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2007 MCSL 回娘家


今年2007年中,畢業潮來臨,
MCSL(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Lab.)實驗室畢業了十位學生,
包含四位博士班學長姐,六位碩士班的同學與學弟,
四位博士班的學長姐分別為:紹群學長、白熊學長、立平學姊、志成學長,
而六位碩士班的同學與學弟又分別是:阿吉學長、大科、阿農、小搖擺、誠恩與小佑,
十位學生的畢業對實驗室來說真的是個大失血,
心血來潮的我帶著一點點的感性,就決定來辦個實驗室回娘家的活動,
邀請以前所有實驗室畢業的碩博士班的學長姐、以及跟實驗室友好的朋友們參加,
一方面讓大家回來聚一聚,看看以前很久不見的學長姐,二方面也讓大家可以拓展一下人脈,
帶著一點點的衝動,就開始著手準備了。

參考實驗室網站才發現,最早畢業的學長,竟然是1995年畢業的,
也就是大我十一屆,我的天,還真有夠遠的,
多方詢問並搜尋,才在實驗室的FTP上面找到一份久遠的通訊錄,
當時連手機都沒有,只有留BBCall的資訊,實在真的很古老了,
在連絡的過程中也發現也有許多電話是停用或是根本已經沒這個人了(搬家了),
算一算,總共需要聯絡的清單大約有六十位左右,
經過一番安排,請圈圈學姊負責了一部份,大科負責通知仍在中原附近出沒的,
剩下最久遠的那部份,就由我來負責,也是噩夢般的手機費爆增的開始。

尋找的過程中有如寶藏探險一般,找尋一些蛛絲馬跡,從有聯絡到的學長慢慢抽出線頭,
循線再繼續下去找看看學長姐所提供的資訊正確與否,
到最後在花了不少時間的情況底下,總算幾乎拿到所有人的聯絡電子郵件信箱,
過程之輾轉,還真的蠻難以想像的,沒想到時間會改變這麼多東西,更會沖淡人們的記憶,
有些記憶中的資訊,還真有點不大牢靠。

在此同時,還麻煩了誠恩學弟架設投票的網站,
希望能夠選擇四個日期讓大家能夠投票,並且留下留言,
告知我們包含家眷的話約有多少人之類之資訊,
幾經網站Bug的波折,總算也建好一個能看的樣子與功能,辛苦學弟了。

三個人統整過後的電子郵件名單長長一串,
根據這個名單通知了大家,(其中有兩個信箱還是錯的,或是滿了,寄不進去)
請大家去網站投票,在這個過程中還挺令人興奮的,
看著投票數目增長,還有一些聽都沒聽過的名字,或是令人懷念的名字在推文名單中出現,
推了一些很有趣的話語,
讓這次活動的味道漸漸濃厚,也讓大家開始連結起這條感情的交織線。

再統計的過程中,也著手準備聚餐的事宜,看著投票人數超越五十人,
總人數突破六十人的情況下,
要找一間可以容納這麼多人,並且還有小朋友可以玩的地方的餐廳,
還真是不容易,
本來找了幾個備案如:福利川菜(吃到飽、場地大)、綠光草原餐廳(有大草皮可以奔跑)...
想到有些學長姐要帶小朋友,很多複雜的因素讓我還蠻難以決定要吃什麼,
最後跟美樂蒂學姊討論過後,建議了一個不錯的方案,
就是以外燴的方式辦在學校,大家可以輕鬆的聚餐聊天,
加上剛好明娟姐有認識學校咖啡廳的經理,咖啡廳又因暑假沒人用,
一切老天爺的幫助就促成了這個完美方案的誕生,
決定在中原真知教學大樓一樓中庭的咖啡廳辦這個活動。

人數統計過後,大人約六十人左右,加上小朋友預計突破七十人大關,
場地的部分沒有問題,大約有十多張桌子,還有五六十張椅子,
但餐點到底要點多少呢? 又是另外一個頭痛的問題,
平常辦研討會,通常來六成的人,此次這種報名狀況,不知道會來多少人呢?
於是粗估大約來五十個大人,小朋友不算,
沒想到後來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策,低估了大家的熱情參與。

確定了聚餐地點與時間,2007年9月8日星期六,在中原大學真知教學大樓一樓的中庭,
外匯的餐點有許多,由圈圈學姊與美樂蒂學姐所討論提出,(這兩位美食家的意見,果然很棒)
人數預估五十人,於是點了三十五人份的餐點份量,(這是經驗豐富的美樂蒂建議的,跟老媽建議不謀而合)
加上飲料與餐具,共一萬五千元的金額,
寄發Email通知大家後,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前一天晚上的我,還在做著小遊戲活動的FLASH遊戲直到一點半才睡,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進入夢鄉,
隔天早上八點多起床,準備了簽到單等文件,九點半左右到了學校,
開始與大科還有學弟們著手佈置場地,
帶了一包氣球的我,請學弟們幫忙吹氣球、綁氣球、貼氣球,
搬桌椅、擦桌椅,設定投影機、布幕、簽到處的桌子等等,
傑倫學弟也帶了20D與580EX II閃燈加上一顆光圈有2.8的好鏡頭來幫忙照相,
後來冰妹也加入行列,一起弄了很多東西,系辦的木桌還有椅子都是靠她才有著落,
隨著離集合時間的十一點半越來越近,我也開始有點小緊張,
一方面怕人沒來,另一方面又怕人太多餐點不足,
安排現場佈置的動作夾雜著一絲絲的擔憂,想太多的個性表露無疑。

約十一點十分左右餐點到達,安排佈置完成,
十一點十五分,最早到的是在學校計中工作的文漢學長一家人到了,
漸漸的也開始有人到達,簽到的工作也麻煩圈圈與冰妹負責,
我在旁邊踏來踏去、扭手流汗,
十二點一到,現場人數也約略都到齊,總算餐會開始了。

我的心情隨著人數增多也越來越放鬆、開心,但也隨著人數超過五十人,
開始想辦法要準備食物不足的部份,
果不其然,餐點在大家的橫掃之下消失速度超快,
飲料更是一個超級銷耗品,
於是乎我們幾個主要的負責人員開始東張羅西張羅,
請人去自助餐店將菜裝回來、去買飲料冰塊、去蛋糕店把蛋糕泡芙搶光光、外送披薩與炸雞等,
還真像打仗一般,
畢竟招呼的大部分都是學長姊們,我們這些小學弟小學妹們還真怕怠慢了大家,
還好一切事情都還算順利,沒有什麼大問題,
除了賀老師因為身體微恙無法出席,(真的很可惜,許多學長姐就是回來要看老師的)
還有有時覺得場面控制有點不是那麼的完美,(大概是太久沒見面,大家很愛東一坨西一坨聊天)
其他都還不錯,而且中庭的場地也剛好是一個小方型,讓學長姊們的小朋友們東奔西跑很適合,
又有氣球給她們當玩具,我想小朋友們應該也不至於太無聊。



活動在最後照張大合照後畫下漂亮的句點,
整個活動總人數約八十人,(包含小朋友),不包含小朋友也約有七十人左右,
MCSL這個大家庭,真的在這十幾年下來成長茁壯不少,
希望,未來還能夠有機會舉辦這樣的活動,
而且也期待此次有來參與的大家下次也都願意來參與,
賀老師下次也能夠一起出席,
而這次活動也讓我覺得大家都很有心,學長姊們也在業界都有一席之地,
看著學長姊們的背影,相信對學弟妹們也是一種激勵作用,
這種聯繫是蠻特殊的一種感情,透過實驗室而串起來的一種感情,
而這份情感,也會一路持續的串下去吧。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林奕華 - 西遊記


  昨天去國家戲劇院看了林奕華執導的舞台劇:西遊記,由於之前沒有看過他所導作品,都是看其他劇團的,不知道這傢伙的風格如何,所以是先抱著可能「不怎麼樣」的心情去看戲,可是沒想到一個全長四個小時(破我看戲的紀錄)的一齣舞台劇,深深的抓住我的眼睛與思考,舞台上的劇情控制著我內心高低起伏的情緒波動,直到散場,由於又是最便宜的學生票只要三百二,直呼過癮與值得。

  劇中主場景的背景一開始是一個機棚,一個出境大廳,由一些旅人們在等飛機的時候的情況以及航空公司的空服員小姐所做的開場,看似平常的機場場景,持續了一陣子後,才發現,原來,這是個現代版的西遊記,這些旅人,其實是妖精變成,等著路過的唐三藏,大家都一心準備想吃掉他,齊力地用法術把一個機場變了出來。

  從機場場景的開幕,點出了此次舞台劇西遊記的主軸,接下來就進入到導演想要表達的西遊記中,四個主人翁的意象,也就是呼應泛泛人間的四個意境,分別為:「人人都愛豬八戒」、「人人都恨唐三藏」、「人人都怕孫悟空」以及「人人都看不到沙悟淨」,在這四個橋段的劇中,林奕華先用一位演員飾演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並以影片放映方式,一人飾演四個角色的手法來表現出四種現代人特性,然後再導入劇情中,而劇情的主要呈現手法,也就是更延伸性的去闡述這樣的一個人格特性。在這些劇情當中,融合了時事、日常生活、旅遊等內容,豬八戒的幻想與欲望、孫悟空的不羈與狂放、唐三藏的八股與教條、沙悟淨的平凡與沉悶,都在這些平常我們都可以遇得到的生活中出現,並且是重複的、一再地出現。

  人類愛恨交織、貪嗔癡的生活就縮影在這四個小時裡面,在在出現了許多熟悉不過的橋段,你我都曾踏入,那些味道,每個人都嚐過。這樣一個傳達出來的意念,有股佛家所謂芸芸眾生的情感在裡面,大家都跳脫不了、逃不開,但也因為這樣,人生是一個豐富的旅程,一點也都不平淡,每個人都紮紮實實地去品嘗自己的人生。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比較知名的演員有超多女性粉絲的帥哥張孝全跟擁有閃亮舞台感染力的王耀慶,但說實在話,他們此劇中每一位角色我想都是硬底子的好演員,纖細敏感的「戲胞」似乎每一個人都有,精巧靈敏地控制著台下每一位觀眾的感官神經,挑動著大家的心情起伏,演員們都像是個熟練的指揮家,指揮著底下的看戲的人們感覺樂器,台上的迷人、台下的著迷,實為一少見的好劇,的確經歷了一場長達四個小時的范特西(Fantasy)之旅。由於並不是爆滿的觀眾,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

導演:林奕華
主演:王耀慶、朱宏章、周品辰、林鈺玲、時一修、韋以丞、莫子儀、張孝全、張翰、謝盈萱…等(依姓名筆劃排列)
宣傳短片:
西遊記官方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tchblog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Hype Cycle for E-Learning 2006




去年2006年7月份Gartner產出了一份專門針對數位學習領域的技術分析報告:Hype Cycle for E-Learning 2006。當中提到了現今數位學習領域中各項技術的發展趨勢,不論是新興的播客(Podcasting,也有人翻成自由播,後者似乎比較貼切)、寓學於樂(Edutainment),或是已經廣為人知的(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軟體模擬教材製作工具(Application Simulation Tools)等,都在此份報告中做了相當詳盡的分析與研究,並且提供了相當值得參考的結論。

Hype Cycle,有人翻譯為技術成熟度模型,更有甚者,翻譯為吹噓週期。主要是Gartner針對技術相關的議題,利用圖形化的模式所呈現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在這樣的一個技術成熟度模型中,主要有兩個軸線:橫軸的時間軸(Time)與縱軸的能見度軸(Visibility)。而當中時間軸上又分成五個等級: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過熱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谷底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攀升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而當中所分析領域的各個技術即落於此曲線上各個部份,並且各技術的落點外型,也可以表現出此技術到達成熟期大約所花的時間(Years to mainstream adoption)。

除了此圖形化的表達方式以外,Gartner的報告還整理了優先順序矩陣(Priority Matrix),分析各項技術到達成熟期所需的時間與利益(Benefit),呈現優先順序的一種矩陣型態。報告絕大多數的部份則根據時間軸上的五個等級中的22項技術,設計了以下幾個向度來分析:定義(Definition)、成熟度模型上的位置與到達成熟期速率的理由(Position and Adoption Speed Justification)、提供使用者建議(User Advice)、對企業的衝擊(Business Impact)、市場滲透率(Market Penetration)、成熟度(Maturity)、案例業者(Sample Vendor)、曾出現在哪份技術成熟度模型報告(Appears in Hype Cycle)以及分析者(Analysis By)。而這樣的一份報告,讓讀者或是企業的規劃者可以從中獲知此技術成熟度的概況、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速度,就可以進一步地分析企業本身需求與能力,決定是否採用特定技術或是針對某些技術投入公司的研發產能。

比較近幾年的數位學習技術成熟度模型曲線,可以從2005年與2006兩個曲線的差異點做觀察。首先觀察2005年未出現在報告中,在2006年曲線上才出現的數位學習技術來看,全部22個技術,嶄新的技術有兩個:播客(Podcasting)和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而此兩項技術進入到成熟期的時間都是約二至五年,當中比較特別的是,學習分析雖然為2006新出現的技術,但卻跳過萌芽期直接出現在第二階段的過熱期。比較有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Gartner之前的報告都沒有注意到這個跟數位學習相關的技術,直到2006年才考量進來並分析,但由於此技術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了,所以才直接出現在過熱期。
除了新增的技術以外,以消失的角度來看,哪些技術又是2005年有,卻在2006年消失的呢?答案只有一個,是模擬製作工具(Simulation Authoring Tools),2005年時,模擬製作工具的位置還位在萌芽期,但在2006年時卻從曲線上消失了。

在這些技術趨勢報告中,依照一般的情形,所發展中的趨勢應該就是會一路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順著曲線往右邊來跑,而在這兩年數位學習技術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其中有一個技術不是往前進,反而是往後退的,就是行動數位學習(Mobile E-Learning)。在2005年時,行動數位學習這項技術已經接近過熱期了,但在2006年時卻反而倒退了一些,雖然仍處在萌芽期,但卻反而離過熱期比2005年還遠了些。可見2006年在Gartner正在做新的分析報告時,高估了2005年行動數位學習技術的進展,考量到其中手機還面臨的幾個重要限制,如:手機並不是一個相當使用者友善(user friendly)的攜帶介面,或是教材供應商必須開發符合手機平台的軟體與教材等,都有著必須克服的現實障礙,也才造成2006年報告中行動數位學習的往後修正,反而特別地呈現退步的狀況。

撇開那些微幅進步的技術不談,2006年從一個階段跳到另外一個階段的技術又有哪些,統計出來有以下四個:數位學習應用程式服務供應商(E-Learning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數位學習整合(E-Learning Integration)、不用撰寫程式的開發工具(Programming-Free Authoring Tools)以及嵌入式即時數位學習(Embedded Just-in-Time E-Learning)。前三者從谷底期晉升到攀升期,而最後一個嵌入式即時數位學習技術則由攀升期進步到成熟期。
首先談到數位學習應用程式服務供應商(E-Learning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報告中指出,新的模式的產生造成了更有彈性的數位學習模組之運用,這種新的模式就是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更加彈性化的模組運用造成了客製化與整合性兩個工作重點效率的提高,都讓此技術的進步更加地成熟完整。

而在數位學習整合(E-Learning Integration)的部份,則是特別的談到了在這些不論是平台廠商或是內容廠商的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份是在於內容教材與數位學習產品的前置測試(pretesting),而當中若是有個整合性的測試工具,來有效的根據國際標準(如:SCORM)來測試所有數位學習元件中會用到的課程或是內容,則數位學習整合的這項技術會更加迅速地朝成熟期發展。

簡單易用的開發工具一直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而在數位學習領域的趨勢中,快速變遷的環境也造就了大量快速變遷的教材內容,而這樣的一個狀況則更是影響了不用撰寫程式的開發工具(Programming-Free Authoring Tools)的前進速度,若是配合學習內容管理系統(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以及內容資源庫(Content Repository)的搭配,更是如虎添翼,增加此技術的成熟度速率。

嵌入式即時數位學習(Embedded Just-in-Time E-Learning)則是唯一一項從攀升期進入到成熟期的一個數位學習領域技術,而Gartner更預測接下來的兩年,也就是2007年與2008年,由於個人服務(self-service)的未臻成熟,在企業內部的資訊技術(IT)、業務(business)相關應用程式上,仍有相當發展的空間。

總結來說,此份2006年數位學習技術成熟度模型報告中,當中提供了相當多的資訊,除了讓讀者能夠全盤的了解數位學習領域中各項技術的成熟度概況與預估可能的進步速率以外,更進一步的針對各項技術作解釋、建議、歸納與分析,也因此在這洋洋灑灑27頁的報告中,提供的資訊,不論是讓企業內部的規劃者,在規劃企業所需數位學習相關技術時,有個相當優質的參考指標以外,對於研發人員,也可以透過這份報告所傳達的資訊,來描繪數位學習的技術藍圖與未來道路。
文章同步刊登於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 http://www.epark.org.tw/ 數位學習電子報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背叛-男人真正的痛版

呵呵,也配得太好了吧,
拍的內容也相當的精緻,
幾乎不輸一些真正的MV了,
不知道是不是哪家公司自行拍攝的,
如果是個人拍的,那真的太厲害了,
這....才是男人最深層的痛楚吧!~(淚)



(Y)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立場性字眼-評論台灣新聞媒體現象

立場性字眼
20070829
  晚上下班回家的時候,總是邊吃著剛剛路上買的晚飯、邊看著電視,豐富的台灣有線電視頻道,總是讓我不會定下來只看著某個節目,而是拿著遙控器轉來轉去,而在這樣大拇指運動的過程中,總是會轉到從第五十台開始的所謂新聞頻道,一直到六十台左右才結束,也因此,常常會停下來看看最近的新聞要事。

  在這麼多次的經驗裡面,台灣的新聞媒體其實共通都有一些特性,通常這些特性又都是很詭異的,以一個正常的新聞媒體來說,相信平實而客觀的報導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從台灣的新聞中,看到的所有消息與透露出的狀況,卻似乎都不是這麼一回事。

  大致上感覺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新聞娛樂化:習慣看台灣新聞的人如果轉到CNN或是到國外飯店看到其他國家的新聞一定馬上會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怎麼國外的新聞這麼無聊啊?感覺很無趣,主播的敘述平淡、報導的手法無趣、鏡頭拍出來的事件單調…等。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問題我想大概出在台灣的新聞媒體把新聞已經視為所謂的「娛樂事業」了吧,每個新聞的報導呈現的手法都以娛樂化的方式製作,從一個慘痛水災、颱風,一個社會事件、活動,到一件娛樂緋聞、八卦,不難發現,標準作業流程都是一開始先由報導口氣「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的主播口中先說出來,似乎主播很有感覺、自己很有意見似的,接下來的帶到的新聞鏡頭更是「精采萬分」、「絕無冷場」。

  颱風的報導,記者一定要穿著小雨衣(不要想歪)站在恐怖的風中或是及腰的水中,一手拿著麥克風,另外一隻手壓著快飛走的帽子或是雨衣,用很痛苦的語氣敘述當時的狀況,臉上扭曲的神情加上後面飛來飛去的植物殘骸,還真的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一個社會事件,則是可以看到當中的主角被蜂擁而至的麥克風海所包圍,以一個連轉個頭大概都會被麥克風堵到臉的空間發表言論,丟出來的問題也常常都是:「請問你家失火了,感覺怎麼樣?」、「請問你殺了人,要不要跟家屬道歉?」,嗜血的媒體記者總是丟出一個會有效果的問題,但通常有效果的問題卻不見得是個有深度的問題。有時讓記者大人等太久,不回答問題還會被罵,硬是丟出一些跟激烈的言語硬逼你發言,連平常一副鼻孔看人的政治人物看到記者,也是要禮讓三分,不敢得罪。

  另外要提到的還有標題殺人法,台灣的新聞媒體為了求得收視率或是閱聽者的注意,常常會下一些寥寥幾字卻是驚心動魄的新聞標題,例如:「惡媳殺婆」、「畸戀繼父」、「襲胸只十秒無罪 檢方昏倒婦團氣結」這種新聞標題,除了帶有判斷式的字句的問題之外(容後第三問題點再討論),其實在一個新聞中,光以標題根本無法表達全部的新聞事件,卻下這種讓人家先有先入為主觀念的標題,糟糕程度可想而知。

  這樣的報導看久了、習慣了,也難怪讓大家會覺得國外的新聞乏而無味,就像吃久又鹹又辣的鹹酥雞,吃個小米粥都覺得沒味道。

  但這樣的新聞真的是個詳實的新聞嗎?報導的手法過於娛樂化的結果,是否真的能讓社會大眾實際地透視到一個新聞消息的內部深處意涵,或是真正背後的問題點呢?應該是相反的吧,或許只是讓大家在茶餘飯後,可以有一個消遣聊天的話題,聊天結束後呢?消失得無影無蹤,恰似飛鴻踏雪泥,心裡沒留下東西。

  第二個問題是視野狹隘化,前幾天在BBS討論版上有人特別點出來,舉的例子更是帶著濃厚的諷刺與幽默,詳細的話語我記不清楚,但鄉民們說的大概就類似:「台灣的國際新聞,大概就僅止於泰國農夫抓魚遭水蛭爬入肛門之流吧。」其實這樣的說法有點太極端,但平心而論,台灣的國際新聞的確視野狹隘,通常只有那種真正的國際重大消息才會有報導,例如南韓人質事件、希臘森林火災、空難等,但是像其他一些像是某些國家因種族文化議題所造成的內亂、或是環境保護議題與人類發展的深入探討,這種較具由國際觀、世界觀、文化、教育意涵的研究性的新聞,相對的幾乎沒有,唯一做的比較好的大概就只有公視頻道的新聞吧。其他大部分的新聞幾乎都與第一點不謀而合,也是因為娛樂化所挑選的新聞內容,找找今天網頁上的國際新聞,一排看下來,是不是娛樂性質超高呢?卻少見真正有價值的國際新聞。而且從網友的統計來看,今天點閱率最高的國際新聞分別為:「議場上反同性戀 公廁裡釣同志 美議員性醜聞面臨逼退(東森)」、「第一殺狗村 狗頭隨意丟(聯合)」、「網友「拜託」 喚回停賣巧克力(聯合)」、「香妃長這樣… 高鼻、深目、膚如雪(聯合)」、「南韓總統府宣佈 塔利班同意釋放19名人質(央廣)」,沒想到比較稍為重要的南韓人質新聞,是第五位,或許,台灣人的心靈文化層面,也到了該好好檢討省思的地步了。

  第三個問題是新聞立場化,其實這個部份的問題有時候是非戰之罪,誰無立場、誰無支持的對象,但台灣新聞的立場化已經有過度的現象,而且這樣的立場不單僅止於政治立場,更多的時候,卻是在一些社會新聞與事件中,記者也相當高調明確的講出一些相當具有批判與評定性的字眼,直接傳達出了新聞媒體記者的想法。這樣的問題在哪?問題在於幾個部份,一個是一言堂的問題,其實很多事情是根據不同的價值觀而造成的判斷,人類從小到大的環境塑造出的價值觀人人不同,若是記者使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報導新聞,會造成怎樣的狀況?大家習慣了一個固定的說法與想法,久而久之沒有判斷能力,造成思考的僵化與直線性。第二個點是在於事件的完整性蒐集工作做得徹不徹底,常常有得時候記者的批判建構在相當不詳盡的調查結果上面,一件事情沒有調查清楚,表象式的呈現跟真正的內容差異相當大。舉個例來說好了,若是新聞報導出兒女棄養父親的新聞,表面上來看兒女似乎罪該萬死,但事實上,卻不知會不會有可能這個父親從小到大根本沒有盡到父親的義務與責任,甚至有更惡劣的行徑呢?這個例子很膚淺,只是希望傳達類似的想法,其實很多的新聞事件,如果靜下來好好深思,卻可以發現不見得每件事情都是可信的,或是就是記者所要表達出的那種意思的。更有甚者,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記者常常在報導的同時,用到「竟然」、「沒想到」這種自我判斷式的字眼,甚至很常發生的,在這則新聞要報導結束後,下了個「相信使用者都相當地反感」、「連XXX大概看了都要汗顏」、「所以…..也是用心良苦」,此類型的裁判性的句子。

  其實在檢討新聞媒體的同時,回過頭來也必須了解自己,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狀況,台灣的新聞媒體的問題,不是全部出在媒體本身,大家習慣性速食式的思考邏輯,快餐式的閱讀習慣,造成大家不會深思,不會咀嚼,更不可能瞭解其中能夠學習到的意涵或是知識,更別提從中獲得好處與新的思考元素,然後進一步的從外在去影響更多的人們。真正好的作法我覺得應該是試著初步能夠先了解有這樣的狀況與問題,然後慢慢試著內化成自己的想法,再漸漸地去影響週遭的人,甚至是下一代,而在這樣緩慢的演進過程裡,才有辦法做到真正的進步。

落葉歸根-家

  轟隆、轟隆、轟隆,輪軸運轉的聲音夾雜著一股熱風襲來,捲上我的背脊,我醒了,卻是醒在台北的一間小套房之中,旁邊只有輕微的冷氣運轉聲音,還有空氣中的一絲情涼,原來,我夢到了那小時候的家。

  還記得國小時期,舉家搬遷至桃園南崁,父母租了一間小小的廠房,當中堆滿著機器與布匹,在這個時期,最常見到的狀況就是全家五口圍著一個小小方形的玻璃桌吃飯,而熱騰騰的飯菜,還是母親趁著工作空檔,利用一個方便式的瓦斯爐接上一個小瓦斯桶,旁邊再搭配一個那種早期馬賽克拼貼的、下面用灰灰水泥磚架起的小小簡易流理台,所煮出來的。三兄弟輪流端著一盤盤燒好的菜,放在鋪著報紙的桌上,五口人圍著,聊著一些學校發生很好笑的事情,吵著不要吃青椒,討厭吃蘿蔔。

  夜晚了,父母二人進入後方的廠房,啟動機器,搬著一匹一匹的布,上機器、入輪子、壓花、捲布,機房的高溫再加上尼龍布因為熱而產生的揮發氣體,讓整個廠房內的空氣混濁不清,但父母卻因為害怕被鄰居抗議,窗戶關的緊閉,反而讓自己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炎熱的夏季,兩個人揮汗如雨,就為了這個家庭,而我們兄弟們則是常常在旁邊玩著、看著父親工作的背影,躺在放布匹的棧板上睡著的,黝黑的皮膚與健壯的手臂是我們小時候對父親最深刻的印象,而媽媽叨叨絮絮叫我們快點睡覺的聲音,也深刻的持續迴盪在回憶的箱子中,當時機器的聲響吵不醒小孩子的瞌睡蟲,卻沉重地輾壓出記憶中那個家的輪廓。

  小孩子不懂大人的辛苦,父母親在當時創業之初經濟上的壓力、孩子們的學業、廠房的房租、臥病在床的奶奶等,生活中盡是負擔,國小的三兄弟卻天天哼著歌上學、跳著步伐下課,一棟一層樓的水泥平房,用簡單便宜的木頭三夾板隔成一間辦公室跟所謂的臥房,幾張簡單的辦公桌,臥房更是木頭釘出來的木板床,穿著的是表哥們淘汰下來的舊衣服,在木板床上東奔西跑、在旁邊沙地玩著沙球,等到太陽下山了,髒兮兮的回到家,被媽媽邊唸邊洗,準備上餐桌。

  現在三個小孩都長大了,順利的唸了大學,開始工作,家裡也從當時的小平房變成獨棟透天別墅,高中大學時期全家圍在一起,在白色大理石餐桌上用餐,一樣的聊著學校發生的事情,一樣地被母親唸著不吃青菜,父母親再也不用流著汗水在悶熱的廠房中工作到深夜,可以有著許多空閒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家的感覺,不在於物質與地理環境,而是那份全家人的感情,不論在哪,回到家,能跟家人圍著一起吃飯,永遠都是最幸福愉快的事情。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我家的笨蛋小黑貓-西門



從以前就很想養一隻黑貓,總覺得黑貓有一股特殊的氣息,
跟一般的貓不同,直到最近認識了西門.

為什麼幫他取名叫西門呢?
不是因為喜歡流星花園裡面的F4,
其實是因為是在西門町撿到他的,
那天跟幾個朋友去西門町吃三味食堂
(好吃又便宜的一家日式料理,壽司上面的生魚片是一般生魚片的三倍大吧)
吃完晚餐選了一家小冰店吃冰,
才吃到一半,就看見店外騎樓底下有個黑影在緩慢移動,
注意一看才發現原來是隻小黑貓,
正蹲在大型的陶瓷盆栽旁邊不動,
台北的我,正想養一隻小貓來陪陪自己,
於是就立刻跑到外面,刻意繞個小圈,躲在盆栽的另一方,
從盆栽上面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快速的抓向他的後頸部,
把他拎了起來.

這隻全身黑漆漆的小黑貓可能突然被嚇到了吧,
抓起來後我坐在旁邊的小椅子上面,把他放在我的雙腿上,
沒想到他眼睛直勾勾的盯著前方,完全一動也不動,
害我嚇了一跳,怕自己是不是抓太用力了把他抓受傷了,
後來仔細觀察一下,發現他還是有反應有呼吸,
才放下心來.(之後也才發現,撿到了一隻會當機的貓)

因為抓了一隻小貓,沒辦法逛街,於是跟朋友告辭,
把他放進我的MIRYOKU大側背包裡面,磁鐵扣一扣上,
快速上車準備回家,
一路上很害怕他會掙扎探出頭,不小心會摔下去,
一直都把包包夾在臂下,趁等紅燈的時候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沒想到這隻小黑貓倒是相當安分,
回家的路上完全乖乖地待在我的背包底層,動也不動,
看到我在看他,也帶著懷著問號似的眼神看著我.

沿途狂奔的我,因為害怕寵物店關門(約十點左右)
所以油門都催的很兇,
還好有趕上,幫他買了貓砂、貓砂盆、飼料、兩個飼料碗、還買了超貴的趨蟲藥,
總共花了快兩千塊打理好,
上樓的路上還剛好遇到房東來看,
本來怕房東會阻止,沒想到他問也沒問,
還好沒事.

回到家後將一切事物打理好,仔細端詳這隻小黑貓,
發現每當我把他抓起來,不論是用抓他腋下的方法或是抓後頸的方法,
這隻小黑貓立刻呈現當機狀態,
四肢完全不動,眼睛無神的望向前方,眼球完全不會轉動,
真的一副把他電源拔掉一樣,
覺得自己好像撿到一隻很奇妙的小黑貓.

想名字的時候著實煩惱了一陣子,
本來想說幫他取名就跟魔女宅即便裡面那隻小黑貓一樣,
希望他也跟他一樣聰明、可愛,叫做奇奇,
後來覺得不好唸,又想說反正在西門町撿到的,
幫他取個日式的名字,就叫做西門吧,於是這隻當機小黑貓,
開始了他另外一段特別、不一樣的人生(貓生?)

剛來的那一陣子,西門是個乖巧安靜的傢伙,
什麼事情都躡手躡腳,安安靜靜,
加上抓起來就當機,整個很有趣,真的讓我平常無聊的生活中多了點樂趣,
也有些溫暖,
沒想到這些都是一開始的假象,
小孩子跟小貓一樣,其實內心深處還是小惡魔一般,
過了一陣子,等他漸漸熟悉環境,惡魔的角、尾巴、叉子都一一顯現出來....

現在西門完全熟悉我的房間,
整天沒事做的他,不是睡覺、吃飯、解決生理需求以外,
就是探詢我的房間,
而且加上白天一隻貓在家,又特別會睡,
晚上等我回家後,
整個精神旺盛,東奔西跑,當機貓變成了暴衝貓,
當初的當機狀態,我猜應該是不熟悉環境加上膽子小,
才會有的一個不敢亂動的動作,
到了現在,抓他起來的話,除非他很累,才會進入當機狀態,
不過現在的當機狀態,是我還要用我兩隻手的大拇指幫他按摩雙頰,
然後他的眼睛半闔,兩隻小黑貓掌在旁邊舒服的彎曲緩慢扭動,
這種當機狀態.

尤其現在小貓,很愛亂咬東西,
更對人的手腳特別有興趣,咬東西的時候又愛搭配貓掌,
一不小心就會被弄出一小段的血痕,
罵他罵不聽,打他也記不起來,
每一次只要從浴室跨出來,一定會把我的毛腳當作攻擊目標,
兩隻前腳抬起來,後腳與屁股半坐在地上,
環抱式的動作,配上歪著頭、張開的大嘴,
迅速有效率的偷咬我一口,然後再配合我因為痛的大喊一聲,
音速一般地消失在我房間另一頭的沙發底下,
講都講不聽,真的很頭大,因為還真的蠻痛的.

而且有時候懷疑他根本就是被駝鳥附身了吧,
因為我規定他不能上床,整個房間都隨他跑,
但是只要一上床,我就會用左手抓起來,用右手打他屁股,
一開始的時候蠻有用的,
即使看我在床上,也不大敢跳上來,
只會坐在木製地板上,盯著我做事,
可是最近不知為什麼,可能皮越來越厚了,
調皮的他會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跳上床
(尤其是早上,我整個精神狀態還沒這麼好的時候,反應比較慢)
輕輕的跳上床(注意,是輕輕的,因為還是會怕我發現)
然後最笨的事情發生了,
最近每次看到我發現他跳上床,正要過去抓他的時候,
如果離床緣很近,他會快速跳下床,一溜煙跑到不知道哪裡去,
可是要是離床邊有一小段距離,
他就像駝鳥附身一樣,把頭鑽進我的IKEA羽毛棉被裡面,
卻不知他的黑屁股跟長長的黑尾巴露在外面,還努力地靜止不動,
抓他起來扁他時,真是好氣又好笑.

現在的他睡在我腳邊的NB背包上面,
整個又像天使一般,(安靜的時候,或是他看電視的時候)
在我的肚皮上睡著的時候也很有趣,
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耳朵貼著他的肚子,
聽起來還真的很像冷氣機運轉的聲響,超好笑.

之後國防役的人生多了隻貓的陪伴,其實整體來說還是蠻令人開心的,
不過貓飼料還真的蠻貴的,
而且木屑砂因為太輕了會被他的貓掌帶出來,
房間有時候會地板上出現不少木屑,很頭大,
常常要拖地掃地,貓便便也蠻臭的,真是挑戰我的潔癖啊!
就如同照顧小朋友一樣,養個寵物,是個甜蜜的負擔.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好句分享

1. Stressed is just desserts if you can reverse.
2. Who knows what the tide could bring?
發現自己還有一些蠻老莊的思想,
比較樂觀的看人生,事情的決定權有點交給老天的味道,
但也因為這樣,不是相當積極地在追求一些物質上或是名利上的目標,
雖然這樣,卻倒也不至於說很被動或是很沒有上進心,
怎麼去取得平衡呢? 是個很值得討論的議題。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上班工作環境


其實蠻喜歡把自己上班環境佈置成自己習慣的樣子,
或是會讓自己心情比較開心的感覺,
目前位置上四面八方的牆上大概都貼滿了不少東西,
絕大部分是林志玲,哈哈。
前方的環境大概就是如上面的照片所示,
左方是林志玲華航的月曆、愛因斯坦的吐舌照加上一句名言:
God does not play dice with the universe.
還有一張自己畫的圖。
左前方就是電腦螢幕,
右前方大概是林志玲明信片構成的一堵牆,還有一堆書與一台電話,
右方是數位教育研究所的電話分機表,表的周圍由林志玲的磁鐵包圍。
後方的牆壁比較空,不過未來會持續加上,
因為我每個月過後,林志玲的月曆我都會把照片部分剪下來貼上去,
狀況就像是下方照片中那樣,
整個呈現林志玲控的座位圖,
未來還蠻想帶個小魚缸來擺在左前方的位置,
因為剛好還有一個空位,而且延長線也有一些插頭沒用到。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Anti-Murphy's Law

莫非定律(Murphy's Law)一直以來都是個很有趣的議題,
大家三不五時就會討論一些平常遇到的事情,
然後暗暗就符合所謂的莫非定律,
莫非定律前十大條列如下:
1.Notheing is as easy as it looks.
2.Everything takes longer than you think.
3.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4.If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several things going wrong,
the one that will cause the most damage will be the one to go wrong.
5.If any things simply cannot go wrong, it will anyway.
6.If everything seems to be go wrong, you have obviously overlooked something.
7.Nature always sides with the hidden flaw.
8.It's impossible to make anything foolproof because fools are so ingenious.
9.Where you set out to do something, something else must be done first.
10.Every solution breeds new problems.

這似乎是一個很令人傷懷的定律,好像事情不出錯都不行,
絕對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測的問題,做事就要有心理準備一定會出錯似的,
延伸來看,也常常跟朋友聊天聊到,為什麼我每天上班要遲到的時候總是紅燈特別多?
為什麼吐司掉到地板上總是有奶油的那面朝下?
為什麼最緊急時上廁所總是發現沒有衛生紙?
...
很弔詭的事情一再發生,只好安慰自己是莫非定律在作祟。

其實莫非定律換個角度想想,可能只是一些強化性的思考,
站在類神經網路的理論來看,人們持續不斷地強化這類事情發生的神經元,
當每次最緊急的時候,最在乎一件事情的時候,
當他出錯或是遇到阻礙,人對這個事情的印象就特別深刻,
一而再再而三的強化了「莫非定律神經元」,
所以更造就了大家對莫非定律的深信不疑。

平常不趕的時候、或是沒有這麼在乎一件事情的時候,
即使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不會特別覺得怎麼樣,過了就算了,
或是平常很緊急的時候,一路遇到綠燈,但也不會特別有感覺,
以機率的觀點來看,我想事情發生的機會應該是一樣的,
不會有什麼差別,
莫非定律,或許只是一個相當適合茶餘飯後拿來說說笑的一個定律,
但是否真的能稱為一個定律,應該要好好研究研究。

一個有趣的簽名檔

在冰高小夜晚上,兀立在松島楓樹上的加藤鷹,俯視自蒼井空掠下大地的來生光...。噢!是奇蹟!在平地的令一頭,高樹瑪麗亞隨著櫻朱音樂跳著椎名舞步,連川島和津實也深受氣氛感染,不時地望著淺倉舞動身體,印照在小澤圓潤的臉上的白石瞳孔中,西村萌了起來,喝著草莓牛奶的大澤惠與正低頭啜飲南波杏仁茶的愛田由,眼中透露著飯島愛意--武藤蘭花上的黑澤愛情是如此堅貞不移!曲末,在白鳥櫻樹下,晚風吹過,安西美穗偃著風勢,那瀨戶由衣也飄盪起來...

榜單趣事

台灣有三寶
長榮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黃彩虹 22111832
國立臺東大學 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男) 王星穎 21003339
南華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 辛東寶 220041203

==================================

我長大後要當科學家
22090820 柯學家 長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Microsoft Silverlight

Microsoft Silverlight
http://silverlight.net/

Software as a Service概念已經成為趨勢,
以後的PC可能只要一個Browser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當中牽扯到的未來趨勢大概仍舊主要在以下可能的幾塊:
硬體、網路頻寬、串流技術、解碼技術、娛樂、手機 ...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典故-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源自辭海,九子的說法有兩個版本,不過主要的意涵相同,指的是龍代表中國天子,天子後宮佳麗無數,皇子自然會有很多,但這些皇(龍)子卻未必有機會登基成龍;古人借「九」代表「很多」,「龍生九子」也就是指皇帝有很多皇子,但皇子卻都不成龍。

以下簡要說明九子的名稱與意涵:

版本一:明朝楊慎《升庵外集》

1.「贔屭」,讀音同「必細」,只要看到石碑下方龍頭龜身的模樣就是牠,台南赤嵌樓旁就有一排背馱著碑文的「贔屭」﹔高雄荖濃溪的六龜,近年有人做六隻背負石碑的烏龜,而這烏龜其實也是指「贔屭」。

2.「螭吻」,讀做「吃吻」,外形龍頭魚身,喜歡站在屋頂高處張望,且因喜歡吃火、吐水,所以在廟的屋頂、房子正廳大門前樑柱都可看到,被認為有鎮災的功能,可消弭火災。通常在中國瓦頂建築殿脊兩端出現,口潤嗓粗而好吞,也因為此,用來滅火最好,噴水、響號、吞火,與消防員的形象不謀而合。螭吻有另一變種叫螭首,嘴大,可以吞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又稱為螭首散水。「散水」,原來有出處。

3.「蒲牢」是隻喜歡吼叫的小龍,常常站在鐘上;受擊就大聲吼叫,所以被安排用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即是吊起銅鐘的那個環,自然是當作擴音之用啦。

4.「陛犴」讀做「必汗」,外形似虎,個性喜好爭鬥,常見於官衙的門前,或在龍頭鍘、虎頭鍘兩側。「陛犴」,個性十分忠貞,被憲兵隊視為象徵性的吉祥物;牠好鬥的個性,更獲慣在商場上爾虞我詐的商人青睞,把牠忠貞的個性轉化解讀為能夠「守財」,有聚財能力,所以時下不少購物頻道在促銷幸運寶石時,都紛紛標榜寶石上鑲有陛犴加持。

5.「饕餮」算得上是最為人知的龍子,但是大家通常只知牠是年獸,牠因好吃,所以都出現在古代的鍋蓋側邊。

6.「蚣蝮」喜歡水,常見於橋墩親水。

7.「睚眥」讀音「崖自」,喜歡殺戮,所以常環繞在刀柄上。龍身豺首,個性剛烈,好殺好鬥,最適合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夠晒殺氣。睚眦本身也是一個詞語,用來指怒目而視瞪起眼睛,驚驚。

8.「狻猊」音「酸尼」,外型如獅,喜歡吞煙,香爐兩側最常看到牠們盤旋。即是獅子的古時叫法,喜煙好坐,所以一般被雕琢成香爐腳,讓牠日日都可以吞煙吐霧。

9.「椒圖」是最小的龍子,也最自閉,常把自己捲成螺蚌的模樣,站在大門前。一般寺廟門前都放石獅子,但若財力不足,就會改用「椒圖」取代。


版本二:明朝李東陽《懷麓堂集》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上,讓它為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屭,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屭: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第九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但願人長久

歌名: 但願人長久
演唱: 張學友
附註: 電影"但願人長久"主題曲
作曲: 梁弘志
編曲:
填詞: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月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REPEAT*

英文好的看過來...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enforcement of any part of the LOM XML Schemabinding by a particular XSD in no way relieves a particular LOM XML instance from satisfying all LOM XML Schema binding constraints to be considered aconforming or strictly conforming LOM XML instance.

練習一下翻譯吧,這是IEEE的標準文件中的英文,
怎麼翻成中文呢?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KIWI - NOT WIK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dUUx5FdySs
不是WIKI,輕鬆一下看個動畫,
挺感人的其實,動畫也做的很有感覺。

[補充說明] KIWI
A kiwi is any of the species of small flightless birds endemic to New Zealand of the genus Apteryx (the only genus in family Apterygidae). At around the size of a domestic chicken, kiwi are by far the smallest living ratites. Most kiwi species are endangered. The kiwi is also a national symbol of New Zealand.

資料來源:WIKIPEDIA

Microsoft Surface

http://www.microsoft.com/surface/
有沒有意識到,世界進步的速度,還有我們長大的速度,其中的關聯性?:)

科技的進步速度實在太快了,早期的人們十年間不論是生活的模式或是所需要吸收的知識,大抵上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可是進步到現在,新科技推出的速度逐漸加快,快到一個人一輩子可能都必須不停地再吸收新的生活型態或是知識。

真不知道是人類追著科技跑,還是科技追著人類跑?時間的浪潮真的蠻恐怖的,不知不覺地吞沒一代一代的人們,人類的文化、智慧、好的、壞的....,也就這麼一直不知不覺地傳承下去。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Introduction to Hype Cycle


What is Hype Cycle?
A Hype cycle is a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turity, adoption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 of specific technologies.

Characterize the over-enthusiasm or "hype" and subsequent disappointment that typically happe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Enable CIOs and CEOs to decide whether or not a particular technology is ready for adoption.
.
.
Hype Cycle 5 phases:
1. Technology trigger.
2. 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3. Trough the disillusionment.
4. Slope of enlightment.
5.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
.
Maturity level:
- Embryonic.
- Emerging.
- Adolescent.
- Early mainstream.
- Mature mainstream.
- Legacy.
- Obsolete.
.
.
Reference: Gartner's Research: Hype Cycle for e-Learning 2006

e-Learning 3.0

Challenge of Enterprise Learning Technology

The history of tech-enable learning began at "mainframe-based distance learning", "satellite-bas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next, "CD-ROM based content" and "e-learning" at the late of 1999s.

Learning on-demand content:
- small web pages
- podcasting
- video
- job-aids
- small courses

Next big wave: e-Learning 3.0
- self-published content
- blogs, wikis, self-published video and audio

On-demand (SaaS, ASP...) vs Licensed(installed-software)
- acquisition
- configuration and upgrades
- systems integration
- typical risks
- best fit
- satisfaction
- key vendors

Reference: Bersin's research "Enterprise Learning 2007"