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名稱為帽子化台灣其實有兩個比較想要探討的重點,在意象上都跟帽子有相當大的關係,首先要談的就是一種蓋大帽子的問題解決模式。
長期以來常常不論在生活週遭或是在新聞上,都可以看到這樣子的大帽子模式,當有兩個不同的意見在討論時,通常其中一方就會給另外一方扣上一個大帽子,而這個帽子通常是個反面的帽子,然後給帽子的一方再根據這個大帽子,來否定對方所有的言論。最常看到的例子就是會有一種話語出現:「那個人自己都怎麼樣怎麼樣,他說的話最好是有理啦。」,也就是說,通常判斷一個人的話語有沒有道理,不是依照話語內容,而是先入為主判斷一些其他的事情。其實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事情都變得沒有討論空間,或是就失去了機會把事情做更好,其實是很可惜的。或許在某些狀況下,的確這個人是有些問題存在,但不代表這樣的人說出來的話就沒有聽的價值,而只是說可能自己在聽的同時,要知道這個人的立場跟想法,另外特別地去注意是否有因為這些預設立場而所做出的推論跟意見,造成較為沒有參考價值的內容,才決定這個人的意見值不值得參考,而不是一開始就因為他的立場跟你不同,就全盤否定對方的想法跟建議。
另外一個帽子文化,跟上面那種愛蓋人家大帽子的行為又不大一樣,但也是大帽子的一種。就是台灣人很愛看著人家戴著大帽子來講話,說白話一點,就是說台灣人很喜歡掛一些有的沒的頭銜,然後根據這些頭銜來判斷他講的話有沒有道理、是不是有說服力。也就是說,在台灣,很多的時候,大家會看你年紀輕輕、沒幾根鬍子,或是你沒有什麼顯赫的背景,就比較不會注意你的發言(其實我也不大確定國外這種狀況嚴重不嚴重),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年輕人要出頭變得會有比較多的努力要做、必須克服比較多的難關,即使這個傢伙可能是很有一些想法的。記得有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案例,不知道是哪個知名的部落客要上電視台,亮相之前節目的執行製作才臨時問他,說是否能夠提供一個漂亮的職稱,例如某某顧問、某某老師之類的,這樣才能說服觀眾。
這種例子很明顯的表現出台灣人在文化上的某些盲點所在,而這樣的盲點其實在於對事情的處理或判斷上,應該容易造成誤判或失去某些絕佳機會的結果,我想,很多事情不是單純地就能得到答案、或是簡單的就能判斷結果,如果沒有投入一些資源或付出一些心力,從表象上或是簡單資訊中就下定論,很容易就沒辦法好好掌握一個應得的機會的。
圖片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