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剛踏入社會時,剛好有一些機會接觸到所謂開放式課程(OCW, Open CourseWare)相關的資訊,也甚至曾幫忙辦了場關於這個題目的五百人左右大型研討會,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常常可以在文章中、現場上,聽到朱學恆先生大力鼓吹、持續強調的一個概念:「開放性」。開放性課程的初衷在於將以往較為屬於大學本身內部的課程數位化的部份,從封閉型轉變成開放型,而從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開始,甚至進一步地試著將這些課程轉成中文,來做更開放的呈現。在朱學恆先生這樣的理念中,也不時地可以看到、聽到「更開放反而賺更多錢」這樣的句子與想法,當時的我其實一開始對這樣的話語很沒有感覺,直到最近接觸了一些Web 2.0的企業案例還有研究了相關的領域,才漸漸地了解到這句話的意義,也更深刻地做了些釐清。
在之前我工作單位內部的讀書會,或是上次提到的分享研討會中我也初步提到這樣的概念跟想法,站在企業的角度出發,新的Web 2.0模式造成了某些變革,而這些狀況則引領企業應該朝怎麼樣的方向發展呢?大致上有以下的一些想法。
同樣地引用下面這張圖來看(快被用到爛掉,不過還是一直有可以探討深思的點,呵呵)。早期,網際網路不發達、或是最早Web 1.0的狀態之下,只有大公司、大網站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烘培雞(老人用的詞彙?!),進一步分析,即可以這麼說:早期的專業知識掌握在企業內部、個人的心理,所以某種程度造成權威的產生、經驗代表一切、顧問的高高在上、專業知識的價值相當高…等情形。直到現在,網際網路建構網站的門檻降低、數位資訊的產品普及…等進步,造成人人都有管道可以抒發一己的想法、知識、經驗與專業。造成在網際網路上早期所謂「專業知識」的大量釋出,許許多多以往認為隔行如隔山的事情,漸漸地不需要請教別人、不需要透過購買、甚至不需要當面,即可當下、立即、迅速地擷取到其他領域的相關知識、經驗、資訊、解決方法。
這樣的結果造成某些私有知識的「割喉戰」,以往定義的專業知識變得價值降低、範圍變窄。因此,才會造就所謂開放性的潮流,也就是說,既然,這些知識在網際網路上都完全搜尋得到、找得到,這些以往你認為屬於你自己(公司自己)的專業知識或所謂的私有財,變得一點價值也沒有了。這樣的衝擊造成另一波的現象,既然這些專業知識網際網路都搜尋得到,如果我是大企業,我就變相操作,把這樣的專業知識透過我本身的財力、能力,做「更精緻」的操作(我再這邊要再次強調更精緻)。
這樣的狀況其實跟現實市場的競爭狀況是一樣的,用幾句話來類比,以下話語括號裡面的部份即代表現今網路現象:綜觀整個市場(網際網路)狀況,既然很多廠商(網站)都能提供便宜(免費)這樣的解決方案(知識),真正頂尖的公司,就只好做更精緻化的服務,建立領域的品牌。
所以說,大家既然都能做,那厲害的人應該要做的就是做得比別人精緻、比別人好用、比別人方便!回過頭來看看之前部落格文章所寫過的戴爾(DELL)的例子,他試著將很多的IT相關領域資訊、技術,透過短片拍攝與公佈、部落格經營、技術討論區等模式,試著將這些以往較為專業的知識作開放,並且是很精緻的製作與開放,這樣的好處在於,若能夠真的做到頂級的服務(如同我們去LV旗艦店消費的感受一樣),自然客戶、或是所謂的使用者,就會在心理內部形成一種意象:你是真正的專業、代表更高級的服務,也造就出,以後如果想到這個領域的相關問題,我就會先來這個網站找找、看看,而在這樣找找看看的同時,如果又有提供某種程度的與公司本身的產品鏈結,則就造就出了另外一個銷售管道,而這樣的管道,不是透過「廣告產品本身」,反而是透過「告訴別人怎麼解決問題」、「開放專業知識」而得到的!這樣的操作對於傳統的企業來說,應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也因此從一連串的研究下來,我才真的對於目前一直看見的開放式課程、開放性架構、開放性思維,有比較初步的認知與想法,對於企業本身來說,Web 2.0潮流是迫使企業內部某些知識往外開放的重要革命,但所謂的開放並不是全部的開放、並不是所有的開放、更不可能是毫無保留的開放。企業應該要做的,是試著重新思考、界定、規範企業內部的所有知識,重新做一次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更詳細精緻地去定義出,哪些知識是真正以現在的趨勢來說還算是專業知識?而哪些已經不是了?哪些應該留在內部?哪些應該想辦法開放?而進一步地從開放中抓到機會?
最厲害的,莫過於Google,在人家還未想到如何開放而獲取新價值時,就早已一連串推出許多新的作為,從早期的1G信箱Gmail,一直到最近推行的OpenSocial、App Engine計畫,而這些思維,比我本文分析地更宏觀、更多角度,這部份的分析應該會在之後的文章再談。
文章同步刊登於企業學習2.0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