基礎發展的語言,也沒看日本弱到那裡去呀,其他國家呢?其實我在這邊講這個,並不是說漢文完全不好、沒有優點,其實漢文有漢文的美,只不過在現代這樣進步的社會中,漢文進而產生的侷限性,對於我們的成長,也會有相當的限制。

先對日文做個評析,日文雖然是以漢字為基礎,不過大家可以發現,日文有所謂的『片假名』,而大家應該都修過資訊日文吧?XD (還不錯修~),片假名的用法用處在哪?其實也就是日文對其新字擴充能力的主要部份,尤其以英文為主要明顯之處,日文中,很多的外來語,都是以片假名來當發音,有看日劇的應該可以常常聽到,發音起來還挺好笑的!^^ 而日文這樣的特性,也就彌補了其新字擴充的缺點,讓日文這樣的系統,可以接上時代的腳步。另外除了擴充性,日文的文法,相信大家學起來也快起笑了吧?其文法中時態的展現、動作的運用、敬語的狀態…,也是有其相當的學問,而也沒有我上述各點的問題存在。

有人說,漢文的文法應該算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文法了,我想漸漸的、慢慢能體會,外國人學中文,主要難不在難文法,而是難『字』吧。另外,提到日本人為什麼片假名可以吸收新字,尤以英文為主,卻又英文特別弱呢?關於這個問題,我也在討論中提出來,老爸朋友的回答是,重點在於:『日本擁有相當強的外譯能力』!也就是說,最新最快的各項資訊,在日本外譯能力的強大資源灌注下,新的東西馬上被翻譯成日文、新的書籍馬上有日文版的產生。而這樣的結果,讓日本人在與世界接軌的步調上,不必多花時間在看英文的原文,而只要閱讀日文版的書籍即可,而在漢語的世界當中,可惜地缺乏了這項因素。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戰爭與和平』(還是『茶花女』?天!我忘了,我是笨蛋),他的第一個中譯作者,竟然不懂法文?!(啊!應該是茶花女,因為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寫的,俄國人),譯者是請一位懂法文的人來讀茶花女,讀一段,了解其中內容以後,敘述給譯者聽,譯者再以其優美高超的漢文文筆,以漢文寫下其譯文,聽起來很傻眼吧?XD 其實在讀外文的這項能力上,大家真的要一起好好加油,好的漢譯不多,正確翻譯的沒幾個,更別說要準確翻譯出真正作者的原意的,因此,大家練好外文能力,直接看其外文原文本吧。^^首要當然是英文,將英文學好以後,有了英文文法思考的概念,進而往歐洲的其他語系邁進,會比較輕鬆。(這是老爸的朋友叔叔說的~^^)

好像講太多了,這段主要應該講漢語侷限性的問題,其實由上面的敘述大概也能體會吧,漢文的侷限性產生的問題,首先就是與世界接軌的方面,跟不上進步的腳步;再來就是文化上,漢文的侷限性造成與其他文化的融合度上產生問題。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之前的幕府鎖國文化,在一八五三年被培利(Matthew Perry)的黑船給敲了開來。當時日本遭受文化上的大衝擊,實權還給明治政府之後,讓日本人在短暫的時間內,進步到先打敗當時最大的中國(甲午戰爭1894,或許國力不強~XD 不過至少是最大),過幾年甚至打敗俄國(日俄戰爭1904),突飛猛進的飛躍式的進步,壓縮在短短幾年之間,其實也就是西方文化融入東方文化成功的一個例子,日本開放了很多面向,讓西方的文化迅速吸收到國內,可是卻還是保留了不少刻板的本身文化(現在還不難發現,階級制、男女權力等…),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何讓目前的台灣,與世界接軌,融合國外的優點,配合本土的在地條件,發展出適合這塊土地的台灣文化,值得我們省思。因此,我們要先能夠正視漢文的侷限性問題,再強調一次,不是不好,而是其先天發育不全,還不夠好!^^ 了解了這點之後,朝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方向繼續邁進!

========== 3.小結論 =================
寫了漏漏長,同樣的因為文筆不夠好,很多事情沒辦法一針見血,明確的表示概念,不過歡迎大家討論啦!^^ 或許也有不對的地方,因為只是對上星期六的一些談論內容,憑記憶做些闡述,也希望看到的人可以提出來,以作修正。另外還有一些心得,現在沒力了,寫得太長,貓掉~XD,以後有時間再PO出來分享。台灣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看、去討論、去了解的問題,除了唸書以外,希望大家能多多思考這類的問題,一起加油吧!

天佑台灣~

冠廷2004.10.29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