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IMS Learning Impact Conference 2011,聽了幾場研討會下來,有一些心得。
雖然IMS本來就是特別專注於標準制定與發展的組織,常聽到「標準」的重要是正常的,但是在這樣的研討會中,線上學習、數位學習、行動學習等應用仍然是發展重點,教室內的教育科技發展反而看到得不多。
而在台灣的我們,反而發現「未來教室」、「即時教學支援」的教育科技發展這些方向,得到不錯的回響、發現發展的契機?
突然有種感覺,數位學習、行動學習在國外發展相當的快速且成熟,但在東方似乎卻不盡然,有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在於「學生的動機與主動性」,國外強調興趣導向、自我個人導向的教育造就這些應用非常熱門,學生自己具備相當強的驅動力,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情形之下這些學習科技發展快速且成熟,且似乎還在持續發展下去。
相較於東方,較為制式化、制度化,且具備強烈整體社會價值觀導向的教育模式,反而讓教師在教育領域扮演關鍵角色,而不是學生自己,也因為這樣,「未來教室」這樣一個還是比較站在「支援教師」的立場所發展的教育科技,得以有機會發展與成長。
如果這樣的觀察與假設是正確的,回歸到我們自己發展方向的觀察上,先不論文化上差異的孰好孰壞,至少我覺得在未來教室發展上,「如何有效的支援老師、讓學生學習的更個人化」應該是不錯的,也就是至少比早期的華人教育文化更進步,教室內原本大塊的知識能夠更細緻化地讓教室內那麼多的學生消化,比起傳統較為符合每一個人的需求,可以是我們現階段努力的目標。
只能說,教育真的是高度文化相關的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