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3日 星期三

在地化(Localization)

從開始踏入社會工作開始,接觸了更多跨國性的資訊領域相關專業知識,也漸漸對這個詞彙比較有深刻的體認,許許多多不論是哪個國家所開發的商品、網站、食物、文化、模式等等,即使在本國內有相當成功的銷售成績或是使用的案例與市場,卻不見得以同樣模式來攻打另外一個市場,就可以有相同成功的結果。

而主要原因大略就是因為有文化差異、價值觀不同的情形,因而造成一個產品在跨國、跨區域性的移植時,常常需要因為各地的狀況不同,先對產品做調整,才能夠成功的打入另一個龐大市場。其實這樣的狀況在網路世界比較明顯的例子、也最常見的大概就是語言上的改版,不同的網站在為了特定地區所做的改變最大的地方就是介面上的語言內容,尤其是近來中國崛起,廣大數十億的人口造就的驚人市場,讓全世界的商人都想要擄獲這其中的商業機會,也因此,許多的網站就會特別因應這塊市場而推出中文版本的型態。

但現在資本主義盛行的今日,卻又特別強調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許多的商品都講求所謂的全球化,這樣的說法也就代表說,其實在資本主義強力介入目前世界上各個文化的狀態下,世界上各地的文化會因而被影響,漸漸被拉向趨於同一個型態文化(或許可以說是類資本主義)的狀況。也就是說,未來或許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弱,或是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幅度會縮小許多。更延伸的去想,未來的經濟型態可能越來越會全力朝向POUE(Produce Once, Use Everywhere)的情形(這是我自己亂掰的名詞,大家感受那個感覺就好,亂用會被笑~哈哈)。

所以說,今後在產品開發、創新、應用模式思考等面向,或許漸漸不用太擔心各地文化差異太大的問題,反而著重於全球性資本主義影響下的使用性上,而在地化的因素可能是比較容易解決、跨過的門檻。

同樣地這樣的概念不只在商業應用上會發生,其實在其他文化中也會有同樣的情形,但這塊卻是大家比較少注意到的。其實在地化(Localization)另一個說法就是那個已被媒體炒作而變質的辭彙:「本土化」。本土化的實質內涵應該是值得被討論的,尤其是再看了那麼多的政治人物過於自信的一些政策支票後,更覺得或許在商業面,台灣因為已經進步到一定程度、商業模式或產品在地化的需求或許並不那麼地明顯,但在政治上、文化上,台灣其實仍舊保有一定程度的在地性(Locality),因此在地化(或稱本土化)的思考模式與做法還是必須去好好地考量。

意思是說,很多國外所謂良好的政策,不論是金融、農業、經濟、工業、科技、內政、外交、國防…各種領域的政策,並不是完全拿來移植至台灣就絕對是好的。為什麼會有很明顯的感受呢?其實就是常會發現有些政治人物會直接會開出一些「自以為」對台灣好的政策(本意或許良善),但是他卻忽略了去貼近這塊土地、去了解這塊土地的文化內涵,然後將他所學的、了解的所謂「好的政策」,去咀嚼、轉化成適合這塊土地的政策。

身處台北市,更常常會有這種感受,很多從台北看台灣的觀點,更多接觸資本主義而自以為「高尚」的思維邏輯,則會造就很多誤判產生,對大多數的人們都是不好的,尤其是當今的政治人物,更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

Wikipeida本土化、在地化介紹
Wikipedia台灣本土化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