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整體而言分析,早期e-Learning 1.0是老師對學生,單向的;e-Learning 2.0是學生對學生,學生對老師,老師對學生,是雙向的,而根據Tony Karrer的想法中(見表),學習的驅動力在學生,是下對上的(Bottom-up),社會化網路(Social Network)的影響甚鉅,但在感覺上,仍舊是有所謂老師角色、學生角色的濃厚味道在,有層級性的關係。並沒有完整的發揮出社會化網路的徹底精神,也就是這些網路節點應該是沒有差別的,都是一樣的,而真正做到人人可師的境界。所以我認為的e-Learning 3.0是專家網路的概念,這樣的解決方案,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使用者與專家的界限變得比較模糊。每個人可能都可以再這樣的網路結構上取得自己的一個點,決定自己的專家領域,這個專家領域可大可小,你可能可以幫人家解決一個英文單字翻譯的問題,也有可能可以更厲害地直接幫人家規畫一個英文計畫,每個問題有各種不同的層級,每個人找出自己可以解決的層級,然後一起組織這樣的一個專家網絡,真正遇到問題的使用者就可以在這樣的網絡上試著丟出問題,然後根據IT的分析能力來處理後,確認相關層級,來取得相對應的專家回應。

以上大概是目前研究上的一些小小心得,感覺是有一些想法的,或許有空的話會想辦法寫個英文版的,這樣在網路上可能散播性又高些,也比較能跟國外一些長期研究的學者或是專家們有所交流。(不過華語文學習熱潮開始風行,未來或許網誌只要寫中文的即可?呵呵)
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