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我做著智慧校園、未來教室的夢



羅賓森爵士在 TED 的演講中不失風趣又深切的發表了一段對「教育」的革新想法(有中文字幕可選擇),這段影片中提到了非常多很精確、相當中的的概念,說實在的真的對於我一個在教育科技領域中工作的人,聽了非常非常有感覺,結錄幾個重點如下:
1. 教育模式必須從傳統的「工業模式」轉變為「農場模式」
2. 人生非「線性發展」而為「多樣化發展」(演講中是使用organic「有機」這個字)
3. 人力資源就如同天然資源一般,往往深藏不露(bury very deep)
4. 教育的改革不是evolution、而是revolution

在這幾個重點之中,我覺得對我最有感覺的就是第一點:
「教育將從工業模式轉為農場模式」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一直到現在,為了追求「產品」的銷售市場,必須要求穩定、高質量的產品輸出,以顧及整體出貨的品質、降低成本,也因此因應這樣的需求,不論是工廠的產線、或是一般工作的環境,都開始要求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SOP)、ISO品質認證、CMMI品質認證...等,讓人類的工作有一定的程序可以依循,然後不斷質化這樣的程序,然後讓遵循這些程序所製造出的產品能夠保持穩定的高品質。

這種標準化的制度在社會上太常見到了,所有人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對於教育領域的小朋友們,我們真的也是這樣做嗎?

標準化教育制度、標準化所謂的輸入(input)、標準化程序(process)、標準化輸出(output)?華人的文化或許比較保守,較為是守成型的文化,強調不犯錯、不偏移則不會有大問題,大家遵循同一套制度或觀念或方法,最後達到的目標應該都會相近,不會差太遠。在教育上,就是固定的教材、標準化的教法(目標:考試考高分)、然後標準化的輸出(大家都考高分)。

我最崇拜的台灣作家侯文詠前不久出了一本書:「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情」裡面提到的重點核心好像也跟我想講的一樣,難道大家都像機器人一般走著一樣的「產線型」培育道路,這樣不犯錯、不偏移就是好事嗎?

早期型塑的觀念是因應早期的環境與世界所應運而生的解答,以前環境變動性不大、教育制度不普及,整體教育的理念必須是有點像是從零開始的起步,為了保持大家(產品)有一定的水平,因此教育制度較為單一、標準化、流程制度化,第一階段先讓大家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知識,進而在這樣的社會中各司其職。

但現在教育應該也要 2.0 了,嶄新的世界腳步飛快、變動幅度大、科技進展迅速、知識是會淘汰的,面臨這樣的環境,舊式的思維將不敷使用。我比較支持羅賓森爵士說的,這樣的工業模式將轉變成農場模式,我們只能提供最完善的環境、良好的條件、肥沃的土壤,但種子最後會長成甚麼樣、變得如何,將由種子自己內涵的能量去展現而發芽,老師的角色將有大幅度的變動,我們不會希望全教室的學生都跟老師一樣有著老師腦中的知識,而是希望能夠自己去建構、找尋、創造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老師站在豐富經驗者、輔導者、引導者的角度上,給予適時的幫助,當個稱職的農夫。

生物的多樣性從生理上的,我們開始從教育面關心所為「心靈上」的,總覺得師範大學的體系在這樣一個全球性的關鍵點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如何回歸師範大學的本質,教導出具備「未來教師」特質的人,在「智慧校園」或「未來教室」的科技環境輔助之下,將有如核彈一般的衝擊能量,帶給這個社會革命性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